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蘇濤(成都理工大學)
蒜,原產自中亞地區,全世界幾乎所有國家的飲食文化中都有它的身影。公元前1世紀的西漢時期,張騫出使西域帶回了蒜,自此,這種草本植物走進了中國的千家萬戶,成了百姓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部分。我們逛菜市場的時候,除了常見的多瓣蒜,還常見一種紫皮的獨頭蒜,它是怎麼來的?和多瓣蒜是一個物種嗎?有什麼不同之處?
1
蒜:渾身都是寶
蒜,百合科蔥屬(包括韭菜、大蔥、小蔥、洋蔥等眾多栽培植物種類)一年或二年生草本植物,秋季播種,初夏採收,廣泛種植於全球除熱帶之外的地區(蒜較為喜寒,熱帶地區溫度太高,不適宜它的生長),可長期儲存在低溫乾燥的環境中,因此我們一年四季都能吃到它。
我們常說的蒜指的是蒜頭,它是蒜的地下鱗莖(由許多肥厚的肉質鱗葉包圍的扁平或圓盤狀的地下莖,如洋蔥),通常有多個蒜瓣,每個蒜瓣都是蒜的無性繁殖器官,蒜瓣外包裹的那一層膜質外皮被稱作蒜衣。而蒜的刺激性氣味則主要來自蒜素,它的細胞中有蒜氨酸和蒜氨酸酶兩種物質,在自然狀態下,它們被細胞膜隔開,互不打擾。但將其切開或搗碎後,蒜的細胞膜被破壞,兩種物質迅速反應,便產生了辛辣的蒜素,吃起來會嘴臭得讓我們又愛又恨。
2
蒜中“獨居客”
近年來,一種圓溜溜的、不分瓣的大蒜走進了菜市場和超市,比起普通多瓣蒜,它“蒜味”更足,營養價值高,剝皮還方便。讓人想不到的是,它其實並不是蒜的另一個物種,而是與多瓣蒜“同宗同源”。想了解它,還要從蒜頭的生長過程說起。
蒜頭的底部為鱗莖盤(也稱根盤),它一側長出鬚根,另一側則有非常小的腋芽,它們會不斷生長、膨成鱗莖,也就是我們吃到的蒜瓣。鱗莖盤上通常有許多腋芽,同時發育會長成多瓣蒜,但如果對蒜的栽培條件進行一定控制,只讓腋芽中央的頂芽(在莖頂端形成的芽,通常是最早形成的)膨大的話,就會長成獨頭蒜。
與獨頭蒜的形成關係最為密切的栽培條件是時間。蒜的生長一般要經歷春化(用低溫來誘導越冬植物成花,從營養生長階段轉變為生殖階段),如果較晚栽種,蒜就沒有足夠時間經歷春化,不能好好發育腋芽,也無法形成花序,蒜不得不將所有營養物質都集中於頂芽,最終膨大成獨頭蒜。
農諺道“種蒜不出九,出九長獨頭”。同樣的蒜瓣,栽種時間越晚,越容易形成獨頭蒜(不能過晚,12月中下旬至次年1月中上旬較為合適,過晚栽種會使植株無法生長、最終死亡)。除了栽種時間外,種瓣過小、種植密度過大、冬季溫度過高、水分過少等也會形成獨頭蒜,可以說,獨頭蒜是蒜在不良的生長環境中受到損傷而長出的變態發育個體。
獨頭蒜的栽種並沒有我們想象得那麼困難,剝幾個蒜瓣,在今年冬天栽種屬於自己的獨頭蒜吧!蒜富含多種營養成分,適量吃蒜,有助於身體健康喲!
知識連結
傻傻分不清的蒜苗、蒜黃和蒜薹(tái)
蒜可以食用的部分可不止地下的鱗莖,上方的莖葉也早早進入了我們的餐桌。蒜苗指的是整株大蒜的“幼年時期”,包括上方的莖葉和下方的鱗莖。蒜黃是蒜苗的一種,是將蒜放在黑暗環境下栽培形成的,因沒有陽光照射,所以蒜苗在生長時無法合成葉綠素,便成了黃色的蒜黃。蒜薹則是蒜“成年”後抽出的花莖,由於長期的人工栽培、選育,蒜薹基本都不會開花、結果,只會生長出小小的鱗莖,就是我們經常看見的“小鼓包”。
本文來自《知識就 是力量》雜誌,原標題 《 從 “ 群居 ” 到 “ 獨居 ” 的 獨頭蒜 》,作者蘇濤,有刪改,原創作品轉載請註明 來源。
現訂購2024年
只需36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