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如何應對催婚?
撰文:野子
臨近春節,對於很多單身的青年朋友來說,又要面對一個別樣的“年關”——因為一年一度的“催婚季”又要上演了。
可能有些青年朋友已經在提前做心理建設,以備回家後該怎麼應對父母的耳提面命。但是,往往結果是年年大同小異:孩子不願聽父母嘮叨,而父母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這像一場艱難的談判,雙方都試圖說服彼此,但最後誰也說服不了誰。兩敗俱傷,不歡而散,只能導致親子關係越來越疏離。
談判是要講究技巧的,如果你正為回家過年要面對父母催婚而焦慮,不妨看看這篇文章。
青年人之所以越來越抗拒父母的催婚,其深層次的原因是兩代人對婚姻的認知和期望值存在一定的分歧。
有些(甚至可以說大多數)父母認為“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是人生必須要完成的任務。家庭是一個人生存的保障、體面的呈現。除非是不正常的異類才不成家,往往這類人在他們那個時代的評判體系中,是失敗者或不幸的人,處於鄙視鏈末端,常常被人看不起。而他們同樣把子女成家立業、結婚生子,視做自己的人生任務,完成了,這一輩子才算“圓滿”。
因此父母把這當成自己既定的人生終極目標,如子女沒有按其設想和期待的時間“配合完成”這個終極目標,他們就會有很深地遺憾、失落感,並對子女的未來擔憂和焦慮。擔憂讓他們覺得自己對子女沒有盡到責任和義務,焦慮會讓他們感覺這是他們和子女共同的一種失敗。
而作為子女的現代青年人往往對婚姻抱著更加理性的認知和更加冷靜的態度,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在當今,婚姻不是一個要在多少歲之前必須完成的目標,也不再是定義人生成功或失敗的標準。婚姻不單單代表著單身狀態的結束,它更意味著生活結構要發生改變的開始。慎重地選擇,是對自己及對方、對家人、對下一代負責。
所以很多年青人對婚姻的態度是:不將就、不湊合,不著急。先謀生,再謀愛。
以上的分析算作談判前的功課:知彼知己。
那單身的你春節回家要和父母面對面談這個問題的時候,該如何合理應對才能不談崩,讓彼此都能相互理解包容、求同存異,過一個其樂融融的春節呢?
接下來我們可以先演練一下,以助你在實戰中能做到攻守兼備——
溝通前
首先,態度要始終“溫柔而堅定”
這是溝通的前提,說不上兩三句就起了爭執,彼此情緒激動,不歡而散,相信不是你想要的結果。
其次,不迴避,要有直面的勇氣
既然躲不過,乾脆兵來將擋水來土掩,讓父母感受到不管他們怎麼說教或者嘮叨,你是尊重他們並願意和他們探討這個話題的。那麼他們感受到了你的尊重,才有可能耐心聽你的想法。相互尊重,平等對話,溝通便可繼續。
最後,講策略,不妨化被動為主動
如果你能主動和父母探討這個話題,這樣會讓父母從心理上緩解部分焦慮。他們其實可能在你回來前已預演過很多次,該怎樣和你說,才不會引起你的反感和抗拒,他們也肯定不願大過年的讓全家人心情都不愉快。
所以當你主動去提起這個話題的時候,相信父母能更輕鬆地和你溝通,也讓他們一貫藉助“情緒的加持”(如用擔憂、焦慮、憤怒等語氣)才能觸碰這個話題的模式,而發生改變。
溝通中
你可能會面臨來自父母常用的“靈魂三問”,我們不妨見招拆招——
▌1、你到底什麼時候才打算談戀愛結婚?
主動坦誠自己對婚姻的期待,對伴侶的具體要求。
如果遭受父母的質疑甚至貶低,如:
“你就是眼光太高了”,
“你覺得以你現在的條件能找到這麼好的嗎?”
不要一下就爆了,依然平和地表明態度:
“我覺得我可以找到,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如果現在的我還遇不到,那我一直努力提升自己,讓自己越來越優秀,哪怕遲一點遇到我生命中那個對的人,我認為是值得的。”
這樣的溝通有可能讓父母明白:子女不是不婚主義(當然如果你是不婚主義也絕對沒有問題,此處主要想表達溝通的必要性)或者有什麼心理問題,只是TA還沒遇到那個合適的人。
▌2、你看某某家孩子早都結婚,孩子都有一兩個了,你這麼大了還不結婚,別人問起來我們該怎麼回答?
結婚不是比賽,不是誰結婚早誰就贏了,誰就最幸福。這樣的邏輯如果成立的話,童養媳就不該取締啊?你們看,這個邏輯根本不成立,法律上都不支援。
人結婚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獲得幸福。成立家庭,是建立在遇到一個值得信賴的人,彼此有相近的認知、共同生活的目標,倆人願意相親相愛共度一生,然後才會再考慮走入婚姻。兩個人對婚姻都很滿意,覺得有能力有責任可以共同養育孩子的時候,再考慮生孩子。這事不能倒過來,不是找個人結婚趕緊生個孩子,就幸福了,就能對對方滿意了,就可以信賴對方,可以把一生放心交付了。
現在社會上層出不窮的新聞,或者身邊熟人就有活生生的例子——兩個不合適的人勉強湊合著步入婚姻後,其結局未必那麼“萬事大吉”吧。和平分手,平靜離婚還算好的,還有在婚姻中被騙財的、被害的、被家暴的、被出軌的……我們不能視而不見,這提醒著我們,選擇婚姻,一個人的終身大事,是需要理性、慎重對待的。
(父母可能繼續碎碎念:上次我遇到某某親戚或朋友,人家還問你,這麼大了怎麼還不談戀愛結婚?)
這麼問這麼說的人就是覺得我太優秀了,獨立、自主、理性,一個人也活得很精彩,他們嫉妒,因此就從“怎麼這麼大了還不找物件”這個話題來試圖羞辱你們。
你們一定要學會識破哪些人是真關心我們,哪些人只是在試圖挑撥我們的親子關係,再有這麼說的人,你就回他們一句:謝謝你關心記掛著我們孩子,你有合適的幫著給介紹一個?然後和他們說說我對另一半的要求,看他們以後會有沒有切實的行動?
大多數人就是邊界不清,自己的事還沒整明白,還專愛操心別人家的事。父母從小教我要有家教,要懂禮貌,我覺得這不是懂禮貌的人該有的言行,很討人嫌。希望父母能識別這樣的人,並且提醒自己不要討人嫌。
咱們不要活在別人嘴裡,日子是過給自己感受的,不是活給別人參觀的。很多人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那是沒活明白的人。父母把我養大,讓我接受教育,我想最終是想我過得好,活得幸福,對吧?如果我按那些人的要求湊合找了個不合適的人走進婚姻,倆人過不到一起,再離婚,再折騰,你們是不是更操心?
(父母可能會說:結了婚就好好過日子,怎麼能說離婚就離婚?哪對夫妻不是湊合著過?)
我承認,你們那個年代的人,可能對於家庭更珍視,彼此更包容。但現代的年輕人想法和態度真的不一樣了,也許我想包容人家,人家不想包容我,我一個人想湊合,對方不想和我湊合呢。
結婚是兩個人、兩個家庭的大事,彼此都要付出感情、精力、金錢,所以寧願不上船,也不能上錯船。我覺得我堅持自己對伴侶的要求,慎重對待婚姻大事,是理性、不糊塗的體現,還請父母理解、支援我。
你老了該怎麼辦?
可以談談自己的計劃和打算。
首先從社會的發展趨勢談起,老年人口的增長是全世界都無法逆轉的一個大趨勢。而中國人口的老齡化程序仍然在逐年加速中,所以這是全社會共同面對的一個普遍問題。而如何改善老年人的生活條件,實現老有所依、老有所養也是從國家到社群基層都在探索完善的一個大的社會議題。
有些社群已經對獨居老人有了一些藉助高科技而實現快速救助的服務,相信隨著科技發展和各種助老政策的不斷完善,即使老人獨居時發生意外,如不慎跌倒等,可以透過佩戴的手環發出求助報警,或者科技檢測到老人的身體指標出現異常,能提前予以關注等等。
然後再從個人角度談談你自己的規劃或設想:
比如你的工作計劃、存錢計劃、你購買的養老保險,或者和朋友、同學及其他同齡親人有將來報團養老的打算等等。
他們也許會從這些資訊中感受到:孩子不是對未來沒有遠慮,TA心裡還是很有譜的。總之,你和父母交流的越多,談得越具體,越有助於緩解他們對你未來的擔憂。
結語
其實,很多單身的青年朋友面對父母“催婚”這個問題的時候,先有了“防禦”,而導致自己在心理感受上,覺得父母“不體諒、不理解、不支援我,只是為滿足他們自己的意願而試圖用催婚來控制我。”以此表現出的態度和行為是本能地抗拒、迴避甚至攻擊。
在這我想請這些朋友試著換位思考一下:假如你為人父母,是不是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遇良人、成眷屬、家庭幸福美滿呢?只不過可能會比你的父母多一個選項:即便TA遇不到,那隻要TA能活得快樂、自在、幸福,那我也會很安心,也會尊重支援TA。
我們要覺察到,這個多的選項,是時代發展進步,及我們個人認知提升後才形成的價值觀。我們與時俱進是對的,但也要尊重理解父母他們成長的那個時代裡,那一輩人積累的生活經驗,形成建立的價值觀。他們可能觀念落伍了,但絕對不是主觀上不希望你幸福。
所以,認知上有分歧不是永遠不能調和的。多溝通,多舉實際例子,才能讓父母對婚姻的認知與時俱進。不要認為父母的觀念永遠和你是對立的,不要認定他們再也不會成長了。
當你活出自己的精彩,越輕鬆、越篤定,他們就會越安心。
看更多精神疾病知識?
無需下載即可線上檢視~
本文來源: 心理專家說
責任編輯:卡帶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