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不管是大年二十九還是大年三十,除夕一直都在 來源/東方IC(下同)
明天,大年三十,一頓年夜飯,一個團圓年。不過,這也是近年來最後一個大年三十——從2025年至2029年,都沒有大年三十,只有大年二十九。
即將到來的甲辰龍年,“兩頭無立春”,民間稱這樣的年份為“無春年”。
事實上,無論是未來五年都沒有大年三十,還是“無春年”的形成,都是農曆曆法出現的正常現象。
大年三十去哪了?
開啟手機日曆,2025年至2029年,只有大年二十九,大年三十去哪了呢?
天文科普專家介紹,我國農曆中的月是按月亮盈虧圓缺變化的週期定義的,稱之為“朔望月”。具體而言,完全看不到月亮的那一天定為農曆初一,即“朔”;而看到滿月的那一天為“望”。再到下次“朔”的日子就是下一月的農曆初一。
月球、地球、太陽之間的相對運動是自然節律。所以每個“朔望月”也不相同,一個朔望月的平均長度為29.5306天。眾所周知,一個月的天數要用整數表示,因此有時是小月(29天),有時是大月(30天)。
需要指出的是,大小月的出現並非一大一小這樣的間隔排列,也有可能出現連續幾個大月或連續幾個小月的情況,這需要透過精確的計算來確定。總體而言,大月的數量要比小月多,同樣有大年三十的農曆年份要比沒有大年三十的農曆年份多。
天文科普專家表示,大年三十“缺席”的情況,差不多每隔幾年就會出現一次,如2013年、2016年、2022年;亦有可能“連續缺席”,如2025年到2029年連續五年、2039年至2041年連續三年都沒有大年三十。
據悉,到2050年,農曆春節前一天為大年三十的共有14次,沒有大年三十的有12次。
不過,無論是大月還是小月,除夕一直都在,年年年尾接年頭,人們喜氣洋洋度過這美好而漫長的一天,迎接農曆新年的到來。
“無春年”也不罕見
事實上,所謂的“無春年”“兩頭春”都與春節的陽曆日期不固定有關。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人透過觀察太陽週年運動,認知一年之中時節、氣候、物候的規律及變化所形成的知識體系與應用模式。目前國際通用的公曆(陽曆),也是根據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規律制定的歷法。因此,節氣在公曆中對應的日期基本固定。
圖說:“兩頭春”“無春年”或“單春年”都是經常發生的,是正常的歷法演變所致
然而,二十四節氣在農曆中對應的日期卻大有不同。這是因為農曆(陰陽曆)是以月相盈虧和太陽週年視運動兩個自然週期為依據制定的。天文科普專家解釋,為了兼顧一年中寒暑季節變化,古人還採用設定閏月的方法,也就是很多人所熟知的“十九年七閏”——在19個農曆年中規定12個平年,每年12個月;另7年每年增加1個月,變成13個月,增加的月為“閏月”。
如此,閏年共13個月有384天左右,平年共12個月有354天左右,大致保證了農曆19年內一年的長度約為365又1/4日。由此,若上一年農曆沒有閏月,那麼下一年的春節就會比上年提前11天左右;反之,若有閏月,下一年的春節就會比上年推遲19天左右。
據介紹,立春在公曆中的日期是2月4日前後。隨著春節在公曆日期中的變化,農曆一整年中可能會出現兩個立春日,也可能一個立春日也沒有。
以即將到來的甲辰龍年為例,春節是2月10日,而立春是2月4日;2025年春節也就是乙巳蛇年春節是1月29日,而立春是2月3日。所以,甲辰龍年一整年都沒有立春。
“兩頭春”“無春年”或“單春年”都是經常發生的,是正常的歷法演變所致,無需大驚小怪,更沒有必要將其與吉凶禍福等相聯絡。據統計,在本世紀的100年中,兩頭春的年份有37次,無春的年份有37次,單春的年份有26次,其中年初立春有12次、年末立春有14次。
新民晚報記者 郜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