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2023年,ESG仍然飽受質疑,海外反ESG風潮迭起,但與此同時,全世界的可持續資訊披露框架正逐漸完善,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也開始披露ESG報告,將可持續發展納入正式議程。
當前,我國"雙碳"目標穩步推進,國際化政策的實施疊加國內企業治理逐漸完善,為ESG理念在國內推廣落地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展望2024年,ESG將如何發展?又將呈現出哪些趨勢呢?
ESG信披邁入新階段
首先是最受市場關注的信披領域,全球ESG資訊披露邁入新階段。
自2024年1月1日起,《國際財務報告可持續披露準則第1號(IFRSS1)——可持續相關財務資訊披露一般要求》及《國際財務報告可持續披露準則第2號(IFRSS2)——氣候相關披露》開始作為全球統一標準生效,相關市場政策將推動企業參照新標準進行相關披露。
國內方面,上市公司ESG資訊披露意願不斷上升。從具體資料來看,截至2023年6月末,有1767家公司釋出2022年度ESG相關報告,佔比為35.18%,較2022年上升3個百分點。最近5年上市公司ESG相關報告的披露數量與披露率都是不斷上升的。
隨著監管對央國企ESG資訊披露工作的不斷規範,央國企也扮演起了領頭羊角色,引領和帶動全市場完善ESG資訊披露。央國企的披露率分別為82%和65%,高於整體披露率。
此外,1月份《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釋出。《意見》明確提出將"探索開展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評價"作為健全美麗中國建設保障體系的內容之一,這是我國支援ESG發展的最明確訊號,構建中國本土健全的ESG評級體系勢在必行。
需要指出的是,上市公司越來越關注ESG的原因在於,其能實實在在地幫助企業邁向高質量發展以及得到資本市場認可。
用波司登和安踏體育簡單舉例。參考最廣泛引用的ESG評價體系之一的MSCI ESG評級,波司登近年來評級逐步升為A級,並在2024年1月的最新評級中保持A級。而安踏去年則慘遭評級下調,這一度引得市場關注。
從結果來看,兩者資本市場表現也有明顯差異。資料顯示,2023年波司登股價微跌0.43%,而同期安踏體育跌幅高達24.82%。諸多機構也紛紛看好波司登未來發展,花旗前段時間也重申波司登"買入"評級,並目標價上調至4.78港元。
目前來看,雖然ESG評級並未成為投資者決策的最大影響因素,但其機構在投資決策中的分量佔比確實在逐步上升。從資料來看,2023年我國ESG投資規模整體延續了高速增長的態勢,總規模較2022年上升了34.4%,創出歷史新高。
對於企業而言,重視ESG治理是實現自身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必答題",ESG日漸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衡量標準和管理工具。越來越多的企業不再只是將ESG作為公司的點綴,而是將其真正納入公司的日常經營管理。
展望2024年,資本市場可能出現越來越多與ESG財務回報相關性較強且正相關的企業,即企業在ESG方面做得越好,就會越受資本市場青睞,融資成本更低,財務回報更好,經營效益更佳。
ESG投資的機遇和挑戰
與去年一樣,圍繞ESG有效性的爭議不會斷絕。反ESG風潮之所以在美國興起,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於它被認為是一種"政治正確",與企業追求利潤的天性相違背。
受此影響,全球ESG基金規模在2023年年底蒸發了25億美元。其中美國投資者從ESG基金中撤資51億美元,也是撤資規模最大的國家;日本ESG相關基金的資金淨流出達到12億美元,加拿大的ESG相關基金則撤走了2億美元。
因此,如何解決投資者的顧慮,讓他們相信ESG可以帶來更長遠持久的投資回報,是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ESG要面臨的問題。
德意志銀行在其釋出的2023年ESG調查報告中提到,投資者並非不關注可持續發展,相反,他們仍然強烈關注可持續性,以及好奇向更可持續的經濟轉型需要採取哪些措施,但是,ESG投資必須表明它可以滿足投資者的需求。
目前,投資者對ESG投資是否可以提高投資組合回報以及管理風險的能力產生了更多的質疑,這需要新的ESG投資組合管理的方法。
2023年也是ESG基金整體表現欠佳的一年。Wind資料顯示,從收益水平來看,2023年純ESG基金平均收益率為-10.51%;38支基金中僅6支獲得正收益,單支產品最高收益率為5.5%,虧損最大的一支產品幅度為26.32%。
在此背後有多因素影響,比如市場環境,前幾年新能源漲幅的過度透支等。但更關鍵的是,ESG投資回報與其理念一致,看的都是長期主義。在國內ESG發展並不均衡,ESG評級體系並不完善的現在,要真正踐行ESG投資還有著一定難度。
此外,在長期投資的基礎上,ESG治理對於品牌和企業融資等方面的積極效應,很難對短期財務指標產生明顯支撐,而往往投資者對短期收益的有著過高的期待。
展望2024年,企業和投資者對於ESG都需要修正認知和預期。所謂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一定是長期堅持才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