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超重/肥胖及糖尿病的患病率同步呈現快速上升趨勢。根據世界衛生組織1999年糖尿病診斷標準,歷年全國性糖尿病流行病學調查結果均顯示,超重或肥胖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均明顯高於體重正常人群[1]。T2DM的體重管理重要且複雜。臨床實踐中,T2DM合併超重或肥胖者常見,應予以充分重視[2]。
然而,對於部分T2DM患者來說,體重管理仍然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需要與醫生進行充分的溝通,從而更積極地進行診療。基於此,“醫學界”邀請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張俊清教授,就超重/肥胖T2DM患者體重管理的醫患溝通進行觀點分享。
超重/肥胖T2DM的醫患溝通,
有哪些內容?
一提及超重/肥胖T2DM的醫患溝通,大多數人第一時間可能會想到,門診中患者向醫生描述病情,醫生為患者答疑解惑的場景。
對於這個問題,張俊清教授指出:“醫患溝通需要時間和過程。尤其T2DM、肥胖這類慢病患者,溝通往往需要較長的週期。然而,在當前醫療環境和背景下,每次患者就診時與醫生交流的時間相對有限。僅靠門診內的溝通,有時難以充分滿足患者的資訊需求,或者難以全面地向患者傳達並解釋醫生應告知的內容,這些資訊往往會被壓縮得較為簡略。”
因此,醫患溝通並不僅僅侷限在門診,門診外的環節也需要重視。“我們需要將對患者的管理從醫院內部延伸到醫院外部。患者出院回家後,我們會透過一種類似共同照護的管理模式來繼續管理他們。例如,我們線上上設定了一個照護師的角色,該照護師每天十二小時持續線上。如果患者有任何問題,都可以與照顧師進行互動,提出問題,並由照顧師幫助解答和解決問題。”張俊清教授介紹。
另外,張俊清教授還強調,T2DM患者的體重管理需要生活方式的改善。醫生需要讓患者全面、清晰地認識到超重和肥胖對T2DM患者健康的不利影響。但患者的認知可能與醫生的建議存在偏差,如部分患者可能認為體重偏胖是生活幸福的一種表現,不願接受減重建議。因此,患者教育在重建正確認知方面尤為重要。
“醫患溝通的核心在於告訴患者應該做什麼、如何去做以及這樣做的目的和好處。只有患者明白了這些,才能決定是否採取行動並持續遵從管理。在持續執行的過程中,醫生需要不斷監督、評估和複診隨訪,給予患者支援和鼓勵。當患者看到體重減少帶來的身體狀況改善時,就會更容易堅持下去。這是一個複雜而持續的過程,需要醫患雙方的共同努力和持續溝通。”張俊清教授說道。
醫患溝通方法多多,
臨床實踐不斷增加經驗
明確醫患溝通的“範圍”後,接下來,醫患溝通具體怎麼做更科學?
張俊清教授介紹:“當患者踏入診室,醫生便開始觀察患者的整體情況,包括年齡、體態、是否存在疾病跡象、病情的輕重、治療意願是否強烈等。隨後,在詢問患者病史、瞭解病情及整個治療過程的同時,醫生還會透過溝通進一步判斷患者的社會和經濟背景、支付能力、家庭狀態、個人喜好乃至性格特點。這些初步的瞭解,都是在醫患溝透過程中,醫生逐步形成的。”
在全面評估患者的病情及其它相關因素後,醫生會為患者制定出其個體化的合理治療方案。然而,要使患者接受並執行這一方案,仍需要持續、良好的醫患溝通。對此,張俊清教授也分享了幾點經驗:
在與患者溝通時,醫生會詳細解釋患者的診斷、病情現狀以及選擇該治療方案的原因。但患者可能會擔心治療方案對生活造成不便,因此雙方需要多次溝通,直至找到一個患者能夠接受的、切實可行的方案。
醫生需要根據患者個人特點採用靈活的溝通方式。對於知識層次較高的患者,醫生可能會採用更為科學、嚴謹的語言;而對於文化程度較低或普通民眾,醫生則需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溝通。
在制定治療方案後,醫生需要指導患者如何執行,包括可能遇到的困難、哪些因素可以靈活調整、哪些是必須嚴格遵守的。此外,對於合併超重/肥胖的T2DM患者,除了藥物治療外,還應強調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飲食、運動、血糖監測、血壓控制以及體重管理等方面需要特別注意的問題。這些都需要在有限的就診時間內與患者充分溝通,但有時由於工作繁忙,醫生可藉助多學科團隊協作(MDT)進行管理,由營養師、教育護士或管理師等專業人員為患者提供更詳細的講解,並回答患者的疑惑和問題。
良好的醫患溝通不僅僅是“醫生說”,更需要讓患者有機會表達自己的生活狀態、社會背景、需求及期望目標。只有患者的這些需求與臨床治療目的相契合,才能實現更有效的溝通。然而,部分患者可能對疾病的理解和認識存在偏差,認為看病就是等醫生告訴應該怎麼做,而不願參與決策。這要求醫生在溝通時不僅要傳遞知識,還要引導患者樹立正確的就醫觀念。
總之,醫患溝通的科學實施涉及醫生對患者整體情況的細緻觀察與評估,包括病情、經濟能力、個人特點等多方面因素,並在此基礎上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透過詳細解釋、靈活溝通、指導執行及鼓勵患者表達需求等方式,持續進行良好的醫患溝通,確保患者接受並執行治療方案,同時引導患者樹立正確的就醫觀念,以實現更有效的治療與溝通。
T2DM患者體重長期管理依從性難,
醫患溝通添助力
T2DM的體重管理並非一朝一夕能夠達成的事情,需要長期進行。也正因如此,這些患者的長期依從性也是醫患溝透過程中的一大難題。由於體重管理涉及飲食、運動、藥物治療等多個方面,患者需要付出持續的努力和耐心。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部分患者可能會因為看不到明顯的體重下降或是因為生活節奏的變化而逐漸放鬆警惕,甚至放棄管理。
面對這一挑戰,張俊清教授指出:“為了提高患者的依從性,醫生需要具備紮實的醫學知識和良好的溝通技巧,首先與患者建立信任關係。此外,醫生還可以藉助MDT的力量,對患者院外的健康行為進行定期監督指導。從不同層面為患者提供專業支援,讓患者感受到全方位的關注,從而提高其就醫體驗和依從性。良好的溝通不僅有助於患者接受飲食、運動和生活方式改善建議,還能提高其對藥物治療的依從性。同時,醫生也會關注患者的健康行為改善、院外管理,強調定期複診和隨訪的重要性。”
“如果患者能夠透過這種生活方式的改善以及適當的藥物治療看到減脂的效果,那麼他們的身體狀態、自覺症狀以及精神狀態都可能會有所改善,同時臨床指標也會有所好轉。”張俊清教授繼續分享,“然而,有些患者可能會問,如果我體重減輕了,是否還需要繼續堅持?當血糖或血脂降低並恢復正常後,是否就可以停藥了?這其實也是臨床一直在強調的‘患者教育’問題。從一開始,就應該讓患者明白,慢性病管理是一個長期且持續的過程,並非一次治療就能結束。因此,我們需要透過最佳化溝通來逐漸讓患者樹立這樣的觀念和理念,並長期堅持治療和管理。希望未來,我們能夠提供更多、更充分的患者教育,縮小醫患之間的溝通壁壘,使醫生和患者能夠站在同一立場進行雙向互動,讓患者對慢性病管理有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
結語
T2DM患者的體重管理是一項複雜而持續的任務,需要醫患雙方的共同努力和持續溝通。透過細緻觀察與評估患者情況、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靈活溝通、指導執行及鼓勵患者表達需求等方式,醫生可以更有效地與患者進行溝通,提高患者的依從性和治療效果。同時,醫生還需要藉助多學科團隊協作的力量,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專業支援,並透過最佳化患者教育來縮小醫患之間的溝通壁壘。只有這樣,才能讓T2DM患者更好地管理體重,改善健康狀況,提高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楊雁, 陳穎, 張惠傑, 等. 糖尿病患者體重管理專家共識(2024版) [J] . 中華糖尿病雜誌, 2024, 16(9) : 959-971.
[2]《2型糖尿病患者體重管理專家共識》專家組. 2型糖尿病患者體重管理專家共識(2024年版) [J] . 國際內分泌代謝雜誌, 2024, 44(5) : 359-370.
[3]中國健康促進與教育協會糖尿病教育與管理分會. 中國糖尿病線下線上一體化照護臨床實踐專家共識 [J] . 中華糖尿病雜誌, 2022, 14(12) : 1387-1395.
專家簡介
張俊清 教授
北京大學醫學部醫學博士 美國哈佛大學Joslin糖尿病中心博士後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研究生導師
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常委
中國醫師協會內分泌代謝病學分會常務理事
中華預防醫學會糖尿病預防與控制專業委員會常委
中華預防醫學會體育運動與健康分會常委
北京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副主任委員
中國老年保健醫學研究會老年內分泌與代謝病分會常委
中國女醫師協會糖尿病專業委員會常委兼秘書
北京醫師協會內分泌代謝學分會副會長
全國衛生產業企業管理協會—慢病防治分會常委
北京醫學獎勵基金會老年醫學副主任委員
《中國糖尿病雜誌》、《中國醫學前沿雜誌(電子版)》、《國際糖尿病》等雜誌編委
“此文僅用於向醫療衛生專業人士提供科學資訊,不代表平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