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張瀚允 曹宇悅)“我26歲生下大女兒,孩子因膽紅素腦病導致腦癱,之後又懷過三個孩子,兩個引產,一個夭折……”提起充滿坎坷的孕產史,41歲的吳蓓(化名)並沒有失去信心,“這次懷孕才知道是我和孩子的Rh血型不合導致的,在醫生和我們的共同努力下,寶寶健康平安地出生了,我很感激。”
12月3日,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院產科副主任李磊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這是近年來他收治的一例少見的因母胎Rh血型不合所致嚴重胎兒溶血性貧血的病例。
“Rh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兒溶血癥在我國的發病率較低,目前尚不到十萬分之一。通常是母親為Rh陰性,胎兒為Rh陽性而血型不合,並引起溶血。”李磊介紹,該病例則更為特殊,吳蓓15歲時曾因外傷手術輸注了Rh陽性血液,體內已攜帶大量的IgG抗D+C抗體。
“這些抗體進入胎兒體內,造成胎兒自身的紅細胞被破壞,發生嚴重的溶血性貧血,並引發水腫。如果沒有及早干預,胎兒大機率在宮內死亡,或出生即帶有嚴重黃疸。”李磊說。
10月29日,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院產科副主任李磊(左一)、主任技師李紅燕(右一)為患者進行第五次宮內輸血手術。醫院供圖
為明確診斷,李磊為吳蓓制定了詳細的產檢計劃,每兩週檢測能夠反映胎兒貧血情況的胎兒大腦中動脈血流峰值流速。23+5周妊娠時,超聲檢查發現該值超過1.5MoM(中位數),提示胎兒已經發生溶血性貧血。經臍帶血穿刺檢查確診後,李磊決定為吳蓓實施胎兒宮內輸血手術。
“宮內輸血手術風險高、難度大。”李磊介紹,該手術的難點在於精準找到穿刺部位,“臍帶裡的血管大約只有圓珠筆芯那麼細,臍帶穿刺引發胎兒突然死亡的風險約為1%,在胎兒貧血的情況下,這一機率高達10%。其間因胎兒逐漸長大、位置發生變化,需不斷調整才能找到合適的穿刺部位。”
在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院產科-胎兒醫學科、新生兒科、超聲診療科等多學科醫生的協作與聯合救治下,經過6次宮內輸血手術,吳蓓經剖宮產分娩一名2.68千克的健康女嬰,目前孩子情況良好,在新生兒重症監護病房(NICU)觀察兩週後,已於11月26日順利出院。
“在Rh陰性血的孕婦中,約有1%的機率發生胎兒溶血。”李磊提醒,如果產婦為Rh陰性血,尤其是此前已發生過不良孕產史的情況下,一定要儘早到醫院進行檢查,及時介入干預,預防新生兒溶血癥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