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常見的呼吸道病原體包括普通感冒、、新冠、合胞病毒、以及支原體等,雖然都屬於呼吸系統疾病,但在臨床症狀和病原體上卻有所區別。
1. 流感病毒感染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主要由4個亞型,甲型(H1N1和H3N2)和乙型(Victoria和Yamagata),流感症狀出現在感染病毒後 1~4天,也可驟然起病。初始症狀表現為畏寒或寒戰,有時體溫可達39℃,咳嗽、咽痛,同時伴有頭痛、全身痠痛,尤以背部和下肢最明顯等症狀,多數患者覺得虛弱、疲勞需要臥床休息。有時會伴有眼眶和眼球后疼痛,強光可使頭痛加重。患病初期,呼吸道症狀相對較輕,隨後,咳嗽開始加重。流感可能導致,也會併發細菌感染,出現細菌性肺炎,但這種情況並不常見。流感可透過接種流感疫苗進行預防,患病後根據需要可應用奧司他韋或扎那米韋等進行治療。
(流感病毒)
2. 新冠病毒感染
新冠是由新型冠狀病毒( 2019-nCoV )引起,最主要的臨床表現是發熱,同時可能伴有乾咳、乏力、呼吸不暢等症狀。流涕、咳痰等,其他症狀相對少見。嚴重的情況下,患者可能會出現( ARDS )、膿毒症休克、代謝性酸中毒以及凝血功能障礙等嚴重狀況。可透過接種疫苗來降低發病風險及患病後的重症風險。目前,已經有多款抗新冠病毒藥物被研發和投入使用,其中包括瑞德西韋、阿比朵爾、達蘆那韋、洛匹那韋、利托那韋等。
(新冠病毒)
3. 合胞病毒感染
合 胞病毒( RSV ) 是一種常見的可導致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肺炎病毒類, A 和 B 兩個組,各年齡段人群均可感染此病毒,但兒童更易感,是嬰幼兒下呼吸道疾病的最常見病原,幾乎所有的兒童在 4 歲前都感染過。感染後,潛伏期通常為 2~8 天,臨床表現以呼吸道感染症狀為主。合胞病毒呈現季節性流行特點,可於冬季至初春季節出現疾病高峰。由於對合胞病毒的免疫反應不能防止再次感染,所有暴露人群的患病率約為 40% 。目前尚無可預防兒童合胞病毒感染的疫苗。在少見情況下,醫生會每月給患有嚴重心臟或肺部疾病的幼兒或極早產嬰幼兒注射帕利珠單抗,來減輕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嚴重程度。臨床上以支援治療為主,包括持續監測臨床狀態,以及必要時提供補液和呼吸支援。
(合胞病毒)
4. 腺病毒感染
腺病毒是一種沒有包膜的顆粒,衣殼裡是線狀雙鏈DNA分子,人類腺病毒包含60多種血清型的病毒科,感染腺病毒後,對於免疫功能正常者來說,糞便中持續數週排出腺病毒,而免疫功能低下者的糞便中持續數月排出腺病毒。
腺病毒可透過飛沫、糞口途徑及接觸汙染物傳播。腺病毒容易在人口集中的密閉環境或擁擠場所中流行,引起呼吸道系統、消化道及生殖系統症狀。呼吸道感染可引起支氣管炎、肺炎等,出現急性發熱、咽喉腫痛、咳痰、咳嗽、胸痛、胸悶、頭痛、乏力等,易被誤以為是普通感冒。消化道感染引起腹痛、腹瀉、消化不良、發熱、嘔吐等症狀。生殖系統感染可引起尿道炎、膀胱炎等,出現尿頻、尿急、尿痛、排尿困難、血尿等症狀。消化道感染會出現腹痛、腹瀉、消化不良、發熱、嘔吐等症狀。眼部感染可引起結膜炎等疾病,出現怕光、流淚、眼部瘙癢、眼乾、眼紅等不適症狀。
從季節流行上來看,一年四季都可引發感染,由於腺病毒沒有包膜,酒精消毒對其沒效果,但對高溫、甲醛或漂白劑(次氯酸)敏感。腺病毒感染大多呈自限性,一般可自愈,或只需要支援治療。抗病毒治療一般僅用於免疫功能低下的感染者或重症患者。
(腺病毒)
5. 感染
支原體感染由支原體引起,它不同於細菌,沒有細胞壁。患者可出現發熱、咳嗽、乏力、頭痛、咽痛和肌肉疼痛等症狀,呼吸道症狀較輕,有時被稱為“行走”的肺炎,但有時會導致更嚴重的肺炎,需要住院治療。支原體感染可用抗生素如阿奇黴素紅黴素,或有時左氧氟沙星或莫西沙星治療。
(支原體)
6. 普通感冒
普通感冒由鼻粘膜、鼻竇粘膜和咽喉粘膜的病毒感染。普通感冒屬於獨立的疾病,不同於流行性感冒、細菌性咽炎、急性支氣管炎、急性細菌性鼻竇炎及百日咳。上百種病毒會導致感冒,在感染的24~72小時後,出現“咽癢”或咽痛,隨後出現打噴嚏、流涕、鼻塞和全身不適。多數情況下體溫是正常的,尤其是鼻病毒或冠狀病毒感染時。鼻腔分泌物開始為大量水樣,以後變為黏液樣和膿性。咳嗽通常不劇烈,但可持續2周。大部分症狀在10天內可以緩解。
當然,在實際就診過程中,醫生會結合患者的流行病學史、臨床症狀和病原學檢查進行綜合判斷。 因此,在呼吸道疾病高發期,務必做好防護措施,如佩戴口罩、勤洗手、睡眠充足、營養均衡等。 保持適度的運動有利於提高機體的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