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說:“生命中最大的幸福,就是確信有人愛著我們。”
遺憾的是,我們並不那麼容易擁有這樣的幸福。
明明性格不錯,各方面條件也可,也願意為愛付出。
現實卻總是:
遷就和付出只換來對方的得寸進尺,一片真心餵了狗; 希望得到對方的愛與關心,可這需求卻總不被看到; 時間一久,關心都成了例行公事,溫馨、甜蜜不再……
為什麼會這樣?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究其原因,或許是我們在經營關係時,走進了一些“愛情誤區”。
今天,壹心理總結了3個常見的“誤區”,希望能幫大家在關係裡“避雷”。
在壹心理接待過的夫妻諮詢中,出現最多的夫妻矛盾是:
一方總是試圖改造另一方。
在親密關係裡,很多人都會在有意無意間有改造對方的衝動。
比如,不斷地重複對伴侶的不滿或期望,一遍遍地說教,把自己的習慣當成彼此的行為準則。
“都說了衣服收回來要疊好、放回櫃子裡,為什麼總是隨便塞?”
或是總是為伴侶制定各種計劃,從生活瑣事到職業發展等,伴侶有不同意見就倍感崩潰。
“你就應該每天下班回來去樓下跑半小時步,身體、精神都能好不少。”
甚至經常性地批評伴侶的行為或觀念,熱衷於把伴侶改造成自己理想的另一半。
並認定 “如果你真的愛我,就會為我改變。”
試圖改造的一方,總說著“是為你好”,卻讓被改造者,感受到滿滿的控制和否定。
會走進這個誤區,根本原因是:沒有很好地完成主客體分離。
簡單來說就是,分不太清楚哪些是我的需求,哪些是對方的需求,不由自主地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到對方身上。
我們自己的心中有一個“理想伴侶”,就把這個需求和信念投射給伴侶,試圖改造ta達到自己幻想的標準。
但是,我們本身就不太可能能找到自己理想中的完美戀人(幾乎不存在)。
而且,沒有人會心甘情願地被改造。
每一段關係模式,都該是雙方「共同創造」的結果,而非一方的強勢改造。
婚姻,是「求同存異」,而不是「排除異己」。
這需要我們擁有足夠的“平衡力”,在哪怕已非常親密的關係裡——
也守住自己的邊界,不過分侵入對方的邊界。
《非暴力溝通》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作者馬歇爾和母親一起參加一個研討班。
期間一些女士談到了表達自己需求的恐懼。
在那時,他的母親卻突然站起來離開了房間,一段時間後才臉色蒼白地回來。
當馬歇爾問到她怎麼了時。
母親回答到:
“剛才想起了一件事,心裡極為難受。”
“36年來,我一直在生你父親的氣,我認為他不在乎我的感受。我終於意識到,我從沒有和他說我想要什麼。”
這個故事讓我印象深刻。
在關係裡,我們,尤其是女性,似乎總是沒法直接表達出自己的需求。
一個是因為,在我們的文化裡,表達自己的需要常常與自私、羞恥“掛鉤”。
我們的存在,是為了滿足別人的需要,而非我們自己的需要。
另一個則是,在成長過程中,我們常常被父母、長輩要求“懂事”。
所謂的“懂事”,就是要乖,要聽話,要為父母考慮,而不能為自己。
長此以往,我們逐漸形成了很深的「不配得感」。
習慣性地壓抑,也很難開口向他人說出自己的需求。
進入親密關係後,問題就會逐漸浮現。
我們一方面對伴侶有期待,一方面又無法直接表達。
就常常會陷入“你猜我我猜你”的誤區:
我想要但我不直說,你要能透過我的眼神、語氣、情緒猜出來;
而ta也抱著同樣想法去暗示,期待你能猜到ta想要什麼。
可是,沒有人會“讀心術”,默契也需要長時間的培養和磨合。
這樣的“猜謎遊戲”就是在為難彼此,然後在不解、失望中漸行漸遠。
所以,想要什麼,就好好說出來。
用簡單且明確的方式,向對方表達出自己的需求。
這其中,需要掌握足夠的“知心力”,學會如何去覺察、回應、表達需要。
在親密關係裡,我們還常常會被這樣一個問題困住:
為什麼我付出越多,卻越不被愛、不被在乎?
因為渴望親密的關係,也希望被對方好好對待。
我們常常想透過“對ta好”來換回“ta對自己好”。
當付出得不到對應的回應時,有的人會停下,及時止損。
有的人卻會下意識地“反思”,是自己做得還不夠好,反而更多地付出。
同時,也會加高對“被回報,被照顧”的期待。
結果卻可能只迎來更多的失望。
很多時候,想透過不停付出來獲得回報的行為背後,是低自我價值感在“作祟”。
因為缺乏自我價值感,我們認定:
自己是不值得被愛的,只有對別人有用,被別人需要,我們才有資格被愛。
為此,我們主動去付出更多、承擔過多,來獲得對方的回報或滿足感。
但這樣的付出太過度,就會變成一種“控制”:
“我都為你付出了那麼多,你為什麼不能像我對你那樣對我?”
當付出變成了沉甸甸的壓力,對方自然會想要逃離。
而且,很多時候,我們習慣性地付出、照顧對方的背後,也藏著“被關心被照顧”的渴望。
因為潛意識覺得自己不配,只能將“被關心”的需求投射給對方,透過滿足對方來滿足自己。
也能以此來“維繫”關係:
只要我一直付出,ta就離不開我,我就能守住這段關係。
可是,在關係裡,為了對方不斷付出,甚至犧牲自己,只會讓兩個人都受更多的苦。
所以,我們需要掌握足夠的“平衡力”,平衡付出和索取,均衡愛的天平。
可以付出,但不要“只為了ta”付出。
而是在滿足對方的同時,自己也能從中獲益,彼此能互相滋養。
除了以上3個常見的誤區外,我們每個人在關係中,可能還會有一些屬於我們個人的、不為人知的雷區。
當我們的關係逐漸深入,進入磨合階段時,隨著各種碰撞和衝突,就會走向不同的結局。
不得不說,維繫親密關係是個複雜又漫長的議題。
很多時候,毀掉一段親密關係或許就在某個瞬間、某些無意識的行為或脫口而出的某句話。
如果:
你期待遇見愛、識別愛、好好維繫一段親密關係,收穫長久的、穩定的、高質量的親密關係。
那不妨來學習這門:
由壹心理邀請從事心理諮詢12年、《愛情保衛戰》的心理諮詢師柏燕誼老師,結合幫助上萬人理清情感問題的經驗,和自身經營10年幸福愛情的心得濃縮出的《30堂愛情成長課》。
每天15分鐘
30+心理學原理
學會愛的6種關鍵能力——
覺察力+知心力+溝通力
+平衡力+吸附力+成長力
擁抱幸福愛情!
上線驚喜價,券後僅¥79
優惠時間:1月19日—2月20日
☟馬上學習☟
iOS使用者由於小程式支付限制
☟滿滿乾貨,先睹為快☟
*學習效果因人而異,由於學習積極性、投入程度等因素可能有所差異
▍Q&A
Q1:課程購買後可以申請退款嗎?
A:該課程為虛擬產品,課程一旦開課,不予退款。
Q2:課程可以聽多久?
A:報名後,可永久無限次重複學習。
Q3:報名後如何觀看課程?
A:報名後進入【壹心理精品課】公眾號 → 課程中心 → 我的課程,點選對應課程即可學習。
編輯:小西
圖源:圖蟲創意、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