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即將迎來除夕,家家精心準備了的團圓大餐,面對餐桌上的各種美食,很多人一不小心就吃撐了。
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針灸推拿康復中心副主任潘江介紹,可以試試以下這些中醫消食小妙招,幫助緩解腹脹、積食等不適,讓腸胃輕鬆減負。
一、消食
艾灸是透過燃燒艾草產生的溫熱刺激穴位,起到溫通經絡、散寒除溼、調和氣血的作用,對緩解消化不良有一定幫助。
常用穴位:神闕穴、中脘穴、足三里等。
操作方法:將艾條點燃後,距離穴位2-3釐米進行懸灸,以區域性皮膚感到溫熱但無灼痛感為宜,每個穴位艾灸10-15分鐘,每日或隔日艾灸一次。
功效:艾灸神闕穴可溫補元陽、健運脾胃;艾灸中脘穴能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消化;艾灸足三里有助於調理脾胃、增強體質,改善消化功能。
二、推拿消食
推拿以手法作用於人體體表特定部位,達到調理身體、促進消化的目的。
1、摩腹
平躺在床上,放鬆身體,將雙手搓熱後疊放在腹部,以肚臍為中心,順時針方向輕輕打圈按摩。按摩時力度適中,由淺入深,逐漸增加力度,每次按摩10-15分鐘。
功效:這種按摩方式順著腸道的走向,能推動食物在腸道內的執行,促進胃腸蠕動,幫助消化食物,緩解腹部脹滿感。
2、揉按天樞穴
天樞穴位於肚臍旁開兩寸處,用食指和中指指腹按壓天樞穴,兩側穴位同時操作,每次按壓3-5分鐘,以穴位產生酸脹感為宜。
功效:天樞穴是大腸經的募穴,能調理腸胃氣機,促進消化吸收,對便秘、腹脹等消化問題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三、針灸消食
針灸是中醫傳統療法之一,透過刺激特定穴位來調節人體氣血執行和臟腑功能,從而促進消化。常用穴位包括:
1、足三里
位置:位於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脛骨前嵴外1橫指處。
功效:此穴是足陽明胃經的合穴,有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的作用。針灸足三里穴能夠增強胃腸蠕動,促進消化液的分泌,從而緩解胃脘脹滿、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症狀。
2、中脘穴
位置:位於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中上4寸。
功效:此穴為胃之募穴、八會穴之腑會,能和胃健脾、降逆利水。針灸中脘穴可以調節胃腸功能,使胃腸的蠕動更加協調,減輕胃腸負擔,緩解胃脘疼痛、腹脹、消化不良等問題。
3、內關穴
位置:位於前臂掌側,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功效:此穴是手厥陰心包經的穴位,能寧心安神、調節胃腸功能,還可寬胸理氣、和胃降逆,減輕噁心、嘔吐等不適。
醫生提醒,針灸治療需由專業中醫師操作,應根據患者的具體症狀、體質等因素,精準選穴並採用適當的針法,以確保安全有效地促進消化功能恢復。
四、功法消食
適當的運動對於促進消化至關重要,飯後半小時後,可以進行散步、太極拳、八段錦等較為緩和的運動。
1、八段錦第三式——“調理脾胃須單舉”
自然站立,雙腳與肩同寬。雙手向上翻轉,掌心向上,手指交叉。接著,右手向上託舉,手臂伸直,左手下按,掌心向下,同時微微屈膝下蹲。
動作要舒緩,配合呼吸,上舉吸氣,下按呼氣。左右交替進行,每側各做3-5次。這個動作可以透過拉伸身體的經絡來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消化。
五、中藥茶飲消食
可以用家中常見的中藥材製作消滯解膩茶,緩解消化不良等腸胃問題。
1、山楂茶
山楂含有有機酸,如山楂酸、檸檬酸等,能夠促進胃液分泌,增加胃內酶素,幫助消化。
做法:每次用10-15克山楂片,用開水沖泡,浸泡15-20分鐘後飲用。
2、陳皮茶
陳皮含有揮發油、橙皮苷等成分,能促進消化液的分泌。陳皮茶有獨特的香氣,能起到理氣健脾、消滯解膩的作用。
做法:取適量陳皮,約5-10克,洗淨後用開水沖泡,燜泡10分鐘左右即可。
3、大麥茶
大麥含有澱粉酶等成分,能促進食物消化。大麥茶有淡淡的麥香,能起到開胃、助消化的功效。
做法:將大麥炒熟,取約15-20克,用開水沖泡,晾涼後飲用。醫生提醒,春節期間,家中可以備一些常用的消滯中成藥,如健脾丸、枳實導滯丸、保和丸、開胸順氣丸、沉香化滯丸等。
另外,應根據個人體質和具體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消食方式。如果消化不良問題嚴重或持續時間較長,建議及時就醫,以便明確病因,進行針對性的治療。
湖南醫聊特約作者: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針灸推拿康復中心 潘江關注@湖南醫聊,獲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
(編輯Y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