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目標,要求每家醫院的醫務性收入佔比達到60%,我們當前距離這個目標還很遠。”
撰文丨王曉
“在醫療行業,價值的最終落腳點是人民群眾健康水平的提升。但正所謂‘支付跟著醫生的筆頭走’,醫務人員可能才是推動這一理念落地的真正實踐主體。”上海申康醫院發展中心副主任王育這樣說道。
10月19日,王育副主任在第五屆“泰山獎”平行分論壇“價值醫療與三醫聯動”論壇上,分享了上海申康中心踐行價值醫療的幾大措施,包括構建多維度的質量管理平臺;採用新支付模式,積極推動“新優藥械”入院;調整號源結構,為社群患者建立優先預約和轉診機制。
在圓桌討論環節,王育著重強調,價值醫療的目標,一定要充分調動醫務人員的積極性,否則醫改沒有辦法持續。
調動醫務人員積極性,必然涉及醫療服務定價這個基本問題。如何科學定價?申康中心進行了哪些實踐探索?
下文根據王育副主任在圓桌論壇上的發言整理,部分內容有編輯。
“三醫聯動”如何體現?
面對醫改過程中推行的一些舉措,醫院有很多困惑,比如,“三醫聯動”究竟體現在哪裡?
我舉一個典型案例:2016年開始,上海逐步降低公立醫療機構銷售藥品的加價率,以每年5%的下降率在三年內“分步取消”。
與此同時,上海還進行了醫療服務價格的提升,這也得以讓“零加成”政策在三年中平穩過渡。
透過這一手段,醫院充分調整了收入結構,轉變了運營觀念,從原來以藥耗為主要盈利點,逐步轉向以勞務性收入為主導,這對引導市級醫院加大對疑難疾病的診治起到了重要作用。
從醫院評比指標來看,“國考”目前透過評價醫院三、四級手術的佔比,引導三級醫院發揮在疑難重症中的作用,以此凸顯醫院的價值。
醫療體制改革走到今天,藥耗已經變成了一個成本項。檢查佔比也逐漸降低,最終目標是要體現我們醫務人員的勞務性價值。
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目標,要求每家醫院的醫務性收入(診查+護理+手術治療)佔比達到60%,從上海市級醫院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們距離這一目標的差距還比較大。
這是因為我們上海的醫療水平差嗎?是因為我們的醫生髮揮診療疑難重症的作用還不夠嗎?其實都不是,價格是造成這個結果的重要因素。
如何定價才能體現和提升醫務人員的勞動價值?這是個很難且需要科學計算的命題。
醫療服務如何科學定價?
去年,全國公立醫院績效考核5週年會議上,有很多專家和領導丟擲了有關“如何定價”的問題,有幾大要素需要優先考慮。
首先是人才的培養成本。比如,培養一個闌尾主刀醫生和培養一個心外科醫生的時間分別是多少。
二是服務專案的實施成本。開一個闌尾大概要花20分鐘。做一項複雜的心臟支架手術,則可能要4個小時。20分鐘和4個小時,背後的人才培養成本不一樣,手術實施成本也不一樣。
另外,圍繞著該專案的醫務成員數量、成本都不一樣,這些該如何定價?如何進行資源搭配與協同,才能真正讓一項醫療服務達到最佳獲益?這都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
醫療質量管理平臺帶來了什麼?
價值醫療帶來了多元化的健康需求,包括藥品的選擇。國藥談判、帶量採購等政策,其實對很多醫院的藥品目錄產生了一些影響。這需要多元化的支付手段來彌補。
過去,為什麼商業保險不大願意加入到整體的醫保行業中來?就是因為醫療服務的異質化太強,同質化太弱。同樣一種病,這家醫院3萬元就解決了,另一家醫院可能要6萬元。
現在透過“申康通”(上海申康中心的醫療質量評價與促進平臺,可以對具體病種進行評價與分析),我們可以非常客觀地評價26家市級醫院的33個專科、340個病種的費用效價、安全效價等等。
這其實給商保機構也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基礎標準,也很符合我們價值醫療未來的走向。
價值醫療的未來,一定是要透過醫療、醫保和醫藥的“三醫聯動”才能成功。但如何達成聯動?一家醫院做不成,但是現在,我們透過將市級醫院資料彙集在一起,就可以做出一些改變。
透過質量促進平臺,我們將24個腫瘤瘤種在每家醫院做了標準化建設,將診療流程、節點、病案以及電子病歷/影像流程都規範好,然後以數字化、資料化、時間軸的形式呈現。
這一過程中,打通的還有醫院之間的壁壘,只要這個病人在某家市級醫院就診過,那麼他無論到哪家醫院,他所有時間軸上的治療過程,醫院都能看見。
醫療質量與安全評價有幾個好處:第一,有利於醫療機構之間的相互比較、相互督促、相互促進;第二,是患者對自己疾病全程管理的一個非常好的體現;第三,有利於政府對每家醫院各病種的治療成本、效果進行科學評價,還能反映上海每一個瘤種的5年生存率等整體指標。
未來,申康將來繼續透過這種聯動的方式,為價值醫療的實現做出貢獻。
如果您對本文感興趣,或有意參加下一屆“泰山獎”,可以掃描上方二維碼填寫問卷,留下您的聯絡方式進行報名。
往屆泰山獎精彩報道回顧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