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孩子和父母都要為所當為
撰文: 何佳
15歲的小李,是一名初二學生,她被父母帶來醫院時,手腕上佈滿一道道“觸目驚心”的劃痕。父母很擔心孩子的狀況,卻不知道該怎樣幫助孩子。在臨床工作中,我們發現很多在這個年齡段的青少年存在自傷甚至是反覆自傷的情況。
父母們惶恐不安,更是無法理解,孩子為什麼會傷害自己,不疼嗎?有的父母十分愧疚自責,為什麼是我的孩子?是我哪裡做的不對?有的會認為孩子“作”,對自己的身體不負責,是在威脅他們。
反覆自傷的孩子,到底是怎麼了?作為父母,又該怎麼辦呢?在這裡給大家提出幾點建議,希望能對父母有所幫助。
最為首要的,父母首先必須要保持冷靜和耐心,再採取積極的預防和干預措施。
1
處理自己的情緒
父母在最初發現青少年自傷時往往既震驚又難以置信。一部分父母會本能地對自傷行為予以否認,如“TA只是不小心劃傷的”“這一次是特殊情況,之後就不會再發生了”。
這種否認並非源於不關心,而是自傷帶給父母的震撼遠遠超出了他們可承受的範圍,父母會藉助否認來抵禦這些震撼帶來的痛苦與恐懼。
因此,父母必須首先覺察和評估自己的情緒狀態。可以藉助情緒日記的記錄,辨析震驚、憤怒、自責的原因;採用一些基本的認知行為治療原則與技巧,處理常見的思維邏輯錯誤。
孩子自傷不意味著你是個失敗的家長,不要對自己予以全盤否定;
不災難化自傷行為,很多孩子會發生自傷行為,但這是可以進行改變和調整的,不意味著孩子一定會走入歧途、離家出走或者自殺;
如果我們採取的方式得當,這件事只會是TA漫長人生中的一段插曲;
未來終有一天你可以平靜面對,TA也會。
2
探討自傷行為、評估自殺風險、尋求專業幫助
孩子自傷並不是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或惡作劇,而是一種極端的交流與表達,是孩子內心深處的痛苦尋求釋放的一種方式,終極目標是為了求助。父母不要過度指責或批評孩子,更不要忽視或否認行為。
有不少父母認為孩子自傷僅僅是看到朋友或他人有自傷行為而跟著模仿,或者只是做做樣子,肯定沒有勇氣自殺。這種認知是完全錯誤的。千萬不要試圖透過懲罰或強制的方式來阻止孩子的自傷行為,責備和禁止只會讓孩子感到不被理解和接納,更加無助和絕望,自傷行為愈演愈烈。
這種情況下,父母需要扮演冷靜的年長者,給孩子補充TA不那麼瞭解的東西,共情TA的情緒感受,嘗試探討TA在傷害自己時是否真的覺得快樂,表達你的擔憂和自傷行為可能帶來的危險,並討論替代性的方案。
如果孩子拒絕接受專業人士的指導,你可以先自己去見醫生和心理治療師來尋求專業建議,評估自殺風險,與專業人士探討強制治療的必要性。
3
理解孩子的需求和問題
父母需要耐心去理解自傷發生的心理機制。與孩子建立信任關係,進行開放且真誠的對話,傾聽他們內心的聲音,瞭解他們的需求和困擾,並給予適當的支援和幫助。
不要試圖講道理,如“你應該開心起來”“你應該勇敢起來”“你不該這麼做,這是不孝”,對於有極端情緒的孩子來說,任何勸阻都是蒼白無力的。更不要用指責性、強制性的方式回應孩子,如“你是在用這種方式威脅我嗎? ”“如果你再這麼做,我就死在你前面”。
正確的辦法是選擇一個氣氛不錯的溝通時機,平靜地、不帶偏見地、尊重地聊一聊。允許孩子有暫時不說的餘地,平靜地表達自己的觀察和擔憂。如果孩子願意表達,請不要打斷,更不要讓自己被情緒控制,要堅定地和孩子站在同一立場。即使本心認為孩子做的欠妥,也儘量以溫和的、接納的態度來表達自己的想法,並且站在他們的角度來提出後續解決辦法。讓他們知道自己是被理解和接納的。
若孩子在表達過程中顯露了對你既往行為的指責,甚至認為你是導致TA自傷的原因,千萬不要陷入對罵和為自己辯解中,要嘗試瞭解孩子如此沮喪的邏輯,為自己確實做錯的事情道歉。如果說不出“對不起”,至少可以說“我以為那樣會讓你開心,沒有想到反而傷害到了你,是我沒有想到”。
面對孩子的自我傷害,父母容易陷入深深的自責之中,過度的內疚可能會妨礙父母近一步理智的思考。要避免過分滿足孩子的不合理訴求、放棄父母的權威性與重要性、認為自己很糟糕而讓他人接管自己的責任。
4
構建安全和諧的家庭環境
儘管很難,父母也需要做到彼此支援,用語言平和地交流意見、傳遞共情,避免相互指責和激烈衝突,營造積極和諧的家庭氛圍,對孩子而言會是很好的示範,有利於重建內心安全感,增強孩子應對情緒困境的信心。
同時,增加親子陪伴,制定安全協議,如當孩子有自傷想法時,要告知信任的家長,幫助監督並減少自傷行為的發生;限制自傷工具的獲取;明確告知反對藉助自傷處理問題。
當然,保護措施的實施往往無法一蹴而就,需要一定的技巧與方法,更需要溫和而堅定的態度。不斷向孩子傳遞:我希望我能夠更好地理解你的痛苦,更加希望我能幫你以更安全的方式表達你的痛苦、緩解你的苦楚。
5
提高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
很多自傷者及其父母對情緒管理技能的認知都較為有限,積極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一方面能幫助父母重新獲得勝任力,提升溝通力與執行力,協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和教育孩子;另一方面能幫助自傷者以及自傷者的家人重新認識和理解自傷行為;理解情緒的意義,嘗試建立新的情緒管理方式,獲得更有彈性的情緒調節能力。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專業人士並不能取代父母。青少年自傷行為的出現,是父母重新反思養育方式與調整養育策略的契機,也是孩子提高情緒管理能力的契機。
6
孩子和父母都要為所當為
反覆自傷的孩子大多無法面對當下的困境,內心深處有強烈的無力和挫敗感,家長們可以適時允許他們休息一下,與當下的“困境”作一定程度的隔離,調整學習與生活節奏,申請短暫休假或者辦理休學也不是禁忌。
但暫時的休息不是徹底擺爛,即使在休息期間也需要作息規律,均衡的飲食和適量的運動對於緩解抑鬱和自傷行為也至關重要。
父母需要理性地規劃給孩子提供幫助的方式和頻率。你雖然是孩子的父母,但同時也有自己的事業與愛好,你還有正在老去、身體變差的父母和愛人的父母需要照顧。不要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放在陪伴和監督孩子的行為習慣上,你的孩子也不希望你這樣做。
給予孩子充分的理解與信任,共同探討一致性規劃,放手讓孩子實施並定期反饋檢驗,既能讓孩子感到你的在乎和轉變,更能避免加重孩子的負罪感和你自身的“付出感”,減少家庭衝突。
作為父母,面對反覆自傷的孩子,確實很難辦。要化危機為轉機,父母請先照顧好自己的情緒,始終保持尊重、共情、開放和接納的心態,積極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藉助文中提到的小技巧,幫助孩子提升情緒管理能力,同時別忘了體貼自己和其他家人,在和諧溫馨的家庭氛圍中,更好地理解和應對孩子的自傷行為,幫助他們走出自傷困境。
看更多精神疾病知識?
無需下載即可線上檢視~
本文來源:暢聊686
責任編輯:葉子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