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劉六七
審校 | Ziv
網購時代,拆快遞成為解壓般的存在。沉迷在快樂中,很多人沒有留意到,一些“不速之客”也趁機溜進了家中。
前不久,美國加利福尼亞的尼婭姆·佐科在家裡看到了最不想看到的東西。起初,她只是在廚房中發現了幾隻狂奔的小蟑螂,但很快,蟑螂數量迅速翻倍,地上、桌面、櫥櫃裡到處都是。
尼婭姆一家很注重衛生,甚至會定期驅蟲,這些蟑螂從何而來?在經過全面消殺後,滅蟲公司的工作人員告訴她,蟑螂很可能來自快遞包裝紙盒中的蟲卵。
尼婭姆將經歷發在網上後引發大量討論。有網友表示感同身受,說:“自從在拆快遞時親眼看到兩隻蟑螂爬出來,便沒在室內拆過快遞了。”|圖源:網路
在國內,同樣有不少人被快遞包裝上的“贈品”狠狠坑過。
來自鄭州的李女士前不久網購了幾袋薯片,開啟箱子後,她透過袋子覺得薯片顏色不對勁。為了方便後續退貨,她立刻撕開包裝嚐了一下,發現食物並沒有變質。
然而到了晚上,李女士腹部開始劇烈疼痛,並出現腹瀉和脫水的症狀。去醫院後,醫生在她的糞便中檢測出超標的大腸桿菌。進一步檢測發現,薯片上的細菌含量符合標準,因此,李女士懷疑一切都是因為拆快遞後沒有洗手就試吃導致的。
圖源:ShipSaving
最極端的時候,不乾淨的快遞還會致命。
2013年,山東東營的劉先生為女兒網購了一雙皮鞋,收到貨後,發現鞋盒像被汽油浸泡過一樣,還有刺激性氣味。他立刻把鞋放到陽臺散味,還順手用紙擦掉了沾在鞋上的黑色不明物體。
很快,劉先生出現頭暈、咳嗽、腹痛等症狀,到醫院後,健康迅速惡化,開始全身抽搐,血氧飽和度也急速下降。當天晚上,劉先生就因搶救無效死亡。
警方後期調查發現,和奪命快遞一起運送的另一個快遞裡,含有違規化學品氟乙酸甲酯。運輸過程中,氟乙酸甲酯發生洩漏並汙染了劉先生的快遞,這才導致悲劇發生。
最終,快遞公司和寄件方都受到了法律制裁|圖源:山東電視臺
看到這裡,大家先不必驚慌,畢竟快遞包裹裡有違禁品還發生洩漏,是極小機率事件。另外,醫生也表示,健康的免疫系統可以隔絕大部分細菌。
不過,這些案例同樣向我們傳達出一個資訊:快遞包裹遠比我們想象的髒。
圖源:網路
到底有多髒呢?美國一個團隊曾對三種快遞包裝進行檢測:零售包裝袋、小快遞盒和大快遞箱。
他們分別在不同包裝上取樣,然後在實驗室中進行微生物培養並計算樣品的菌落形成單位。菌落形成單位是計算細菌、真菌數量的一種方法,數值越高代表活菌數量越多。透過計算三種快遞包裝樣品的菌落形成單位數量,研究人員可大致反推出每種快遞包裝上活菌的多寡。
由於有時幾個微生物會粘連起來形成一個菌落,所以菌落形成單位只是一種粗略的計算方式|圖源:Oculyze
結果發現,最“乾淨”的是零售包裝袋,每個包裝袋平均有2900個菌落形成單位。其次乾淨的是大快遞箱,每個大快遞箱平均有780萬個菌落形成單位。最髒的是小快遞盒,每個平均有1000萬個菌落形成單位。
在三種快遞的包裝上,佔比最多的是革蘭氏陰性菌,因為這些菌對某些抗生素具有抵抗性,所以更加有害。文章開頭讓李女士腹瀉脫水的大腸桿菌就是革蘭氏陰性菌的一種。
國內的情況也比較相似。曾經有醫生隨機選取了一個快遞盒,就在其表面發現了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腺病毒、合胞病毒等多種病原體。
快遞包裝上細菌、真菌這麼多其實並不算特別出乎意料,想想分揀快遞時,大多數包裹都是直接堆在馬路上。運輸和送達的過程中,快遞也可能會沾染環境裡的汙染物,進一步增加其骯髒程度。
圖源:Wikipedia by Simbiosc
快遞包裹的紙箱對蟑螂等昆蟲也具有致命的吸引力。首先,一些生物可以把紙箱當食物,膠水同樣會釋放出特殊味道引誘蟲子。其次,硬紙板中間一般有較大縫隙,能夠充當蟑螂的庇護所。紙箱還會吸收空氣裡的水分,如果恰巧儲存在陰暗的房子裡,無異於蟑螂的樂園。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安全、衛生地拆快遞呢?
醫生建議在取快遞時,可以用消毒液噴灑快遞表面,如果沒有消毒液,則儘量避免雙手抱取包裹,以免把細菌等汙染物蹭到衣物上。
圖源:Pitney Bowes
拆快遞時,應該先在桌子上墊一層舊報紙或其他紙張,最好用剪刀或者裁紙刀剪開膠帶,切勿一著急直接用嘴咬,這樣可能會讓病原體直接進入身體。
處理完快遞後,應該及時在流動水下用肥皂或者洗手液洗手。拆過的紙箱最好放在室外或者進行回收。
圖源:Health Hub
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更為了防止“小強”們進入家中,謹慎地對待每一個快遞包裹吧!
參考資料:
[1]https://www.newsweek.com/womans-life-escalates-nightmare-opening-innocent-package-1955717
[2]https://www.dailymail.co.uk/femail/article-13883275/homeowner-package-amazon-tiktok-cockroach-exterminator.
[3]https://www.dailydot.com/news/costco-cardboard-box-warning/
[4]https://mp.weixin.qq.com/s/iEm8vnkUifx5gmuFaupzQA
[5]https://getcircuit.com/package-tracker/blog/germ-swabbing-package
原創文章版權歸微信公眾號“把科學帶回家”所有
轉載請聯絡:[email protected]
凡本公眾號轉載、引用的文章 、圖片、音訊、影片檔案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因此產生相關後果,由版權所有人、原始釋出者和內容提供者承擔,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 關注我們,點亮在看,分享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