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華大學附屬南華醫院在放射治療領域再次取得了重大突破。南華醫院腫瘤防治中心在學科帶頭人唐三元教授的帶領下,成功為一位小細胞肺癌多發腦轉移並出現認知功能障礙的患者朱先生(化名)實施了智慧腦放療技術(即保護海馬的同步加量調強放射治療)。
此次放療還結合了非共面容積旋轉調強放療技術,並且實施的是CT影象與核磁共振(MRI)影象智慧融合的精準定位。這一系列先進技術在衡陽地區均是首次開展,體現了醫院在腫瘤放射治療領域的領先實力,併為患者帶來了顯著的治療優勢。
據悉,朱先生於2023年5月被診斷患有“小細胞”,經治療後,肺部腫瘤得到一定控制,但半年後出現了多發腦轉移,經多家醫院治療仍未能有效控制。今年1月,由於腫瘤對腦部關鍵區域的壓迫和侵犯,患者的認知功能嚴重受損,生活質量急劇下降。
朱先生慕名來到南華醫院尋求治療,得到了南華醫院腫瘤防治中心唐三元教授聯合物理師團隊李章展、李大明物理師的幫助。為患者制定了智慧腦放療技術,並結合了多項先進放療技術。
▲智慧腦放療計劃圖
那麼什麼是智慧腦放療技術?
傳統全腦放療對患者的認知功能、記憶力等均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針對患者朱先生這一複雜的情況,在放療中,既要保證腦轉移瘤控制率,又要保證患者的認知、記憶力、計算力、聽力等不受損害,魚和熊掌要兼得,這十分考驗放療工作者的智慧和能力。
海馬作為大腦的關鍵結構,其功能的保護對於維持患者的認知能力和生活質量至關重要。智慧腦放療技術即在全腦放療的基礎上,壓低與記憶、聽力、視力相關的海馬、內耳、晶體等重要功能區域的輻射劑量;同時提高磁共振下可見腦轉移病灶的輻射劑量。
透過同步加量的方式,醫生能夠在確保腫瘤受到足夠照射的同時,給予海馬等關鍵結構特別的保護。這不僅可以避免患者在放療後出現記憶力下降、認知障礙等後遺症,還有助於患者在治療後更快地恢復到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狀態。
更值得一提的是,這種放療技術不僅腫瘤控制率高、腦功能保護好,它還具有療程短、費用低的優勢。整個放療療程在2周便可全部完成。而傳統方法需要3到4周,與之相比,智慧腦放療技術顯著減少了放療次數,縮短了放療時間,也減輕了患者家庭的經濟負擔和時間成本。但智慧腦放療技術具有如此多優勢的同時,也對放療裝置具有極高要求。
什麼是非共面容積旋轉調強放療技術?
為了進一步提高患者的放療療效和安全性,唐三元團隊還給朱先生採用了非共面容積旋轉調強放療技術。非共面照射技術是透過轉動治療床,實現各照射野的射野中心軸不在同一平面內,實現幾何空間多角度、多弧度的照射;增加了射野的入射方向,對於保護重要危及器官非常有利;同時,透過精確控制放射線的劑量分佈和照射路徑,改善靶區內的劑量分佈情況,可以更好的實現單次大劑量分割照射,最大限度地減少對正常組織的損傷,從而降低放療的副作用。
▲不同角度實施非共面照射
以上一切先進放療技術的實行均需要建立在精準定位的基礎之上,唐三元團隊為朱先生採用了先進的CT聯合MRI智慧超精準定位。
那麼CT聯合MRI超精準定位有什麼優勢?
定位是整個放療過程中的第一步。定位的精準與後續的療效息息相關。考慮到患者為多發腦轉移灶,且轉移灶可能與正常腦組織相較難以分辨,唐三元主任便為朱先生制定了大孔徑CT聯合MRI定位方案。
▲CT與MRI影象融合精準勾畫靶區
傳統的放療定位主要依賴CT影象,但由於CT在軟組織解析度上的侷限性,往往難以精確識別腫瘤。而MRI在軟組織解析度上具有顯著優勢。此次定位是將CT定點陣圖像與MRI影象進行多模態影象融合,使得醫生能夠更清晰地確定腫瘤的位置和邊界,有助於減少對周圍正常組織的損傷,從而實現對腫瘤的精準定位。
在CT與MRI影象融合的過程中會因為患者在兩個裝置上的體位不一致,導致影象融合存在一定的誤差。針對此類問題,南華醫院透過引進一套“MRI一體化固定裝置”輕鬆解決,該固定裝置實現了讓患者在CT和MRI裝置上均處於同一體位,將影象融合誤差降到了最低。
▲患者在MRI下定位
作為衡陽地區腫瘤放射治療領域中的積極探索者,南華醫院一直致力於引進和推廣先進的腫瘤放療技術,為患者提供更高質量的醫療服務。此次率先開展智慧腦放療,無疑是南華醫院在精準醫療領域邁出的又一堅實步伐。未來,南華醫院將繼續秉承“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不斷創新醫療技術和服務模式,為更多患者帶來希望和福音。
湖南醫聊特約作者:南華大學附屬南華醫院 歐娜
關注@湖南醫聊,獲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
(編輯Y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