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發表於2024年9月21日】
很久沒有更新了,今天開始,我們分6次,向大家彙報一下“湯液經法圖”第三階段的研究結果。
為什麼分為6次,就是因為,第三階段的代表性研究,是6篇文章。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研究切入點,都能有新的啟發。
今天,我們來看第一篇文章:從《輔行訣》所載“湯液經法圖”角度論證半夏瀉心湯類方的瀉脾功效。
(一)
這篇文章關注的是一類方,叫做半夏瀉心湯。這是張仲景的經方,也是臨床十分常用的一類方劑。
為什麼要關注這一類方劑呢?
對,因為它們的名字很特殊。具體來看,就是在這些方劑的名稱中,都包含一個詞叫做“瀉心”。
大家知道,“湯液經法圖”體系是以五臟虛實辨證為診斷學,以五味補瀉配伍為治療學的辨證論治體系。這個體系採用的詞彙,就是補肝、補脾、瀉肝、瀉心這樣的概念。
所以,半夏瀉心湯,就很快進入了我們的研究範圍。但是,經過簡單的分析就會發現,半夏瀉心湯,其實並不是一個以瀉心為主導功效的方劑。
這就形成了這篇文章的立意。
半夏瀉心湯(手機截圖)
根據《輔行訣》和“湯液經法圖”,心德在耎,以鹹補之,以苦瀉之,以酸收之。心虛則悲不已,心實則笑不休。心主火,心實則吐血衄血,口苦面赤,口舌生瘡。
所以,一個瀉心的方劑,應該是以苦味為主,用來治療心火上炎、血熱妄行的方劑。
但是呢,半夏瀉心湯是以半夏、黃芩、乾薑、人參為基本結構,以心下痞、噁心嘔吐、腸鳴下利為主要適應症的方劑。顯然不符合剛才的那個定義。
所以,這就需要研究。
研究結果顯示,半夏瀉心湯及其類方,它們的主導功效的確不是瀉心,而是瀉脾 。
湯液經法圖
(二)
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半夏瀉心湯的主治證為“心下痞”,這個部位,不是心,而是心下,心下的位置,其實就是中焦脾胃。
其次,從功能主治上看,半夏瀉心湯的適應症都是消化系統症狀,什麼腹脹、噁心、嘔吐、下利、嘈雜等,這都是屬於中醫脾胃的範疇。從現代醫學角度看,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結腸炎等常用半夏瀉心湯類方治療。
嘔吐(圖源Pixabay-hhach)
然後,從組方配伍結構上看,半夏瀉心湯類方的組方都是以辛味、甘味和苦味配伍組方,而在“湯液經法圖”體系中,辛味瀉脾、甘味補脾、苦味燥脾,這三個藥味恰好是入脾土、治脾土的組合。
當然,除了藥味配伍結構之外,我們還要考察藥量配比。
不過,考察藥量就面臨問題,面臨一個從我上學到現在都在爭議的問題,那就是度量衡的換算。當時的一兩,究竟是現在的多少克?當時的非標單位,升、枚,到底應該怎樣換算?
我們的做法,是在《方劑學》的換算方法之外,還找了另外3個學者(柯雪帆、暢達、王輝武)透過實測或推測得到的換算方法,都一起來算算,看看半夏瀉心湯類方的組方特點。
結果顯示,無論是哪種方法,我們都得到類似的結論。那就是,半夏瀉心湯類方的組方中,辛味藥與甘味藥的用量是比較接近的。其中,生薑瀉心湯的補瀉強度最為相當,甘草瀉心湯、半夏瀉心湯是補中有瀉,而黃連湯是瀉中有補。
這樣看起來呢?似乎是補脾更多一些。不過,半夏具有毒性中藥的底子,其單位重量的藥力可能會更強。而且從口感上,半夏瀉心湯一般也是辛辣多於甘甜。
所以,我們最終還是側重強調了半夏瀉心湯類方的瀉脾作用。或者,更為準確地說,是以瀉脾為主、瀉中有補的治療作用。
半夏瀉心湯類方的補瀉強度示意圖
(三)
好,這就是本篇論文的主旨大意。
最後,我們還想強調2點。
第一點,可能很多人會說,不論是瀉心,還是瀉脾,其實都沒關係。只要臨床使用時,針對胃痞病寒熱錯雜證的病人使用,不就行了嗎?
此言差矣。
中國傳統文化最講究名正言順,師出無名的事,不是正道。而且,醫學是需要傳承的,如果我們自己都不清不楚,那我們怎麼教學生?怎麼把醫學傳下去?
所以,正本清源是中醫藥發展最亟需的事,而不是其他 。
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研究中醫藥沒錯,但對於中醫藥發展,它可能不是第一步,而是第二步。第一步,應該是原汁原味、正本清源的傳承。
第二點,如果說半夏瀉心湯的主導功效不是瀉心,那麼,哪個方劑的主導功效是瀉心呢?
對了,三黃瀉心湯,大黃黃連黃芩瀉心湯,這是一個標準的瀉心方劑。而三黃瀉心湯和半夏瀉心湯的功能主治,顯然是完全不一樣的存在。
三黃瀉心湯是真正的瀉心湯(手機截圖)
正因為這樣,我們才要嚴肅認真地對待瀉心還是瀉脾的問題,才要嚴肅認真地對待是苦味瀉心還是甘味瀉心的問題。這也是我們研究和推廣“湯液經法圖”的初心。
希望大家能從我們的研究中,感受、體會到中醫中藥真正本原理論的點點滴滴,將這些點點滴滴彙集起來,在某一天,你就會恍然大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