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嗎?”這是一句中國人常用的見面問候語。但是,在遙遠的古代,人們見面時問的是:“無它乎?”
“無它乎”並不是一句簡單的問候語,《說文解字》(東漢許慎著)有記載:“它,蟲也。從蟲而長,象冤曲垂尾形。上古草居患它,故相問無它乎……”“它”是“蛇”的本字,古人因受毒蛇傷害而產生恐懼,因此才會見面就問:“老張,今天沒見到蛇吧?”
扁尾海蛇(Laticauda laticaudata圖源《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揮別”四肢:
爬行大師的演化史
“畫蛇添足”“杯弓蛇影”“打草驚蛇”“人心不足蛇吞象”與“牛鬼蛇神”等成語似乎印證了人類對蛇的不喜和畏懼。
蛇類起源於距今約1.2億年前的早白堊紀,從蜥蜴類爬行動物逐漸演化而來,因此蛇類的祖先曾在白堊紀時期與恐龍共同生存,遠早於由部分學者提出的人類21萬年前走出非洲的時間。因此,蛇類曾見證並“陪伴”著人類短暫的演化歷史。
脊椎動物的演化總體趨勢是從水生到陸生,從魚類開始演化,到兩棲動物開始初步適應陸地環境,再到爬行動物擺脫對水環境的依賴,發展出強有力的附肢,從而更好適應陸地生活。
蛇類是脊椎動物中物種多樣性極為豐富的類群,它們的適應能力很強,成功拓殖了世界上絕大多數惡劣的環境。世界上絕大多數的蛇類都順應了這種從水到陸的演化趨勢,然而確有一些蛇類特立獨行,它們面對廣袤的海洋環境,從陸棲性祖先狀態再次返回海洋中,這一現象稱為“次生性水棲適應”。這些特殊的海洋生活的蛇類都表現出對海洋環境不同程度的適應性與依賴性,它們的尾部多少呈扁平的槳狀,這些蛇類被統稱為海蛇。
(圖源《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會游泳的海蛇
“眨眼”間的“逆襲”
在演化方面,雖然海蛇和鯨類、海龜一樣,都屬於次生性返回水中的類群,但是海蛇的演化在時間尺度上卻要“年輕”很多。脊椎動物從水生到陸生的演化經歷了上億年的時間,而海蛇從陸生到水生卻僅僅經過了數百萬年,從漫長的地質歷史和生命演化的尺度來看,海蛇從陸地到水中的逆襲真可算是“一眨眼的工夫”。
鄰水而居:扁尾海蛇類
扁尾海蛇屬(Laticauda)大約起源於1600萬年前,在距今800萬 ~1000萬年間各物種開始陸續分化。
扁尾海蛇屬物種主要生活在多石的沿岸沙灘或海島岩礁環境附近,主要以鰻魚為食,還保持有良好的陸地運動能力,可以算得上是陸棲和完全海棲的中間型別。
麗斑海蛇(Hydrophis elegans圖源《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依水而居:真海蛇類
真海蛇類相對於扁尾海蛇可謂是“砌牆的磚頭——後來居上”,它們的最近共同祖先時間出現在距今約600萬~1000萬年前,並且在最近的500萬年間,受到海平面波動的影響,真海蛇類至少分化出了40個物種。
真海蛇類的所有物種均為完全水棲性物種,其體形側扁,尾巴成槳狀,腹鱗和相應的肌肉退化導致這類海蛇已經喪失了陸地運動能力。多數物種的頭體長為0.75~1.5米。儘管它們主要以魚類為食,但真海蛇類捕食往往會刻意避開無脊椎動物。
海蛇與普通蛇類的尾部對比(圖源《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海蛇是脊椎動物進化史上一個極為年輕且成功的案例。近年來,科學家已經陸續使用基因組手段綜合解析了海蛇很多適應性的奧秘,期待未來更多關於海蛇的謎題被解開。
撰文 | 任金龍
責任編輯 | 王佳璇 張麗涵
運營編輯 | 張麗涵
質量稽核 | 業蕾
❖ 來源:《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海蛇與海的 “奇遇記”》❖
現訂購2025年
定價36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