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出現一過性視野黑朦、短暫的失語、運動功能出現障礙,都要警惕頸動脈狹窄問題,建議及時到醫院進行篩查。
來源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一過性視野黑朦、短暫的失語、運動功能出現障礙……很多人對此沒有足夠重視,認為是衰老的正常表現,但其實存在很大的健康隱患——極有可能是頸動脈狹窄導致腦部供血不足,如果不及時干預,一旦時間久了形成,腦中風的風險會大大增高。
74歲的龔大爺(化名)去年11月份,突然感覺到走路不穩,一側腿腳乏力,說話都有些“大舌頭”,語言表達含混不清,家人懷疑可能是“中風了”,立即陪同老人家來到當地醫院神經內科,醫生為他完善相關檢查後發現,龔大爺兩側頸動脈重度狹窄,尤其是左側更為嚴重。
頸動脈是大腦主要的供血動脈之一,狹窄會導致大腦供血不足,引起頭暈、頭痛、暈厥等症狀,頸動脈狹窄是導致腦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狹窄的頸動脈內可能形成血栓,血栓脫落隨血流進入大腦,阻塞腦部血管,導致腦卒中。
患者年齡偏大,又有著幾十年的吸菸史,、高血脂沒有規律治療和控制,血管已經非常脆弱,出現較為嚴重的動脈粥樣硬化,當地醫生為他緊急做了介入手術,在發生重度狹窄的左側頸動脈內放置了支架,希望能夠打通這條血管保證大腦的供血。
然而,介入手術之後,並沒有按照預想的那樣可以透過側枝進行代償,依然存在明顯的腦梗症狀,大腦依舊存在缺血問題,當地醫生建議他到上級醫院進一步診治。
在親戚的推薦下,他慕名找到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神經內科劉磊醫生,經過詳細的彩超及造影檢查,劉磊醫生髮現,患者右側頸動脈重度狹窄,已經被堵掉了90%,而且可以看到狹窄段呈蜂窩狀血流,這就意味著不單純有斑塊,還伴有活動性血栓,“這種情況下是不建議做介入手術,如果繼續放支架,有可能會導致血栓跑到遠端去,更容易發生腦梗的風險。”
從神經內科的角度判斷,介入手術不是最優選擇,劉磊醫生邀請血管外科王海洋主任團隊前來會診討論,結合影像學檢查報告來看,患者右側頸動脈幾乎都被斑塊及血栓堵住,遠端血管極細,血流速度明顯減慢,需要儘快開通血管,以免造成更嚴重的後果。
手術現場及取出的斑塊血栓
經過一番術前討論,王海洋主任團隊決定採用“頸動脈內膜剝脫術”,透過外科切口,將頸動脈血管暴露出來,在直視下把血栓和斑塊一併取出,然後再進行血管成形術,擴寬血管腔,開通血運。在手術過程中,因為遠端頸動脈血栓及閉塞,沒有辦法常規使用頸動脈轉流管,這就意味著手術操作過程中右側大腦是完全缺血的狀態,要求必須在更短的時間內完成手術操作。
“我們一邊探查一邊取栓,既要保證斑塊血栓的完整取出,又要儘可能縮短右腦缺血的時間。”參加手術的血管外科副主任醫師嶽劼表示,儘管手術存在一定的難度,特別是遠端幾乎進入顱內血管,但是,王海洋主任帶領團隊技藝嫻熟、配合默契,憑藉豐富的手術經驗,頸動脈阻斷不到30分鐘就完成了血管重建,一舉將斑塊和血栓取出,再將這條頸動脈血管小心翼翼地進行吻合成形手術,整臺手術一個多小時就順利完成。術後造影顯示,汩汩血流在血管內暢通無阻,解除了龔大爺的頸動脈“危機”。
手術現場及取出的斑塊血栓
頸動脈剝脫手術適用於頸動脈狹窄程度超過70%的患者,或者狹窄程度在50%~70%之間且伴有症狀的患者,這些症狀可能包括、中風等。王海洋主任介紹到:“這種微創技術可以實現‘無支架’化,不少患者對於放支架還是有些顧慮,而這種剝脫技術可以直接把頸動脈內的斑塊和血栓去除乾淨,術後長期效果好,顯著降低中風的風險,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質量都可以得到顯著提高。”
術後,龔大爺很快便清醒了。經過精心護理和積極康復鍛鍊,之前還需要家人攙扶著走不穩路的他,已經可以自己起身下床去衛生間,在走廊慢慢散步都不成問題,家屬對手術的效果非常滿意。
什麼是頸動脈斑塊?
頸動脈斑塊是一種“老年性疾病”,受年齡影響非常大。有調查顯示,我國年齡40歲以上的人群中,頸動脈斑塊的檢出率超過40%;45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群中確診為腦中風或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病例,頸動脈斑塊的檢出率接近80%;而60歲以上的人群多多少少都存在有這種小斑塊。
如何預防頸動脈斑塊?
王海洋主任提醒,隨著年齡的增長,動脈硬化、動脈斑塊的發生率也會隨之增高,絕大多數老年人的頸動脈彩超都會存在異常情況,但普遍不等於正常。當頸動脈狹窄堵塞時,不僅會影響大腦供血,也可能誘發缺血性腦卒中。如果出現一過性視野黑朦、短暫的失語、運動功能出現障礙,都要警惕頸動脈狹窄問題,建議及時到醫院進行篩查,“60歲以上人群定期篩查頸動脈,可以降低50%-80%腦卒中的發生。”
對於可觀察的患者而言,除了要定期複查外,還要注意生活方式,比如控制好血壓、血糖、血脂;加強運動;控制飲食;戒菸限酒,從而增加斑塊的穩定性,延緩閉塞率。
來源: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責編:田棟樑
編輯:趙 靜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