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專案推進,未來還可以推廣到兩國更多的醫療機構,甚至納入更多國家,共同促進全球健康事業的發展。”
撰文丨凌駿
上個月,由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主辦、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與澳大利亞墨爾本聖文森特醫院合作承辦、百濟神州支援的“國際研究護士培訓專案”啟動,旨在提升國內研究護士的崗位任職能力和思維創新,深入挖掘護理崗位的臨床優勢,並將其臨床與科研相結合。
該專案的核心之一是“對標國際、中國特色”,強調要積極引進國際先進的臨床研究理念。作為該專案海外承辦方的代表,早在今年5月,在行業合作伙伴百濟神州的支援下,澳大利亞聖文森特醫院研究中心副主任Tam Nguyen教授就分別到訪了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和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對各自在臨床研究管理和研究型醫院建設的豐富經驗展開交流。
如今短短半年不到就有首個合作專案落地,在近日接受“醫學界”採訪時,Tam Nguyen教授表示在研究型醫院的建設上,中、澳兩國有著各自的優勢,他希望透過與中國醫療科研機構的廣泛合作,能進一步促進兩國,乃至全球醫藥創新力量的發展。
打造研究型護士培養體系
在此次的啟動會上,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何振喜會長指出,難病診治是高水平研究型醫院的基本屬性,要從“臨床研究”提升難病診治能力,加強臨床試驗前置指導和協調對接,提高臨床研究啟動效率。
“在澳大利亞的臨床研究體系中,研究型護士是非常重要的一環。他們是‘離患者最近’的醫務工作者,瞭解患者實時情況,他們的工作既保障了日常診療,也有效推動了臨床研究的有序開展。”Tam Nguyen教授告訴“醫學界”。
區別於以提供患者護理服務為主的“傳統護士”,經過培訓的研究型護士可以在經主要研究者(PI)的授權後,參與臨床試驗方案完整、準確地執行,並協調各項事宜,對保證研究順利、高效地開展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相比研究型護士在歐美已有30餘年的發展,我國研究型護士起步相對較晚,但在不斷深入的高水平研究型醫院建設過程中,構建完善的研究型護士培訓體系,近年來也愈發受到重視。“當今年3月中國專家來澳大利亞參訪後,他們迅速意識到,打造一個高效的研究型護士培訓體系,將為患者帶來更好的治療體驗。”Tam Nguyen教授說。
在此次的啟動會上,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院長姜勇教授表示,“國際研究護士培訓專案”可以加強國際護理交流、借鑑學習國外研究護士崗位能力。經過半年時間精心策劃,醫院邀請了兩位澳洲臨床研究領域的“頂尖專家”為學員授課。
姜勇教授提到的“頂尖專家”,其中就包括聖文森特醫院的3級臨床研究護士Emma Priest,她在相關領域有著多年的工作經驗,精通臨床研究、急診醫學、神經外科和護理學。
與此同時,Emma Priest還是“兼職型研究型護士”的代表。據Tam Nguyen教授介紹,“在澳大利亞,一部分研究型護士接受過系統的研究生教育體系培養,有專門的職業發展渠道,但更多的則是像Emma Priest女士一樣,在進入臨床崗位後邊工作,邊學習。”
對於國內的醫療機構而言,這類培養經驗也更符合當下實際情況。此次首批國際研究護士培訓班的學員均為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護士,全英文授課,培訓內容包括醫學護理與統計基礎、受試者保護與法規依從、研究管理與專科知識、專案實施實踐技能、職業素養等。
但這只是第一步。姜勇教授表示,希望以此次研究護士培養為起點,不斷探索研究護士培養國家標準,設計國際臨床科學家培養路徑,開闢醫院國際化發展道路,助力國家醫學中心建立。何振喜會長則表示,在總結試培訓經驗後,未來該專案還將組織編撰研究護士崗位能力要求相關的團體標準,為後續研究護士、研究醫生等培訓工作奠定堅實基礎。
打通國際合作渠道
姜勇教授認為,隨著全球化的推進和醫療技術的發展,提高臨床研究水平、提升臨床轉化能力、擴大國際學術影響,對於建設高水平研究型醫院有著重要的意義。
近十多年來,我國本土醫藥創新力量已日益壯大,但在部分關鍵的核心醫療技術攻關、重大醫學科研成果轉化等方面,仍存在“卡脖子”問題。因此,加強建設以科研創新為主導,注重研究成果向臨床應用轉化、推動臨床診療水平不斷提升的高水平研究型醫院,成為了推動我國醫學科技高速發展的重要舉措。
在海外,高水平研究型醫院起步較早,在經費投入、人力配置、資訊共享、成果轉化方面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因此早在今年3月,“中澳臨床科研交流”專案就組織了一批國內頂尖的臨床專家、醫院管理者赴澳大利亞參觀,希望能借此探索更多的雙方交流與合作機會。
澳大利亞是全球醫學研究產業發展最為蓬勃的國家之一,有約50家制藥公司和近千家生物、醫學技術公司。“根據最近釋出的調研報告,雖然我們只有2600萬人口,但開展的臨床試驗數量佔到了全球的5%,這一資料是非常高的。”Tam Nguyen教授告訴“醫學界”。
這其中,還有相當一部分研究專案集中在基因治療、mRNA腫瘤疫苗、創新胰島素給藥方式等前沿醫學領域。據Tam Nguyen教授介紹,在頂層設計上,澳大利亞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包括臨床試驗治理框架在內的法律法規,在保障充足研發資金的情況下,規範臨床試驗開展的合規性、必要性以及質量。
“醫院層面也對臨床研究極為重視,會從各個方面與行業夥伴開展緊密的合作,進一步提升從研發到轉化全鏈條的效率。”Tam Nguyen教授表示,聖文森特醫院是澳大利亞第二大的醫療集團,“我們在各地設有分支機構,能進一步透過統籌醫療資源,促進臨床研究的高效開展。”
除了試圖為中國研究型醫院的發展提供可借鑑的經驗,在赴澳交流活動結束後,Tam Nguyen教授5月又來到中國,4天時間到訪了三家公立三甲醫院,並參與了2024國際藥物資訊大會(DIA)舉辦的“走進澳洲”專題討論,聽取中國專家分享各自在臨床研究管理和研究型醫院建設上的經驗。
“中國在推動臨床研究的開展上最突出的優勢之一,是有著龐大的醫護人才隊伍和受試者人群基礎。”Tam Nguyen教授對“醫學界”分享了參訪心得,包括在蘇州市的交流活動中,他看到了蘇州在生物科技領域已經搭建了完善的產業體系,擁有眾多Biotech公司和豐富的產品管線。
“在備受關注的腫瘤治療領域,我瞭解到目前中國至少有數十種抗腫瘤創新藥管線,正在不同的醫療、科研機構推進臨床研究。”Tam Nguyen教授認為,如果能與中國的臨床研究者、產業夥伴深入合作,將更多新藥引入澳大利亞,在當地開展單中心,或全球多中心臨床試驗,對該國的腫瘤患者將是巨大的利好。
事實上,這類合作也早已有可借鑑的模板。以百濟神州為例,有兩款抗癌藥BTK抑制劑和PD-1抑制劑,這兩款藥物此前先後在澳大利亞獲批,而它們海外臨床研究的關鍵首站也都是在澳大利亞。
“這次是我第五次來中國,每次都能學到很多新的東西。在與中國專家、行業夥伴的交流中,我也感受到各方在推動高質量創新發展上的決心。藉著‘中澳臨床科研交流’,我希望能將更多寶貴的經驗和創新想法帶回澳洲。”Tam Nguyen教授說。
創新力量的“造橋人”
11月12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在京召開醫藥企業座談會,強調要鼓勵醫藥企業發揮中外交流的橋樑紐帶作用,支援引導學術交流合作規範開展。會議指出,要搭建政企常態化交流平臺,支援醫藥企業抓住發展機遇,參與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推進疾病早篩早診早治、多聯疫苗研發等醫藥科技創新工作。
事實上,這也正是高水平研究型醫院建設的關鍵之一,透過搭建“基礎研究-臨床研究-成果轉化及產業化”的創新體系,整合院外資源,推動院校、院企間合作,構建醫學臨床研究產業叢集,並進一步和國際先進經驗展開交流。
在這一鏈條裡,Tam Nguyen教授將產業合作伙伴形容為“造橋人”,“多年來在推動臨床研究、促進學術交流的過程中,我們和眾多創新企業申辦方都有過廣泛合作,它們能提升專案時間線設計、合規標準制定以及費用規劃等方面的效率。”
“過去多年間,就相關管線的臨床研究,我們曾與百濟神州澳洲團隊多次展開合作,推動了創新療法在澳洲的落地。這次透過搭建的兩國學術交流平臺,我們又得以進一步與中國的醫院建立了緊密聯絡。”Tam Nguyen教授說。
“目前,越來越多的中國臨床專家擔任了全球臨床試驗的主要研究者,這讓我們看到了中國臨床科研水平的巨大潛力。”Tam Nguyen表示,過去幾十年來,從仿製藥到創新藥、從me-too、me-better到first-in-class、best-in-class,中國以日益增長的創新能力,逐漸在國際舞臺佔據了重要地位,國際學術會議與專業頂刊都有越來越多的“中國聲音”發出。
而為了促進疾病診療和創新研究水平可持續提升,百濟神州於2023年起陸續支援和推出“中澳早期藥物研究高峰對話”“中澳臨床科研交流”等專案,致力於為中澳院間搭建緊密交流的平臺,推動和鼓勵兩國醫院交換臨床研究、醫院科研管理、科研成果轉化等經驗,透過學術交流平臺助力促成更多元的院間合作專案,提升醫院科研水平。
“包括‘研究護士培訓’在內,目前合作還處在初期階段,但隨著專案推進,未來這種模式或許還可以推廣到兩國更多的醫療機構,甚至納入更多國家,從國際層面打造一個完善的學術交流體系,最終促進全球健康事業的發展。”Tam Nguyen教授說。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