莉文有次去參加朋友的婚宴,吃到一道菜難吃時,當著周圍人的面吐了出來,邊對著身邊的幾位朋友說到:“什麼東西呀,做得這麼難吃,而且今晚的東西好多都不熱,真倒胃口,對吧?”幾位朋友面面相覷,不知道該怎麼回應她是好,心裡都為她的舉動覺得很尷尬。
其實朋友們心裡何嘗不知道當晚的菜品一般,可是她們並沒有當眾說出來。原因是成熟的人懂得分輕重看場合說話:朋友歡歡喜喜的日子,吃飯只是個形式,飯菜味道為輕,給朋友捧場為重。沒必要去吐槽這些非原則的小事而壞了大家的興致。另一方面,在座一桌十多人,每人飲食口味都不同,你覺得難吃可能有人覺得好吃,但如果說出來別人卻不好意思再放開吃了。
魯迅的雜文《立論》,寫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家人家生了一個男孩,閤家高興透頂了。滿月的時候,抱出來給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點好兆頭。一個說:“這孩子將來要發財的。”他於是得到一番感謝。一個說:‘這孩子將來要做官的。’他於是收回幾句恭維。一個說:“這孩子將來是要死的。”他於是得到一頓大家合力的痛打。
我們總在教孩子做人要講真話,可就如《立論》這個故事,說這個孩子要發財的和做官的,顯然是為了討人歡喜撒毫無根據的謊。而人終有一死,因此說這個孩子將來是要死的人顯然是在說大實話。可是他被打也是活該,他就是錯在完全沒有考慮場合和他人的感受上。可見,如果一個人像想到什麼就說什麼,他確實說的都是大實話,卻很容易傷害周圍的人,易給人幼稚、以自我為中心的印象。
只有嬰兒是完全以自我為中心的。而當一個人越來越成熟的過程中,他會漸漸褪去以自我為中心的特點。當我們開始顧及周圍人的感受,也意味著我們需要不說一些事實,可這並不意味著完全無原則地瞎說或完全不說。一個人說話的真實性和做人的原則也同樣重要,可如何拿捏兼顧真實和他人感受之間的平衡呢?一位智者季羨林先生的處事格言是:“要說真話,不講假話。真話不全說,假話全不說。”
“假話全不說”守住了底線,“真話不全說”卻是處世的智慧。越成熟,越發現這個世界沒有絕對的黑與白、好與壞,很多事情的是非都在於把握一個度上。有時,懂得隱瞞也是一個人成熟的表現。
文章來源:汕頭市愛家心理研究所
聯絡電話:0754-88368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