來源:央視新聞微信公眾號
“雪堡銀堆砌,冰雕玉作成”
這個冬天,爾濱火了,冰雪大世界成了當之無愧的“沸點”。
這些美輪美奐的冰雪景觀背後有怎樣的故事?冰雪童話王國又是如何“誕生”的?總檯記者專訪哈爾濱冰雪大世界總設計師崔師堯。
01
“在寒冷漫長的冬季裡,冰雪活動是難得的娛樂。”
作為一名哈爾濱本地“80後”,崔師堯從小對冰雪有著深厚的感情。
每到冬天,他會和小夥伴們滑冰、抽冰尜gá(一種冰上運動,尜類似陀螺)。大人們會將冰塊中間鑽出一個小洞,在裡面點燃蠟燭,製成冰燈,這便成了孩子們最喜歡的玩具。還有人將水灑在樹上,水在低溫下凍結,在樹枝上形成冰凌……
“冰雪已經融入到每個哈爾濱人的心裡,我覺得是一種精神信念。”崔師堯說。
哈爾濱冰雪大世界始創於1999年,時逢千年慶典,千載難逢。當時,崔師堯十三歲,他回憶說,“整個城市突然火爆了起來,所有人都去過,都覺得特別冷”。
2004年,崔師堯考入大學,選擇的是風景園林和城市規劃專業。畢業後先後任職於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和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他認為自己有表達欲,希望能在設計領域實現自我價值。
02
“冰雪大世界已經超出一個專案的範疇,它更多的是情結。”
崔師堯第一次獨立設計冰雕,是在2015年。那年7月,當地找到他所在的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希望他們團隊能夠承接哈爾濱冰雪大世界的整個專案,包括從設計到佈局規劃,施工及後期建設的現場服務。
在崔師堯看來,原先的設計以復刻為主,建築以中式、歐式風格居多,每年的重複率較高。因此,團隊確立主要任務——創新突破,攻堅克難。
第一年承接冰雪大世界設計專案,崔師堯稱之為“冒險”。
“我們到現場的時候,只留下一個架子,是主塔的鋼結構。時間緊迫,如何突破以往大家的既有印象?甚至能不能建成都是挑戰……當時感覺壓力特別大。”
崔師堯和團隊多次現場勘查、多方論證,數易其稿,最終採用了當年較為主流的非線性設計,這樣視覺上更有層次感。
崔師堯告訴總檯記者,冰雪建築的特殊之處在於,冰的厚度存在變數。“比如今天砌的冰是300毫米,過幾天它變成400毫米了。我們每天要配合臨時出施工圖,告訴工人怎麼放線、怎麼施工,這是一件非常緊迫的事情。”
當建成後,自上向下拆除腳手架時,崔師堯笑稱彷彿“拆盲盒”。“廬山真面目”露出的那一刻,大家的臉上也終於洋溢位了笑容。“天氣非常冷,但大家都很開心。當時我就覺得,這件事值得做,並且要好好做。”
03
“兩個月後冰雪消失,但設計的生命力永恆。”
從2015年接手至今,崔師堯以主創設計師的身份完成了八屆冰雪大世界的設計工作。這十年,年年歲歲冰相似,一雕一刻景不同。
經歷此前疫情的“沉寂”,崔師堯認為2024會是“厚積薄發的一年”。正值龍年,團隊在設計中也加入了“龍元素”:主塔“冰雪之冠”與串聯園區的龍形冰面呼應,從冰面到主塔,從平面到立體,幻彩流光蜿蜒浮動,匯聚於主塔,如飛龍出水,直衝瓊樓玉宇,寄託著龍江騰飛的美好寓意。
崔師堯介紹,本屆哈爾濱冰雪大世界依託智慧裝置及控制系統,對園區內的冰建景觀燈光效果進行升級,首次搭建“5G戶外照明管理雲平臺”,實現了對全部冰建景觀照明設施的遠端監控、智慧控制和資料分析。
“以前,每一個景觀都要手動開啟電閘。今年,我們從電腦端或移動端App實時、定時控制景觀燈光效果的變化,實現整個園區冰建景觀的燈光聯動。我覺得每年都還是有進步的。”
崔師堯說,無論是他本人,還是整個團隊,還是上萬名在零下二三十攝氏度的天氣裡,不捨晝夜辛苦建造的工人,無一不致力於將最美好的冰雪呈現給大家。這既是他們每個人對這一小眾行業的熱愛,也是作為哈爾濱人,為這座東北老工業城市重新煥發新活力所盡的綿薄之力。
“如果這個城市能讓大家留下來,誰想背井離鄉?作為哈爾濱的名片,我們一定要堅持做下來,無論團隊的收益有多少……”崔師堯直言,園區裡有一萬人,很多曾經的年輕人,吃著吃著苦就變成了中年人。
“今年收穫了大家的好評,明年迎接亞冬會。雖然場地不變,但冰雪大世界還將呈現新的壯麗。探索會讓人覺得有趣,值得為之奮鬥!”
總檯記者/王天語 任秋宇
部分圖片來源於哈爾濱冰雪大世界、哈爾濱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