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趙秀娟(高階家庭教育指導師、心理諮詢師)
不知從何時起,完美主義成了一種“時髦”。但是,在越來越多的人追求完美的同時,也出現越來越多的問題。完美主義已成為很多人不幸福的原因之一。
覺察自己的完美主義傾向
有學者把完美主義區分為積極完美主義和消極完美主義。積極完美主義者是指健康地追尋優秀,並且在努力達到高標準的過程中體驗到快樂的人。消極完美主義者是指把個人標準定得過於超出自己的能力,強迫自己向不可能實現的目標努力,並以此來衡量自己價值的人。
很明顯,積極的完美主義是正向的,可以作為追求卓越的動力。而消極的完美主義,過度追求完美,很容易走向極端。消極的完美主義者有兩種表現:一種是內向型,對自己抱有過高的期待,糾結於自己的不完美,自我評價降低;一種是外向型,對別人抱有過高的期待,對別人做不到完美而沮喪。很多人,兩種特徵兼具。
打破消極完美主義的枷鎖
我們要認清,消極完美主義並非完美。極端追求完美會導致一些心理問題的產生,例如:焦慮症、抑鬱症、拖延症、強迫症、進食障礙、睡眠障礙等。
如果覺察我們有更多的內向型完美主義傾向,就要特別注意調整自我認知,悅納自己,不盲目迎合別人;如果有更多的外向型完美主義傾向,就要換位思考,包容他人的缺點,防止將自己的想法投射到他人身上。
另外,我們還需要從根本上轉變一些消極完美主義的思維模式,包括但不限於以下3種。
跳出“非黑即白”的極端化思維
完美主義者容易陷入“非黑即白”的認知誤區,認為沒有成功就是失敗,不是好就是壞,很少存在“還可以”“差不多”“夠好了”這樣的中間狀態。
我們可以經常使用“量尺問句”幫助自己跳出極端化思維。最簡單的量尺是,10分代表自己心中期待的最理想情況,0分代表最糟糕的情況。然後:
1.瞭解自己當前狀態在量尺的什麼位置,給自己打分。
2.當前狀態極端不好時,可能給自己打了0分,這時要多想想最近一週或更長時間段內,最高分能打多少?想想那個狀態下有什麼不同?這時感覺往往會好一些,再次打分。
3.假設這時給自己打了比較現實的分數6分,那就想想都做了什麼讓自己達到了6分而不是更低?覺得達到幾分就“足夠好了”?需要做什麼能提高一分?假如提高了一分,會有什麼跡象?
這個練習可幫我們聚焦於面向未來進步的程度,而不是我們所擔心的事情。此外,我們還可以學習各種知識,接觸不同的人和不一樣的觀點,學會多角度靈活地看待一件事,提升自己的多元思維能力。
把“完美”的目標修改為“完成”
完美主義者往往會制定過高的目標和標準,並且很注重質量,期待完美的結果。如果做不好就會自我懷疑、自我否定,甚至退縮回避不敢去做事,這嚴重阻礙了他們的進步。
這種情況下,可以適當降低目標和標準,先是“完成”,而不是“完美”。只要有機會就去嘗試,凡事先做起來,經常不斷重複和改進,最終實現“從量變到質變”,這往往比期望第一次嘗試就做到完美的人更容易成功。
最終成功的人幾乎沒有一次成功的,都是經歷磨練才最終實現目標。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曾說:“我並不比別人聰明多少,我只是能夠做到屢敗屢戰。”
我們可以將一個大目標分解成一個個小目標,將一項大任務分解為一個個節點,分別設定完成時間和合理標準,一步步去做,持之以恆,逐漸養成習慣,提升內驅力,這是個人成長的核心。
無懼外界評價,勇敢做真實自己
完美主義者情緒和行為問題的背後,往往是內化了太多他人的負面評價,沒有形成相對客觀的自我認知信念。例如,因為一件事情沒做好(事實),被認為能力太差水平不行(評價)。
當聽到消極評價時,我們可以多問問自己:
別人說我不好,符合事實嗎?有什麼依據?
在這件事上我做得不夠完美,這又何妨呢?
這件事是否“足夠好”就行了?合理標準是什麼?
我一定要符合別人的期待嗎?我的真實感受是什麼?
人本主義心理學大師羅傑斯認為:“自我概念比真實自我對個體的行為及人格有更為重要的作用。”別人怎麼看待我們沒那麼重要,最重要的是我們自己怎麼看待自己。發自內心的自尊、自信和自愛,才是我們不斷進步的內在動力。
完美主義具有兩面性,我們既要保留積極完美主義的好處,又要降低消極完美主義帶來的危害。“萬物皆有裂縫,那是光進來的地方。”你不需要太完美,勇於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吧,這樣你會幸福更多。
本文來自《知識就是力量》雜誌,原標題《你不需要太完美》,作者趙秀娟,有刪改,原創作品轉載請註明來源。
現訂購2024年
只需28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