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超實用的二條
每篇解決一個育兒小問題,當好媽媽,更當好自己~
今天這篇來說一說,學齡前數學啟蒙非常關鍵的一個能力——空間思維能力。
說到數學啟蒙,很多家長第一想到的就是計算、數數,空間思維最容易被忽略的。
但空間思維啟蒙其實非常重要,有研究曾經指出,3歲左右開始展示的空間搭建能力,可以直接預測今後的數學成績。
那今天就來說說早期空間感的啟蒙可以怎麼入手,給家裡娃孩子學齡前的朋友們做個查漏補缺。
01
形狀
空間思維啟蒙其實不難,比如形狀。孩子小的時候,我們入手的積木、形狀筒,其實都是在幫助孩子認識形狀並且懂得歸類。
但這裡有個細節,咱們並不能止步於孩子說出這是什麼形狀,而是需要有很多延伸的。
①指出關鍵特徵:
“三角形有三條邊,三個角”,這一點對於接下來拓展學習立體圖形很關鍵。
比如讀繪本時,可以用手邊指邊讀,“這是三角形,它有三條邊,我們一起來數數。一條邊,轉彎,第二條邊,轉彎,第三條邊。一共三條邊,這就是三角形”,這樣孩子就更容易記住“三角形”是什麼概念。
同樣的思路可以運用到形狀配對玩具、積木等任何和形狀有關的活動。
孩子一開始用這樣的方式認識形狀,那麼自然而然他們就學會了每個形狀的關鍵特徵。
然後就可以提供玩具進行搭建,這樣就是從“知道”到“做到”。
這之後,就可以進行形狀拆解和合並,我把這個叫做“魔法變變變”。
“小D,媽媽有兩塊正方形,你知道怎樣可以變出一個長方形嗎?不要眨眼睛哦,媽媽接下來要變魔法了哦”。
引入後,小D就會自己展示“魔法”了。
②區分平面和立體圖形
接下來需要學會區分平面和立體圖形。這一點,大部分孩子還是很容易做到的,但是前提要在之前平面掌握紮實的基礎上。
舉例一道幼小銜接的題目,下面哪個是三角形?哪個是圓柱體?
不少孩子都會把立體圖形說成“長高的/變胖的正方形”,這是孩子非常典型的學習模式,需要和“已知”建立聯絡。
立體圖形的關鍵特徵描述和拆解是個難點。
我還是鼓勵大家讓孩子上手搭建來了解這些的區別。磁力積木搭建的成功率更高,更容易讓孩子上手。
下面這種有點和線就很好,能夠更直觀地讓孩子瞭解形狀。
然後可以變得更加抽象一點的,比如下面這樣的。
也可以使用日常生活的道具進行,但這些對於孩子的精細運動更高,一般來說太低幼的孩子不宜進行。
這裡大家要注意“單個變數法”,陪玩中不要同時有好幾個變數對孩子都是挑戰的。
比如形狀對孩子是難點,而如果搭建本身又是難點,那麼大部分孩子就會“知難而退”了。
比如木棒和橡皮泥,相對磁力積木來說,對孩子精細要求就高一點。
解構3D到2D,2D搭建到3D,也是學習立方體的關鍵。我的教授演示過一種方法,就是用摺紙做教具,如下圖:
我手太笨了,就直接使用磁力片了,而且還能反覆給小D玩,不容易壞。
我把這個遊戲叫做“融化了”。就是想象立方體像雪人一樣,融化到了地面上。可以有不同種融化方式,下圖舉例的就是其中一種。
再舉例一個幼小銜接的題目,說實話,這道題當時我看到後真的嚇到的,因為對我來說都覺得很難。
但後來和小D玩這些搭建積木多了以後,我發現孩子其實很容易就掌握了。哪怕還不懂這些概念,但透過無數次地搭建,他們也已經完全明白了是怎麼回事。
這就是“玩中學”的力量。
02
方位
第一步就是了解方位詞,常見的有“裡面、外面、前面、後面、下面、上面”。大部分孩子掌握“左右”會更慢一點。
第二步是使用方位詞,最開始是在自己身上演示,比如“把手放在自己頭上”,慢慢可以擺放其他物體,比如,“把小熊放到電視機後面”。
還可以玩“國王說”的遊戲,“國王說,小D要去桌子下面”;“國王說,小D要去椅子旁邊”;“國王說,媽媽要把兔子放進籃子裡面”。
讓孩子用自己的身體去體驗是最關鍵的。
之後就要難度進階了,可以開始理解方位的相對性。
最簡單的例子,都帶著孩子吃過三明治或者漢堡吧。下面這個的蝦仁在麵包的下面,但是在番茄的上面,這就是相對性。
方位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根據“參照物”有變化的。
再舉例說明一下,下面的橘色小熊,相對於綠色小熊它是第三個,而相對於黃色小熊它是第二個。它在黃色小熊的右邊,但在藍色小熊的左邊。
這個相對性概念很重要,不少幼小銜接考題裡面,都會有排隊型別的試題。
下面一共有幾個動物? 從左邊數起,第5個動物是什麼? 從右邊數起,第4個動物是什麼? 大象的右邊有幾個動物?
日常互動中,玩迷宮就是很好的鍛鍊空間能力。我們自制的“冰雪女王”迷宮,這些各種練習冊也有很多資源的。
一開始就是連線,慢慢就可以提示孩子把“指令”說出來,說的過程就是在鍛鍊空間能力。
也有一些玩具可以來幫助,像下面這個是程式設計機器人,雖說是程式設計,但給予機器人下的指令其實就是方位詞。
小D一開始玩的時候,就是缺乏方位的相對性,她總是從她的視角來決定機器人應該怎麼走。
比如下面這個視角,她就會覺得,機器人要向左走三步,但其實正確的是,向前走三步。
二維迷宮還可以進階到三維的,比如下面這個就是三維的鐳射迷宮。
運用到生活,看地圖就是很好的方式。
找一些簡單的社群地點,然後開啟我們的手機地圖,帶著孩子看,我們在哪裡,想去的目的在哪裡,怎麼過去。
有了“看地圖”概念後,還可以帶著孩子去畫地圖,可以從臥室開始,延伸到整個家,再可以畫社群地圖。
這是小D幼兒園時候做的地圖
沒有玩具也OK,利用一下我們小 時候“跳房子”的概 念,在家玩起來。
下面這個是一個國外媽媽在家做的方格子,可以透過下達指令,讓孩子身體力行地熟悉方位詞。
03
空間轉換
空間轉換是所有空間概念裡面最高階的能力,具體指的是,不用使用具體物體,而是在腦海裡就能完成某個形狀轉移的樣子。
這麼說很抽象,舉個例子大家應該都秒懂了。俄羅斯方塊都玩過吧?其實這個就是考驗空間轉換能力的。
下面這道幼小銜接題目,考察的就是這個能力。上面兩個猴子哪個和下面的猴子一樣的?
空間轉換分二維和三維。二維的空間轉換在孩子2歲不到就開始了。
最好的引入玩具就是拼圖,像下面這種拼圖18個月就能玩了,可見孩子的二維空間轉換能力比我們想象的都早。
選擇合適孩子能力的拼圖,一階一階往上走,就能循序漸進地鍛鍊二維空間轉換能力了。
還可以穿插七巧板遊戲,搭建樂高版拼圖。
而空間轉換能力最難的就是三維轉換能力。
這方面理工科的朋友們估計很熟悉,大白話就是能夠把一個立方體,變成俯檢視、主檢視、側檢視。(裝修過房子的應該也很清楚這些吧)
又是一道幼小銜接的題目,左邊的立體圖形,如果從側面看,下面四個選項的哪個形狀?
這是需要一定空間想象能力的,對我來說就是很難的。但如果家裡孩子從小接觸搭建類和空間鍛鍊比較多的桌遊,基本上又是很容易的。
比如之前團過的Dusyma三色立方
這樣的玩法也可以DIY, 我把這個遊戲叫做 “建築攝影師” ,鼓勵孩子多進行搭建活動,而且搭建完了不要馬上拆掉,而是讓孩子從上面、前面、側面不同角度觀察並且畫出來。
上面這個一般要接近學齡甚至小學生才能完成,那接下來再分享幾個低幼孩子也可以進行的三維視覺轉換,聰明玩具又要出場了。
像這款經典桌遊大家不陌生了吧,從2歲多就可以開始玩,入門門檻很低,其實也是在鍛鍊最早期的空間轉換能力。
空間轉換,也不要忘記一個很重要的概念 ,就是對稱。
比如,下面哪些圖形是對稱的,請圈出來。
這是最基礎的水平對稱,也是認識“對稱”的入門概念,之後就可以進階到垂直對稱、軸對稱、中心對稱。
利用鏡面玩具是很好讓孩子理解這個概念的。這些概念不需要孩子死記硬背,讓孩子玩,玩多了玩熟悉了,可以區分差別了,再順勢補上這些概念就OK了。
今天這些應該包含了早期空間啟蒙的大部分內容了,我知道不少朋友肯定想問,幾歲可以開始鍛鍊哪個能力?
這個真的無法一刀切,想想我們自己,30好幾了也不一定具備空間轉換能力。
數學能力不是刷題,歸根到底是一種思維訓練,思維訓練並不是“年齡到了就會”的知識,而是需要日常浸潤引導的。
但有一點我想提醒大家的,在低幼時期,尤其是三年級之前,多嘗試用具象的實物、玩具幫助孩子體會到這些抽象概念,對於以後孩子上學非常有幫助。
這些年寫了2000多篇的文章
如果你的問題我沒來得及回覆
歡迎點選下方標籤直達相關內容找到答案哦
話題索引
按關鍵詞搜尋歷史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