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席慕容有一段話,我特別喜歡:
“在一回首間,才忽然發現,原來,我的一生的種種努力,不過只是為了周遭的人都對我滿意而已。
為了要博得他人的稱許與微笑,我戰戰兢兢地將自己套入所有的模式,所有的桎梏。
走到中途,才忽然發現,我只剩下一副模糊的面目,和一條不能回頭的路。”
我們每個人,也許都在人生的某段路途中,過於在意他人對自己的認可。
從競爭和比較中,一次次確認自己的定位。
然後在追逐的過程中,逐漸被焦慮統攝,最終失去了自我。
今天的來訪者阿敦,也曾墮入焦慮的深淵,最終影響了學業和生活。
所幸,她在心理諮詢中挖掘到了這份“對比和焦慮”背後的原因,深深地改變了自己接下來的人生。
從小學到高中,我在班上一直是沒人注意的邊緣角色。我也不在乎別人的看法,所以過得很開心。
學習上也一樣非常樂觀,沒有任何考試壓力。
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高三。
剛進入高中時,我的成績其實在班級排名只屬於中後段,那時除了作業之外,所有的心思都花在玩耍上。
後來,一次意外骨折,開啟了我的逆襲人生。
因為耽誤一了個月,回到教室後的我,感到了自己與同學們的差距,於是開始玩了命的學習。
之後每次考試成績排名都有提高,最後穩定在班級前十。
最高光時,高考前的最後四次模擬考試中,有三次是班級第一,甚至到了年級一百。
要知道,當時整個年級有1500名同學。
一開始,看到成績提高,我很開心,感覺付出有了收穫。
可隨著同學和老師的讚美和追捧越來越頻繁,我的壓力越來越大。
我開始擔心:
自己不能保持這個成績;
臨近高考,如果失常怎麼辦?
焦慮之下,我越來越難以專心複習,狀態越來越差。
到後來,甚至對考試產生了一種恐懼心理,開始害怕考試。
我嘗試透過跑步來緩解這種焦慮心態。
可只要一停下腳步,回到日常生活之中,注意力又會被焦慮和恐懼統攝了。
我還記得高考之前的最後一次模擬考試,在理綜考試時,因為幾道題不會做,我連續跳過好幾道題,心裡面也開始慌張,感覺這次考不好了。
接著,便是焦慮,坐立難安,冒著冷汗,做不了題。
最後,我只能向監考老師申請中止了考試。
走出考場後,我四肢無力,和班主任交談了一會兒,耽誤半小時之後,調整心態又回到了考場,強撐著把題做完了。
最後我的成績跌倒了班級十幾名,在其他同學看來可能還算不錯,班主任也拿我去調侃同學:
比你們少花半小時,最後還比你們考的高。
可在這之後,我更加不自信了,開始自我懷疑,覺得之前考得好只是運氣。
我開始強烈擔心高考發揮會失常。
可當我越擔心、越焦慮,我就越害怕,不敢去面對。
迫於緊張的複習,我沒有停下來總結和反思。最終,硬著頭皮度過了高考,還好,結局不算太差。
本來以為上大學就會好,可事實證明,那不是過去式。
那種焦慮、不安、失控的感覺,開始在我心裡播種、瘋漲,逐步成為了一種日常。
本來想著上了大學,除了學習之外,會有更大的舞臺展示一個人的綜合素質。
然而,面對一個全新的環境,我完全適應不了。
首先是競選班長不成。
後來加入其他社團,剛開始,我很多東西都不會做,也缺乏能力去組織策劃活動,在一些事情面前舉步維艱。但反觀周圍的同學,對於這些事好像都手到擒來。
這時,高三那種逼仄、恐慌的焦慮感,再次席捲而來。
我因為同學們的出彩而焦慮,也會因為自己的不夠優秀而焦慮。
這讓我無法專注於日常學習和生活。
到後來,它甚至成為我唯一關注的問題,越是抗爭,就越難以擺脫,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就在我處在抓狂的邊緣時,有要好的同學推薦我加入學校心理協會。
慢慢地,我對心理學產生了一些興趣,也瞭解到心理諮詢會是一種解決困擾的有效方法。
於是,我開始走進了心理諮詢室的門。
坦白說,我剛剛預約完心理諮詢,就已經感到了焦慮。
焦慮心理諮詢本身,焦慮不能正常地面對心理諮詢師,焦慮我可能真的患了心理疾病。
但從一開始,諮詢師的所言所行,就讓我慢慢放下了心來。
他先是向我保證諮詢過程的所有東西都會保密。
“所有交流內容都是保密的,只有我們兩個人知道,你的同學家人等其他任何人都不會知道。”
“你可以說出所有心裡話,你在這裡是安全的。”
他的開場溫柔而坦誠,讓我漸漸放下了心理防備。
而當我和他訴說所有的事,與我那幾乎難以啟齒的焦慮感後,諮詢師並沒有站在心理學專業的角度分析,沒有把我當成病人,甚至沒有直接告訴我解決辦法。
而是用一種很特別的方式——帶我玩遊戲,並引導著,讓我自己說出了原因。
他先是讓我環視一下四周,說出房間裡面有哪些紅色的東西,我非常仔細地把房間裡幾乎所有的紅色都指出來了。
接著,他讓我閉上眼睛,說出房間裡面有哪些綠色的東西,我在腦海裡努力地回憶,但是什麼都想不起來。
後來他向我解釋,我剛開始的注意力全都在紅色的事物上,越是注意紅色就越容易忽略綠色。
紅色,是別人的優點;而綠色,是自己的優點。
在關注別人的優點時,我們往往容易忽略自己的優點,而當你專注於自己的綠色時,也就不那麼注意別人的紅色了。
這遊戲讓我一下子頓悟了,也找到了焦慮的原因。
在隨後的諮詢中,他更像是一位人生導師。
他看出了我的不自信,以及我對於未知的恐懼。告訴我一些人生哲學,讓我明白了大多數人都是平凡的。
以及我們面對未知的事情,應該是什麼樣的心理反應。
在這之後,我不再過度關注別人的優點,可以學習借鑑這種優點,但是沒有必要為此忽略自己的優點,並因此貶低自己。
我一直記得諮詢師說的:
“羨慕,是看到別人過得好,你心裡面希望和他一樣好;嫉妒,是看到別人過得好,就感覺自己過得不好。”
“而恨,則是希望別人過得不好。”
“這三種不同態度,取決於你對自己的認可程度。如果對自己很自信,感覺自己過得很好,就不會去羨慕或是嫉妒他人。”
除此之外,她還幫我更深地瞭解幸福和自由:
“幸福有兩個決定因素,外部因素是一個人所處的社會環境,內部因素是他的思想,而內部因素是幸福的決定因素。”
“一個人可以被剝奪任何東西,除了這個人最後的自由——在既定的環境下選擇自己抱持什麼態度的自由。”
記得有一次,當我和諮詢師說到:“別人誇我,總讓我覺得不自在。”
他反問:“如果是你獨處時,欣賞自己的優點讓你感到舒服還是不舒服?”
“如果不舒服,是為什麼呢?擔心自己跌下神壇、變得傲慢、與別人產生隔閡,還是其他原因呢?”
我仔細想了一下,是壓力。
幾乎條件反射般,我將自己的價值感投射於成績與排名,只能透過與他人對比來實現。
而我對此,並不舒服。
現在,我開始試著關注自己。
做任何事,只是想著這是我想要的嗎,我喜歡嗎,我能從中得到快樂和成長嗎?
如果答案為“是”,我可以比任何人都卷,但只為了自己。
如果答案為“否”,即便我的選擇被他人視為非主流、躺平、不夠積極,我也無所謂。
因為人生是曠野,不是軌道。
心理諮詢後,我終於明白了這句話。
後來,我們的諮詢重點,落在了“如何有效應對焦慮”。
諮詢師告訴我:“走出焦慮的關鍵,是完全接受它,保持原狀。”
在這裡,我也想分享給也許被焦慮困擾、甚至影響身心健康的你們。
第一步,接受焦慮。
每當它出現,不要第一時間抗拒,而是同意、歡迎它,也許說一句“你好”。試著用接受來替換你的拒絕、憤怒和討厭。
因為抵抗,只會延長它帶來的痛苦,從而影響我們的思考、情緒和行為。
而接受,可以讓焦慮順其自然地流逝。
第二步,監視焦慮。
將自己和焦慮這個體驗分離開來,客觀地審視它。
比如從0到100給它打分,看它是如何起伏的。帶著自我觀察來看它,觀察焦慮的頂峰和低谷。觀察自己的想法、情感和行動。
像一個不會過度關心的旁觀者,將基本的自我與焦慮分離開來。
請記住,你只是處於焦慮狀態,而非焦慮本身。
第三步,帶著焦慮行動。
像根本不焦慮那樣行動,正常工作,必要時放慢速度,但是一定要繼續。
調整好呼吸頻率,放鬆、深深地呼吸,然後正常行動。
第四步,重複以上這些步驟,直到焦慮降低到一個合適位置。
第五步,保持期待。
只要我們活著,就必定會存在不同階段的煩惱和焦慮。沒有人是全能的、無堅不摧的。
因此,大可以期待未來會出現什麼樣的焦慮,擺正自己的位置,當它再次出現的時候,接受它。
最後,我想聊聊心理諮詢對我對我而言的意義:
它引導我去思考、去沉澱,從而認清心理問題背後的本質。
當然,也有很多其它可以調解情緒、解決困擾的方法。
但心理諮詢的特殊之處就在於,諮詢師是專業的,他們具有心理學專業知識,經過了專業的培訓,擁有合適的諮詢技巧方法以及豐富的處理類似問題的經驗。
透過心理諮詢,能夠更專業、準確、及時地發現並解決我們的問題。
如果讓我用一個詞形容,那就是“剝洋蔥”。
心理諮詢像剝洋蔥一樣,為我層層拆解焦慮發生、發展的核心,同時也為我提供了戰勝焦慮的工具。
這一趟心靈之旅,讓我終生受益。
如果你也有同樣的“心理感冒”,希望新的一年,你也可以勇敢地出發,邁向新的征程。
為了向更多人普及心理諮詢,鼓勵更多人面對困惑時向外求助,壹心理推出半價心理諮詢。
涵蓋情緒壓力,戀愛婚姻、個人成長、家庭關係四大板塊,能在不同的方向滿足你的需求。
大部分人能在心理諮詢中,體驗被理解和接納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固化的思維得以鬆動,壓抑的感受得以表達……
堅持心理諮詢,能讓你發現隱藏在問題和情感背後的意義,能夠與內在真實的自己對話,對自己有更加全面和清晰的認知,用積極的態度去生活……
很多人在長期諮詢後問題得到了改善,開啟了更舒適、坦然、通透的人生。
因此,壹心理甄選心理諮詢師,推出半價諮詢優惠,期待與你一起改變。
出發!到新的愛與喧囂中
邂逅燈火通明的自己↓
作者:來訪者阿敦
編輯:Lilith
圖源: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