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下午16:30左右,清華大學西體育場,一男子倒地,現場目擊者展開急救。
後續患者在清華大學校醫院做了多項檢查,心率、心電圖、呼吸等生命體徵已經恢復正常,目前已經入院治療。
看到又一個生命得以拯救,夜鷹也很興奮。
看完影片之後,另一個感受是,急救還需要更多更深入的普及和訓練。
讓我們一起復盤一下這個急救影片,從中學習得失,以挽救更多的人。
患者得救的原因:
1.患者倒地後,在公共場合,能第一時間被發現。
2.現場有第一個勇敢站出來的人,學習過急救,並清晰的知道附近的AED位置。
3.較快識別出心髒驟停並開始胸外按壓。
4.AED到達後,第一時間被貼到患者身上並遵循AED指引進行了第一次除顫
AED一次建功,患者是幸運的。
這個急救過程還可以
進一步最佳化的地方是:
1.識別心臟驟停時,不需要觸控脈搏,只需要判斷反應和呼吸,無反應且無呼吸或僅有瀕死喘息,就是心臟驟停,就可以胸外按壓了。
2.胸外按壓要堅定,不要因為其他不必要的事情而中斷按壓,貼AED的過程也不需要中斷按壓,沒有按壓就沒有血流,要減少按壓中斷。胸外按壓時,在身體的一側按壓更佳。這樣的地面上,不需要進行騎跨按壓。
3.在女生撕開AED貼片的時候,大家注意患者腹部的活動,那就是瀕死喘息的呼吸動作。大家都在討論、糾結於脈搏,實際患者有典型瀕死樣喘息,沒必要摸脈搏。
4.AED貼片位置,一個在右側上胸部,乳頭上方、鎖骨下方;另一個在左側,乳頭外側下方,這樣確保更多心肌受到電擊。影片中右側那個貼片位置有點低了。
5.貼好AED之後,不要觸碰患者,就讓AED分析是否需要除顫。特別注意除顫按鈕的閃爍,一旦閃爍,就要在確保無人接觸患者情況下按下電擊按鈕除顫。影片中,AED持續提示除顫大約20秒之後,電擊按鈕才被按下,是明顯的延遲。要知道每延遲除顫一分鐘,成功率下降10%,除顫務必要分秒必爭。
6.除顫之後第一個動作是恢復胸外按壓,而不是檢查患者是否被電擊成功。
7.這款機器有胸外按壓節拍提示,可以按照其提示的速度去按壓。
8.患者的所謂睜眼、張口動作不一定是心臟復跳的表現,應堅持胸外按壓。
9.在整個搶救過程中,AED應該始終貼在患者胸部。
10.這位醫學博士小哥的“需要時再貼”電擊貼片的觀點是不對的。普通人經過急救培訓學習,就可以很好的救人,甚至比醫學博士做的更好。
整個急救,有一個幕後的英雄,那就是自動體外除顫器,雖然延遲、雖然貼得不到位,但AED沒掉鏈子,患者是幸運的。
AED又叫傻瓜機,其實一點都不傻,還特別靠譜。
為這個“傻瓜”點贊,為勇敢的施救者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