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我和身邊的同事突然被#瓊瑤去世#的訊息震驚到了。
據媒體報道,2024年12月4日下午1點22分許,知名作家瓊瑤在家去世,享年86歲。
我和眾多網友一樣,對此心情久久不能平復:
“不敢相信,很難接受,怎麼會這樣?” “人生離不開生老病死,儘量讓自己活得快樂一點吧。” “最難過的是小時候熟悉的人,一個接一個地離去了,我們離死亡的也終點越來越近”......
在瓊瑤留下的遺書中,她彷彿預示到了,自己的離世可能會引起很多人的猜忌、不解和難過,甚至對死亡這件事本身產生恐懼,所以她堅定地告訴世人:
“這是我的願望,「死亡」是每個人必經之路,也是最後一件「大事」。我不想天由命,不想慢慢枯萎凋零,我想為這最後的大事「作主」。” “我是「火花」,我已盡力燃燒過。如今,火焰將熄之前,我選擇這種方式翩然歸去。”
她也溫柔地安撫著年輕人:
“注意,我「死亡」的方式,是在我生命的終站實行的!年輕的你們,千萬不要輕易放棄生命。” “親愛的你們,要勇敢,要活出強大的「自我」,不要辜負來世間一趟!”
瓊瑤,以很瓊瑤的方式,進行了“人生謝幕”。
她在面對死亡這項人生重大難題時的態度——自主、勇敢和灑脫,也引發了眾多網友的深度思考。
今天,壹心理想和大家一起聊聊:我們這一生,要如何好好活著、好好“謝幕”。
大人時常會把“死”字掛在嘴邊:
“急死了”“慢死了”“糟糕死了”……
但這不是真正的“死亡”,因為我們感覺不到悲傷。
電影《復聯4》裡,超級英雄鋼鐵俠為了打敗滅霸,犧牲了自己。
他死後,很多人都哭了,包括他的戀人、摯友、夥伴……
這份引出眼淚的悲傷,就是死亡正在發生的證明。
除了隔著電影螢幕、新聞報紙感受悲傷,有時,我們會和更大、更突然的悲傷相遇。
比如,親人的去世。
7歲的小侄子,從爺爺去世後就一直在發脾氣。
媽媽問他:“你為什麼總是哭鬧、摔東西?”
小侄子說:“我想見爺爺,你們卻不給我見!”
媽媽只能無奈地說出真話:“爺爺已經去世了,我們以後再也見不到他了。”
小侄子使勁搖頭說:“我不管,我要見爺爺!”
他已經好幾天沒有見到爺爺了,由於對死亡沒有概念,他的思念還很模糊,沒有轉化成“悲傷”。
當媽媽帶他去到殯儀館,見到焚化爐燃盡後的樣子,見到存放爺爺骨灰的盒子,見到爺爺的黑白人像照片,並告訴他:“爺爺現在就在這裡”。
小侄子難受的感覺逐漸從模糊變得清晰,他才知道:原來這就是面對死亡時的“悲傷”。
當死亡發生在我們身邊,悲傷就會以畫面、聲音的形式湧入腦海,讓我們沉浸在對過去回憶的悲傷中。這些回憶會像播放電影一樣反覆閃現,悲傷也會隨之反覆出現。
但同時,它又帶來慰藉,如同去世的親人換了一種存在的方式陪伴著我們。
是的,逝者沒有真正消失。
見證一個人逝去,就像目睹一根蠟燭燃盡,我們看到過它發光發熱,所以這份光和熱就會一直存在於我們的腦海中、心中。
只要它們一直存在,親人的逝世雖給我們帶來黑暗,但也透著一束光。
迴歸到活著的我們身上。每一個人,都終將會有面對死亡的那一天。
然而,並非所有人都能坦然地接受這個事實。
有研究者曾做過一個關於嬰兒“深度知覺”的實驗,結果表明:
人們先天就怕死。即使是嬰兒這樣剛開始的生命,即使沒有關於死亡的任何概念,都會表現出對於死亡的恐懼。
即追求生存、懼怕死亡是人的本能。
這種對死亡的恐懼,一般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加重。
在成年早期,即18~35歲,人們恐懼死亡或許更多是因為“有很多美好的事物還沒有去體驗”;
在成年中期,即35~50歲,人們恐懼死亡可能更多是因為家庭,比如不想讓孩子受苦、讓老人孤獨;
在成年晚期,即50歲以後,很多人都已經對死亡產生了一定的“抗體”,即不像年輕人那樣害怕死亡。
但也有老人害怕死亡,這可能與TA們常年受到病痛的折磨有關。
心理學家埃裡克森提出,在成年期階段,人對死亡的恐懼會隨著身體狀況以及年齡增長而增加,很多老年人都會產生一種非常絕望的心理。
這是一種非常痛苦的狀態,尤其是在老年人患上比較嚴重的疾病的時候。
想象一下:你躺在醫院的病床上,看著點滴的液體一滴一滴進入身體,身體某個部位時不時刺痛一下,彷彿在宣告生命的倒計時。
這時,你會感到特別孤獨。
就像父母陪著孩子去打針,孩子疼得掉眼淚,可這一份疼痛,此時此刻只發生在孩子身上。
所有人都不理解孩子此刻的疼痛,也不知道“死亡”正在逐步逼近到底是怎樣的感受。
這份獨一無二的體驗,會使人感到特別孤獨。
就像資深醫生Rana·Awdish在書籍《從白大褂到病號服》中寫的:
“每位病人遲早都會有這樣一種感覺:以前習以為常的事物,突然間全部土崩瓦解了,我們不得不在這樣一種脆弱的環境中艱難求生。即便不敢相信這突如其來的重大打擊,我們身邊也沒有人願意與我們開誠佈公地談論這種感覺。”
作為悲傷的生者,我們距離這種感覺很遙遠。
但作為臨終的人,如何更好地度過最後一刻,給生者留下怎樣的記憶,是更重要的事情。
原上海瑞金醫院院長朱正綱,從2015年起,就會去各大學術場合“攔刀”,央求醫生們不要輕易給晚期胃癌患者開刀。
“不要再開刀了……晚期胃癌患者術後幾乎都活不過一年。”
除了不一定能延長壽命,朱正綱“攔刀”還有一個重要理由:患者治療期間幾乎沒有生活質量可言,在餘下的人生裡活得非常糟糕。
他認為自己是腫瘤醫生,不是外科醫生,因為“外科醫生關注這次開刀漂不漂亮,腫瘤醫生關注患者到底活得好不好,這有本質的區別。”
很多即將迎來死亡的人,面對這一無法改變的事實,比起活久一點,會更想要驅散內心的孤獨、對死亡的恐懼。
美國南加州大學副教授穆尤睿發表了一篇論文,裡面提到:
醫生確診癌症晚期,只會做最少程度的治療。這些見慣死亡的人在生命的最後時間,集體選擇用更多時間來享受人生、陪伴親友。
病痛會挖空人面對未來的力氣,讓自己活在當下、感受當下,才能重拾面對死亡的力量。
所以,很多人哪怕身體正在衰亡,仍在用盡力氣活得快樂,並努力給身邊人留下快樂的記憶。
就像電影《生日卡片》裡,癌症晚期的媽媽堅持給女兒寫生日卡片,每年一封,一直寫到她成年。
收到媽媽生日卡片的女兒,每年都能從卡片裡學到一件新鮮事:
用媽媽的菜譜做好吃的甜點;用媽媽送的口紅打扮自己;用媽媽親手縫的婚紗頭紗步入婚姻殿堂……
雖然,殞命之時,皆為孤身。
但所有記憶,都會在活著的人的腦海裡,熱鬧地擠成一團,甚至透過人們的行動變成現實。
因此,人活著最重要的一課,就是感受一下“好好謝幕”的重量和溫度。
心裡有了“謝幕”的態度,就會活得更有溫度。
在我們對死亡有所準備之前,死亡是悲傷、恐怖的。
這份感受有時會超出人們的承受能力,以至於在內心留下無法抹去的傷痕。
就像我的一位來訪者,她在媽媽去世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都不敢進廚房。
因為媽媽不在了,她害怕看到廚房裡空蕩蕩的。
以至於好幾年都無法給自己做飯,精神狀態也虛弱不已。
表現出來的,就是對生活的“麻木”。
她本以為,自己流乾了這輩子的眼淚,已經不會再哭,也不會再笑。
但媽媽去世5年後,偶然間,她吃到一頓飯,像極了媽媽做的味道。
當天晚上,思念和悲傷翻湧而出,她又大哭了一場。
那些去世後,只住在我們記憶裡的人,時不時會像這樣“活”過來,讓我們產生激烈的情緒、感受。
我們也會因為想要與TA們“待”久一點,沉溺於回憶。
就像爺爺/奶奶去世後,孩子看著大門發了好久的呆,想象下一秒爺爺/奶奶會從門外走進來。
儘管,回憶非常寶貴。
但只有能夠好好對待這份回憶的人,才可以把回憶當成禮物,而不是傷痕。
我們會因為好多年後,再次吃到味道像逝者做的飯,大哭不止;
我們也會因為偶然想起一件和逝者相關的趣事,大笑不已。
這些鮮活飽滿的情緒感受,就是把回憶當成禮物的人,才能有的體驗。
死亡發生後,我們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接受某人去世了的現實。
但接受這個現實後,某一天,我們又會發現這個人“活”了過來。
也許是一頓飯、一首歌、一個笑話、或一個場景……讓我們從中找到了熟悉的感覺。
讓人意識到活著的每一天,我們都在不斷與逝者“重逢”,這是一件多麼寶貴的事。
就像一首詩中描述的:世間一切都是遇見,就像冷遇見暖,就有了雨;春遇見冬,有了歲月;天遇見地,有了永恆;人遇見人,有了生命。
對死亡有所瞭解和認識之後,我們的生活就是一個接一個的“遇見”。
因為有這些遇見,逝者才能“活”過來,悲傷才會淡化,死亡才會從悲傷恐怖變得光芒而有溫度。
村上春樹在《挪威的森林》中寫道:死並非生命的對立面,而是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
所以,我們可以為死亡悲傷,為回憶緬懷,但請不要過度沉溺於此。
而是要更加努力地思考:活著的時間裡,我要如何更好地體驗生命?
思考死亡吧,它讓生命變得更廣闊。
這些思考的結果,傳遞給我們的警示和成長,使我們能用更加飽滿積極的狀態,過好生命中的每一刻。
《深度關係》這本書裡有句話,我特別喜歡:
“不要等到想明白了再去做,而是馬上行動起來,跳入生命之河,去擁抱這個世界。”
不要等到親人逝去才懂得惋惜,而是平常就要好好珍惜身邊重要的人;
不要等到生命快逝去才後悔沒有好好愛自己,而是享受活著的每一天。
看到這裡,如果你仍不理解死亡是什麼,那就請想象生命是一條河流。
融入大海那一瞬間,河流就“死”了,取而代之,“海”活了。
我們是河流,而逝者是大海。
雖然永遠不會相交,但一直在靠近、融匯、遇見。
我們就在這個過程中,學會了如何去愛,如何被愛,如何體驗生命的每一刻,如何點燃洶湧的生命力,活好每一個當下,直至抵達終點。
世界和我愛著你。
作者:芒來小姐,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中級婚姻家庭諮詢師,中國心理學會會員,國際精神分析自體心理學協會(IAPSP)會員。真實姓名:李心潔。
編輯:一顆多肉、Jessica
圖源:unsplash
“人生謝幕”是每個人終究要面對的人生課題。因此,我們才更加珍惜當下的每一刻。
如果你也想體悟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勇敢地為自己而活,不妨加入【壹心理療愈互助群——情緒加油站】。
在這裡,你可以與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探討生命的深層意義,賦予生活意義;可以免費學習《470個心理學療愈小妙招》,汲取心理能量和勇氣,讓生命變得更廣闊;還可以免費觀看心理諮詢師乾貨直播課,獲得專業心理指導,學會愛與被愛,享受人生!
立即點選海報,免費進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