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回到過去,即便分數夠得上211院校,我也不去了。”
撰文 | 凌 駿
責編丨汪 航
去年,《科學》子刊封面報道了一項揭示腎癌治療全新機制的研究。這是一篇中科院一區TOP的SCI論文,也是一篇碩士畢業論文。第一作者是新鄉醫學院的研究生李中博。前不久,他被中國醫科大學擬錄取為外科學專業博士研究生,方向是腫瘤學。
7年時間,一位醫學生可以把科研做到什麼地步?李中博給出的答案是12篇SCI。其中有4篇他是一作/通訊作者(含共同),3篇中科院一區、1篇二區,4篇總影響因子39.658,這是很多博士畢業生,甚至高年資醫生都無法達到的。
2024年7月,Science Signaling封面報道了李中博的研究成果
河南省優秀畢業生、河南省研究生創新之星、連續三年一等獎學金、獲批一項國家發明專利、各類學術報告比賽獎項更是拿到“手軟”,“科研開掛”的背後,是李中博玩命般的拼搏。從大一起,李中博幾乎就沒有完整的週末,放假其他同學回家,他依然待在實驗室和“實驗癌細胞作伴”。
醫學生就業越來越卷,而李中博的起點並不高,能取得如今的成績,有運氣,也有努力。李中博曾經也有名校情結,覺得“上不了211人生都毀了”。但現在他卻說,如果回到過去,即便分數夠得上211院校,他也不去了。
以下是李中博的自述:
做科研的本科生
和那些從小就有“醫學夢”的人不同,我在高考結束填志願時,對醫學並沒有太多瞭解,家裡沒有人從事這個行業。我本來想上的是鄭州大學,它是河南唯一的211院校。但當時沒有考好,非常沮喪,感覺沒能上211,自己的人生都毀了。
最後選擇醫學,是因為本能覺得這個專業未來可能比較容易就業。但填報新鄉醫學院的臨床醫學相關專業時,我的分數也不夠臨床相關專業,於是最後就選擇了醫學檢驗技術專業。
剛入學時,我沒有太多所謂的理想和職業規劃。後來能逐漸對醫學科研產生興趣,發了這麼多文章,完全要感謝學校特殊的教學培養體系。我們專業有一個科研創新班專案,每年會從大一新生中選拔出20人,一對一分配具有博士學位的科研導師,相當於大一就可以接受研究生模式培養。
很多人參加這個專案,都是覺得多個學習機會總歸是好的,對未來深造可能也有幫助,但沒想到科研會這麼苦。我們專業課是早上8點,中午吃個飯就得往實驗室趕。下午有課的話再去上課,不然就要一直待到晚上。因為新鮮感,剛開始大家也覺得沒什麼,可到後來我們這屆將近一半的人都退出了這個專案。
每到週末,室友們都可以在宿舍玩遊戲,或者約著去吃吃飯、唱唱歌,而我依然要在實驗室做實驗,寒假也只能休個春節假期。高考結束後我買了一臺遊戲膝上型電腦,本來準備和大家一起玩英雄聯盟的,沒想到後來這臺電腦裡裝的全是實驗資料。
李中博和同學在導師莊婷的指導下開展實驗
剛進實驗室時,我就是幫著師兄師姐們“打打下手”,學習科研專案思維和一些基礎的實驗操作。我的導師莊婷教授研究的是腫瘤學,大二下學期,她給了我一個課題,研究三陰性乳腺癌的新治療靶點,讓我自己設計方案,安排專案推進時間。
這個專案的挑戰非常大。第一次“統攬全域性”,我完全不知道該從何下手,更不用提其中涉及的很多實驗操作我從沒接觸過,起初感到特別迷茫。後來多虧了導師,每週組會上,她都會針對我們在實驗中遇到的問題給出建議,指導我們該如何一步步往下,需要查閱哪些文獻,做哪些準備。
三陰性乳腺癌是最致命的乳腺癌亞型之一,至今都缺乏有效的治療靶點,多數患者只能依靠化療。這個課題我整整做了4年,直到研究生才發表。它證實了一種叫RBCK1的蛋白,其過表達可以在體內、體外抑制三陰性乳腺癌細胞的進展,為三陰性乳腺癌細胞的靶向治療,提供了一個新的、可行的方向。
我覺得大部分學生都會有一個相同的感受,那就是“選對導師”有時甚至比“選對專業”還重要。我們實驗室的氛圍特別好,不論資歷和名頭,鼓勵創新不搶成果,誰的貢獻大誰就當一作。付出和回報呈正比,是讓我能堅持下去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不是沒想過往臨床方向轉型,大三時我還去過醫院的檢驗科實習。但現在醫學生就業真的太捲了,對於我們這種非頂尖醫學院的學生,哪怕是研究生都很難進“大醫院”。本科畢業要麼去基層醫院,要麼去企業做銷售。我希望自己能在專業方面做出一點成績,臨床這條路行不通,那靠自己的努力,科研方向總還是有希望吧。
本科四年裡,我一共參與釋出了3篇SCI,雖然僅僅是第九、第十作者,卻給我的科研能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有時我半夜回到寢室,看到室友們還亮著燈在一起玩遊戲,也會心癢想打上兩局。但一想到明天還要早起做實驗,也就忍住洗洗睡了。
《科學》子刊封面報道
我從不認為自己有什麼“醫學天賦”,不是那種只要稍微看看書,就能考出好成績的“天才”。由於大量時間花在了實驗室裡,本科四年我幾乎每年都在掛科的邊緣,最後平均績點才2分出頭,在全專業排名相對靠後。
科研創新班允許大四學生暫停半年實驗,全心投入升學考試。由於專業課前面落下得太多,那半年我每天早上7點就到圖書館,晚上11點後回宿舍,除了吃飯睡覺,其他時間全在看書,很多知識點都是從大一的開始重新背起。
最後我的考研成績是全專業第一,高出了國家線100多分。我依然報考了莊婷教授的研究生,繼續在醫學技術學院研究腫瘤相關實驗。
如果說本科還可以抱著學習的心態去接觸科研,那研究生想做出成績,就必須有研究主導者的思維,對科研專案完全負責。我們實驗室在另外一個校區,那三年正好趕上疫情,有時周邊出現一個疑似病例,出不了校,幾天後養的細胞全死了,又得從頭開始做。
從本科時就開始做的那項課題,我在研一上學期便開始投稿,中間被拒了好多次,要求我進一步修改、完善資料。有時我也會懷疑自己的選擇,到底有沒有做科研的天賦,壓力非常大。當時,我唯一發洩情緒的方式也只有抽空運動鍛鍊,收拾好心態再重新投入實驗。
2022年10月,這篇文章最終釋出在了中科院二區的期刊,影響因子7.525。要知道那時研一新生的專案才剛剛開題,而我論文都已經發了。那種激動的心情很難形容,這篇文章傾注了我四年的心血,付出了太多,終於得到了回報。
李中博和同學在導師莊婷的指導下開展實驗
我研究生的另外一個專案是研究腎癌的生長機制和治療靶點。此前,我的老師朱建和莊婷教授發現了YAP蛋白的過度啟用,可以抑制腎透明細胞癌細胞的現象。他們把這個課題交給我,鼓勵我進一步去研究背後的機制機理,透過科學的實驗去證實這一猜想。
實驗過程中,涉及一種名為CHIP-seq的實驗,用來研究體內蛋白質與DNA相互作用。這項技術的學習曲線高,操作過程繁瑣,我之前從沒接觸過,全靠一點點查文獻,到處問人,反覆做實驗逐漸摸索出來。有段時間全實驗室的細胞培養皿和培養試劑,超過一半都是我在用。
去年,這篇文章登上了《科學》子刊的封面報道,其中涉及了大量全新的實驗資料和機理。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博士後研究員、《科學·訊號》的高階編輯Leslie Ferrarelli教授撰寫的評價是,傳統認為YAP蛋白和腫瘤的進展有關,但我們的研究卻證實,啟用YAP蛋白可抑制小鼠的腎透明細胞癌,這是一個“違反直覺”的創新發現。
研究生期間,我還以共同一作/通訊作者的形式合作釋出過兩篇SCI,這兩篇文章研究的是胃癌,我主要負責設計實驗路線,協調流程,把關實驗不同階段並及時調整路線。
所有這些工作並沒有捷徑,全是用時間和經歷“砸”出來的。整整7年,我出門旅遊的次數屈指可數,寒暑假也很少回家。我不是“尖子生”,但最大的優點是勤奮,花費大量時間去查文獻、整理文獻,覆盤每一次失敗並總結經驗教訓,及時和導師進行溝通,是我所擅長的。
新的征程,腫瘤學博士
不久前,我透過了中國醫科大學的選拔考核,被錄取為外科學專業腫瘤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導師是朱建教授。朱建教授一直和我們實驗室保持著科研合作與交流,在我研究生階段,他的指導給予了我很大的幫助。
醫學科研是一項非常磨性子的工作,它會迫使你放棄很多的業餘愛好,每天在宿舍和實驗室間兩點一線。我沒有多姿多彩的大學生活,但並不遺憾。
去年河南有一所三甲醫院檢驗專業招聘,我聽說有500多個人報名,協和、復旦、武大……什麼名校的學生都來了。而和那些第一梯隊醫學院校的畢業生不同,我的起點並不高,能取得如今的成績,我覺得自己一切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李中博碩士畢業,和導師莊婷教授合影
同時,當切身體會過科研的艱辛後,我也更加佩服那些能兼顧臨床和科研的醫生了。我見過不少外科醫生,他們白天要做手術、管理病人、參與教學工作,抽空還要做科研、查文獻,晚上也不能閒著。和他們對比,我感覺自己已輕鬆得多。
7年的科研,也讓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一個好導師有多麼重要。我時常會想,如果當初沒有遇到莊婷老師和朱建老師,沒有老師們的指導和鼓勵,自己或許根本無法堅持,逐漸就對科研失去興趣,只想趕快混到畢業。從這點上來說,我感到自己是非常幸運的。
關於接下去的博士學習,我希望能進一步研究更加切實可行的,能運於臨床的腫瘤治療靶點。慚愧地說,雖然發了這麼多文章,但我還沒有接觸過臨床轉化,成果都只是停在實驗室層面。
我的履歷註定是做不成臨床醫生了。但我希望未來能夠有更多機會參與臨床轉化相關工作。畢竟,只有最終將科學研究落地到臨床,治病救人,才是科研人最大的“成績”和“貢獻”。
來源:醫學界
校對:臧恆佳
編輯:張金金
值班編輯:凌駿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