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頸部兩側,住著一群低調卻 “能量巨大” 的肌肉 —— 斜角肌。別看它們平時安安靜靜,一旦 “鬧起脾氣”,可會讓我們的身體吃盡苦頭。
斜角肌主要由前斜角肌、中斜角肌和後斜角肌組成。前斜角肌就像一個小小的 “攀登者”,從第 3 - 6 頸椎橫突前結節出發,一路 “攀爬”,最後穩穩地 “落腳” 在第 1 肋上面的斜角肌結節;中斜角肌則像是個 “長跑健將”,起於第 2 - 7 頸椎橫突後結節,沿著長長的路線,止於第 1 肋上面中份;後斜角肌也不甘示弱,從第 5 - 7 頸椎橫突後結節開始,抵達第 2 肋的外側面。它們齊心協力,共同維持著頸部的穩定,還參與著頸部的側屈、旋轉等各種動作,就像一群忠誠的小衛士,守護著我們的頸部。
在這些斜角肌之間,有一個神秘的 “三角形通道”,叫做斜角肌間隙。臂叢神經和鎖骨下動脈就從這裡 “穿梭而過”。正常情況下,這個間隙寬敞又舒適,神經和血管可以自由自在地通行。可一旦斜角肌 “生病”,比如變得緊張、痙攣,這個間隙就會變得狹窄,像個突然收緊的 “小口袋”,把臂叢神經和血管緊緊地 “擠壓” 在裡面,麻煩就接踵而至了。就連臂叢神經的分支 —— 肩胛背神經,也可能在這個 “小口袋” 裡被 “卡” 住。
當我們長期保持不良姿勢,比如總是低頭玩手機;或者過度勞累,讓斜角肌不停地 “加班”;又或者不小心受到外傷,斜角肌就可能產生激痛點。這就好比在肌肉裡埋下了一顆顆 “疼痛炸彈”,一旦被觸發,區域性就會疼痛難忍,而且這種疼痛還不老實,會像個調皮的孩子,到處亂跑,放射到肩部、上肢等部位,有時候甚至會被誤診為肩周炎、頸椎病,讓患者走了不少冤枉路。
說到肩胛背神經,它從第 5 頸椎神經根發出後,要麼穿過中斜角肌,要麼在其表面下行。當斜角肌因為激痛點而變得緊張時,就可能像個 “霸道的巨人”,壓迫到穿行其中或表面的肩胛背神經,引發肩胛背神經卡壓徵。這時候,患者的肩背部,尤其是肩胛骨內側緣,就會疼痛不已,上肢還可能出現麻木、無力的症狀,連簡單的抬手、拿東西都變得困難重重。
那怎麼才能發現這些 “隱藏的敵人” 呢?觸診就是我們的 “秘密武器”。讓患者仰臥,檢查者站在頭側,用手指在胸鎖乳突肌後緣中點附近輕輕向深部探索,就像在尋找寶藏一樣,當摸到條索狀的斜角肌時,輕輕按壓,如果患者疼得 “哎呀” 叫,或者感覺疼痛像電流一樣放射出去,那就可能找到了激痛點。
而在肩胛骨內側緣中點上方約 2 - 3cm 處,我們可以觸診到肩胛背神經,要是這裡有壓痛,還向肩部、上肢放射,那就提示肩胛背神經可能被卡壓了。
找到了問題所在,就要想辦法解決。手法鬆解就是一種有效的 “治療魔法”。在對激痛點進行手法鬆解的基礎上,我們重點對斜角肌與肩胛背神經相關的部位進行進一步的 “溫柔安撫”。
用手指沿著斜角肌的走行方向,從起點向止點慢慢推揉、拉伸,就像在給肌肉做一場舒適的按摩。對於肩胛背神經穿出斜角肌的部位以及其走行的區域,我們則用輕柔的手法進行按摩、鬆解,一點點地減輕對神經的壓迫。
斜角肌激痛點與肩胛背神經卡壓徵在臨床上並不少見,它們之間的關係就像一對 “難兄難弟”,緊密相連。只要我們掌握了準確的觸診方法和有效的手法鬆解技術,就能像擁有了一把 “萬能鑰匙”,開啟康復治療的大門,為患者緩解疼痛。作為手法治療師,一定要熟練運用這些知識和技能,為患者帶來更貼心、更優質的治療服務,讓他們重新找回舒適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