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陰華雅醫院業務並非新華醫療唯一的“壞賬”,近年來,關於新華醫療剝離部分醫院業務的報道一直不斷,新華醫療在2021年的年報中首次明確“逐步有序退出醫療服務板塊的不良資產”。
作者|宋爽
來源|看醫界(ID:vistamed)
上市公司投資醫院停業欠薪
據“中宏淄博”報道,11月6日,國企上市公司“新華醫療”(600587)旗下湘陰縣華雅醫院有限公司(下稱“湘陰華雅醫院”)再次成為被執行人,被湖南省長沙市芙蓉區人民法院強制執行198,892.00元。
自今年5月份以來,華雅醫院已經接連4次成為被執行人,被執行總金額為41.22萬元。相關案件資訊顯示,華雅醫院接連被執行主要是因為合同糾紛所致。
公開資料顯示,湘陰華雅醫院是2014年湘陰縣重點招商引資專案,系新華醫療健康產業等單位共同投資1.2億元,經岳陽市衛生局同意批准設定集醫療、急救、保健、康復於一體的二級綜合醫院。
天眼查資訊顯示,華雅醫院的前兩大股東為山東弘華投資有限公司和新華醫療健康產業(湖北)有限公司,分別持股持股39.4828%和20.3586%,而前者也是新華醫療全資子公司。
實際上,華雅醫院的經營狀況並不樂觀,新華醫療公開的財報顯示:2017年,華雅醫院實現營業收入3314.52萬元,淨利潤虧損830.31萬元。自2019年起,新華醫療就持續透過公司以及子公司向其拆借資金為其輸血,但是華雅醫院的經營狀況似乎並未好轉。
期間,華雅醫院拖欠部分員工薪水的訊息也陸續傳出:“該單位拖欠2023年9月11月期間的工資、2022年9月至12日期間的獎金和2016年到2017年的歷年欠薪三項,涉及人員228名,涉及工資款2854658元。”
2024年1月15日,岳陽市委網信辦在回覆華雅醫院職工投訴中還透露,華雅醫院主要負責人因醫保違規被公安機關刑拘。2024年4月3日,岳陽市衛健委公告湘陰華雅醫院“主動申請停業”。
新華醫療:剝離多家醫院業務
湘陰華雅醫院業務並非新華醫療唯一的“壞賬”,近年來,關於新華醫療剝離部分醫院業務的報道一直不斷,新華醫療在2021年的年報中首次明確“逐步有序退出醫療服務板塊的不良資產”。
公開資料顯示,新華醫療成立於1943年,於2002年9月在上交所上市,是一家集醫療器械、製藥裝備、醫療服務、醫療商貿四大板塊於一體的健康產業集團。
2022年8月20日,新華醫療釋出公告稱,為進一步最佳化資產結構,最佳化資源配置,擬將旗下兩家控股子公司山東弘華、淄博弘新合計持有的上海辰韋仲德醫院管理有限公司12.85%的股權轉讓給自然人陳偉。
當時的“辰韋仲德”除了控股多家醫療器械公司外,還控股包括西安仲德骨科醫院、濟南中德骨科醫院、長春中德骨科醫院、長春骨傷醫院在內的多家骨科醫院。隨著股權轉讓的完成,也意味著新華醫療放棄多家骨科醫院的部分股權。
除了轉讓辰韋仲德多家醫院股權,據看醫界瞭解,新華醫療近兩年一直在陸續退出之前醫院業務的投資。
2022年6月,新華醫療就曾釋出公告稱,擬轉讓旗下全資子公司持有的唐山弘新醫院有限公司43.3333%的股權。而在2020年,又先後於4月、12月兩發公告,擬出售其持有的淄博淄川區醫院西院、南陽市骨科高新區醫院有限公司各70%、80%的股權。
實際上,在新華醫療的業務版圖中醫療業務的佔比並不高。有資料顯示,2021年新華醫療的營收貢獻主要來自於醫療器械,佔比高達77.6%,醫療服務佔比不足一成,僅佔7.76%。
投資退潮,上市公司狂甩賣醫院
儘管單以資料來看,醫療服務對新華醫療這家上市公司的貢獻似乎有些微不足道,但從一度拿下18家醫院,到近年來拋售醫院股權的舉動頻現,新華醫療絕不只是孤例。
在前些年國家鼓勵社會辦醫的政策紅利下,醫療服務市場投資用“蜂擁而上”來形容絲毫不為過,房地產、茶葉、瓷磚、煤炭、珍珠養殖、醫藥等各路資本大舉佈局醫療,並由此掀起一股醫院投資併購大潮,但隨著潮水退去和跨界辦醫的侷限,陸續剝離醫院業務的上市公司比比皆是。
以“大輸液”起家的上市公司濟民醫療(603222)為例,自2015年以“濟民製藥”的名稱登陸上交所後不久,該公司就開始因輸液市場的萎縮而謀求轉型,次年開始大舉收購民營醫院。2016年先是以3.44億元的總價收購併增資鄂州二醫院80%的股權,後又於2018年先後收購白水濟民醫院60%股權及鄆城新友誼醫院有限公司51%股權。
似乎是為了彰顯轉型決心,2021年,公司證券簡稱也由“濟民製藥”變更為“濟民醫療”。然而,部分醫院業務不僅未給上市公司提升業績,反而業績屢屢不及預期,於是濟民醫療開始以股權回扣的方式出售所購醫院。
此外,常寶股份、景峰醫藥、人福醫藥等上市公司均在陸續轉讓旗下醫院股權。
2016年,從事能源及機械裝備製造的常寶股份就開始謀劃跨界轉型醫療服務行業,2017年,常寶股份耗資9.92億元收購醫療資產,但不足兩年時間,就擬逐步退出醫療服務行業。去年年初,常寶股份還宣佈剝離3家醫院資產。
繼2014年溢價收購多家醫院後不久,景峰醫藥就開始了“賣”醫院之路,其中,2018年景峰醫藥便宣佈擬以1.50億元出售已盈利的金沙醫院100%股權。
2014年,人福醫藥曾宣佈公司未來3-5年將佈局約20家醫院,但2018年以來,該公司不僅未能在醫療服務領域深耕,還先後出售其所持有的相關醫院股權,並宣佈逐步退出醫療服務細分領域。
對於上市公司“跨界”辦醫又退出的現象,業內人士曾多次提醒“入局需謹慎”:醫院經營需要較長週期的市場拓展、資源積累和品牌建設等,並不是一門短平快的生意。
知名血管外科專家、張強醫生集團創始人張強醫生曾表示,和其他行業不同,中國醫療健康行業最缺的不是資本,也不缺醫院大樓,缺的是醫生人才資源流動的土壤,缺的是大量符合國際化醫療服務標準的醫生團隊,缺的是公平有序的民營公立競爭機制,缺的是國際化的醫生培養體系。(本文為《看醫界》釋出,轉載須經授權,並在文章開頭註明作者和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