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實驗總是以高冷的姿態出現在大眾面前。實際上,所有的科學實驗都可以分解為提出假設、收集資料、分析結果、得出結論這4個步驟。“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是所有科學研究的基本準則,在發現青蒿素的過程中,這個準則被完美地體現出來。
青蒿素(圖源:《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讓我們以青蒿素的發現為例,帶大家一起了解科學家在實驗室中是如何運用科學方法來解決問題的。
阻礙熱帶發展的
“瘴氣”因子
如果把中國、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這四大文明古國的地理位置標註在地圖上,你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這四大文明起源的位置都在北緯30度線附近。就氣候條件而言,這些區域都有明顯的季節交替,尤其是黃河流域冬有嚴寒、夏有酷暑,降水也有明顯的季節區分。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水熱條件優越,物種豐富的熱帶地區沒有誕生強大的古代帝國呢?對此,不同學者有不同認識。其中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是,傳染病的傳播阻礙了熱帶地區文明的發展,而瘧疾便是其中之一。
瘧疾主要由蚊子傳播
(圖源:《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人類與瘧疾的鬥爭幾乎貫穿了歐亞大陸整個人類文明史,清朝的康熙皇帝也中過瘧疾的招。直到義大利航海家哥倫布開闢了歐洲到美洲的航線,人們才發現了對付瘧疾的靈丹妙藥——金雞納樹皮的提取物奎寧。但是好景不長,逐漸出現了能夠對抗奎寧的瘧原蟲,迫切需要新的“武器”來對付不斷升級的瘧原蟲。
青蒿替代
胡椒抗瘧迎轉機
尋找一種新的特效藥談何容易。在研究人員開始尋找新藥物的過程中發生了很多戲劇性的事情。中國科學家最初選擇的目標植物其實是胡椒,從胡椒中提取出的胡椒酮在動物實驗中表現良好。
胡椒(圖源:千庫網)
就在瘧疾的難題看起來可以完美解決的時候,讓人失望的結果出現了——胡椒酮在臨床試驗中並沒達到預期的效果,胡椒酮並不能消滅人體內的瘧原蟲。
與瘧疾的戰鬥一時間陷入僵局。國外的科研人員為儘快解決瘧疾問題,選擇了另外一條路徑,那就是讓人儘可能減少被蚊蟲叮咬。於是,避蚊胺這種化學物質應運而生。
避蚊胺並不能直接殺死蚊子,卻可以干擾蚊子的嗅覺系統,讓蚊子大倒胃口,從而減少叮咬人體的次數。如今,避蚊胺仍然是有效的驅蚊藥劑。
但是,這也只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案。就在這個時候,一種植物進入了中國科學家的視野,那就是“青蒿”——它們鬱鬱蔥蔥地長在山野裡,表面樸實無華,卻在抗瘧方面蘊藏著巨大的能量。
撰文 | 史軍
責任編輯 | 黃盈盈 段陽陽
運營編輯 | 段陽陽
質量稽核 | 業蕾
❖ 文章來源:《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青蒿:中藥箱裡的抗瘧傳奇》 ❖
現訂購2025年
定價36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