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藝術史”系列叢書近日上新。英國藝術史學者帕沙·米特的《印度藝術:從史前藝術到後現代主義》,近日在上海出版,作者希望突破文化誤讀,用印度藝術語境揭示活色生香的印度藝術。跨文化、跨媒介的表達也發生在香港,青年藝術家江記用“賽博朋克”講述戰國故事。2024年威尼斯雙年展摩洛哥館參展藝術家發生“最後一刻”的變動,策展人同時被換。演員、主持人林棟甫在滬舉辦畫展,致敬思想家蒙田。
上海|英國藝術史學者帕沙·米特
出版《印度藝術:從史前藝術到後現代主義》
帕沙·米特
近日,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更新了“牛津藝術史”系列,出版了英國藝術史學者帕沙·米特的著作《印度藝術:從史前藝術到後現代主義》。
帕沙·米特(Partha Mitter),藝術史學家,主要從事印度藝術以及印度藝術在西方的接受史、印度現代主義和身份認同的研究。畢業於倫敦大學,博士師從E. H. 貢布里希,曾先後在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和蘇克塞斯大學任教。該書譯者李京澤,是中國政法大學人文學院藝術教研室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央美術學院藝術學博士。
活色生香的印度藝術與崇尚“高貴的單純和靜穆的偉大”的歐洲藝術迥異,也遭遇了幾個世紀的誤讀。該書企圖破除這種學術傳統,在印度藝術的語境中,展現最單純、最多元的美。
《印度藝術:從史前藝術到後現代主義》
《印度藝術》梳理了南亞次大陸從公元前300年至21世紀藝術發展的歷史,追溯了佛教、印度教、耆那教、伊斯蘭教、基督教贊助人和工匠如何創造出符合不同的宗教和意圖的豐富的藝術形式;石窟、神廟、雕塑、繪畫等又如何為不同時期的政權服務。透過探究藝術生產與贊助、個人創造力與統治意識形態間的互動,平衡印度教、佛教的影響和一直以來被低估的印度伊斯蘭藝術、殖民時期和現代藝術的成就,書中的每個時期都呈現出其獨特風情。全書收錄150張插圖,全面展示印度藝術的各種形態。(畹町)
義大利|2024年威尼斯雙年展摩洛哥館藝術家
“最後一刻”發生變動,策展人同時調換
威尼斯雙年展Giardini主展館
據藝術論壇中文網報道,摩洛哥文化部近日通知薩法·埃魯阿斯(Safaa Erruas)、瑪吉達·哈塔裡(Majida Khattari)和法蒂哈·澤穆裡(Fatiha Zemmouri)三位藝術家,他們將不再代表摩洛哥參加即將舉行的第60屆威尼斯雙年展。原定策劃首場摩洛哥國家館展覽的馬希·比內賓(Mahi Binebine)也被解僱,取而代之的是獨立策展人兼藝術史學者穆納·梅庫阿爾(Mouna Mekouar)。這一變動距雙年展開幕僅四個月。比內賓告訴首先報道此事的《非洲世界報》(Le Monde Afrique),官方沒有給出這個“最後一刻才做出的決定”的理由。
比內賓和埃魯阿斯表示,他們自掏腰包為展館提供資金。據報道,比內賓和三位藝術家都曾在秋季前往威尼斯,並與策展人阿德利亞諾·裴多沙(Adriano Pedrosa)會面。從那時起,四人試圖就報銷和資金問題與摩洛哥文化部聯絡,但一直未得到回應。埃魯阿斯將這種情況形容為“噩夢”,他問道,“一個本應幫助和促進藝術家發展的機構為何如此不尊重他們?”
與此同時,德國宣佈出生於以色列、現居柏林和阿姆斯特丹的耶爾·巴塔納(Yael Bartana)以及出生工作於柏林的埃爾桑·蒙達格(Ersan Mondtag)將代表該國參加此屆雙年展。展覽將由巴登-巴登美術館(Baden-Baden Kunsthalle)聯合館長恰拉·伊爾克(Çağla Ilk)策劃,主題為“界閾”(Thresholds)。巴塔納和蒙達格將根據該主題從移民視角探討門檻、步驟、邊界等概念。(畹町)
香港|青年藝術家江記
用“賽博朋克”講述戰國和屈原
江記,本名江康泉
近日,青年藝術家江記帶著“戰國朋克”展覽來到他的成長地香港,在香港大館為觀眾呈現沉浸式的穿越。
江記(Kongkee),本名江康泉(KONG Khong-chang),是一名動畫導演兼視覺藝術家。2008年,他建立了Penguin Lab工作室。2012年,江記開始創作以屈原故事和戰國時代為主題的漫畫《汨羅虛擬》,成為展覽的創作基礎。2020年,該漫畫的其中一章被動畫化、並改編成短片《離騷幻覺:序》,獲得第22屆DigiCon6亞洲數位大賽大獎,這是亞洲地區地位最高榮譽動畫獎項。
江康泉的動畫作品《離騷幻覺》為展覽的主軸——故事在中國傳奇詩人屈原被流放和投江後展開,江記想象詩人屈原在死後的二千年後再度復活,由汨羅江一下子被投擲到賽博朋克的未來之中。
展覽以漫畫、動畫、霓虹裝置所交織的沉浸式體驗糅合了不朽的靈魂、時空穿越和賽博朋克種種主題,反映出藝術家對歷史的哲學思辨,也道出屈原本身充滿奇幻色彩及浪漫主義的特質是如何影響著世世代代的藝術家。同時,展覽也邀請觀眾隨著轉世的屈原一同思考那些永恆的問題:人該如何面對自己的慾望?該如何實現生命的價值?在時代與個體之間如何搖擺和選擇?
江康泉,《饕餮》,2022,霓虹燈、場域特定裝置,300× 121.5cm,圖片由香港大館提供
展覽最先於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舉辦,香港展覽除了展出部分原有作品,還展示了香港大館委約江記特別為複式展室創作的場域特定裝置,結合大館特殊的建築歷史和空間結構,呈現出獨特回應。(畹町)
上海|主持人、演員林棟甫
80餘幅畫作致敬思想家蒙田
林棟甫與自己描繪的蒙田肖像 2023年
米歇爾·德·蒙田是法國文藝復興時期重要的人文主義思想家,被譽為“歐洲近代散文之父”。他的《蒙田隨筆》在世界各地被多次翻譯和翻印,也是林棟甫的枕邊書。
林棟甫,1957年生於上海,當過工人、教師、記者、配音演員、演員、電視節目主持人、專欄作家,也曾擔任過大學兼職教授、碩士生導師,但他從未忘記幼時立下的志向成為一名畫家。自小學時,便自發開始寫生,練習素描。2013年,師從義大利畫家馬泰歐(Matteo Massagrande)。目前他以畫家的身份,把法國思想家蒙田帶進了美術館。
2024年1月20日,展覽“致敬蒙田——林棟甫繪畫展”在上海東一美術館展出。這也是繼2021年6月“四月的巴黎”個展後,林棟甫的又一次個展。此次展覽由東一美術館執行館長謝定偉策展,法國展陳設計師Margo布展,展出林棟甫的80餘幅油畫和鋼筆素描作品,分為“致敬”“藍調爵士”“山景”及“人物” 四個部分。
《背影》 2023 布面油畫 120x80 cm
“讀蒙田,聽藍調”,是林棟甫數十年來精神生活內容和生活方式。他說:“蒙田讓我面對自己,藍調讓我親近自己,我以藍調致敬蒙田。”蒙田的文字就像是為自己描繪了一幅自畫像,這次畫展,觀眾可以看到林棟甫為自己的“精神導師”蒙田畫的肖像,同時還有先哲蘇格拉底與塞內卡的肖像。而40餘幅鋼筆素描,是各地的風景和各種人物形象。“讀蒙田,任何時代對我都不久遠,任何地方對我都不遙遠,任何人對我都不陌生。感謝蒙田為我引見了古代聖賢。”
展覽將展至3月3日。(整理/陸林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