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大國”,但令人擔憂的是,近2/3的患者不知道自己患病,超過一半的患者血糖控制不達標。
那麼,到了什麼範圍就是得了糖尿病?老年人該如何降血糖?網路上的控糖方法究竟適不適合大眾?
一、65歲以上老人,最新指南給出血糖標準
小九經常收到讀者的私信,詢問自己的血糖值有沒有問題?超過了正常值是不是糖尿病的意思?是不是要立馬吃?今天小九就帶大家一起搞清楚這個血糖的數值。
判斷血糖是否異常不能單靠一次的指標,因為部分人群是一過性血糖上升,在情緒激動、運動過度時都可能出現,在誘發因素解除後血糖即可恢復情況。
如若多次血糖測量均在>7mmol/L,則需要引起重視了。正常情況下,我們的空腹血糖是3.9~6.1mmol/L,餐後2小時的血糖應<7.8mmol/l。如若血糖大於正常值,但還沒達到糖尿病標準的話,說明正處於糖尿病前期,大部分患者不需要吃藥,透過改善生活習慣、積極運動等可以讓血糖恢復正常。
需要注意的是,血糖控制的數值範圍要因人而異。相較於年輕人,老年人的身體調節能力較差,如若過分追求血糖達標的話,反而會引起一些併發症發生,一般臨床是建議65歲以上的老年人血糖控制可適當放寬。
去年《中國老年糖尿病診療指南(2024版)》公佈了最新資料,老年人空腹血糖≥7.0mmol/L,餐後2小時血糖≥11.1mmol/L即可診斷為糖尿病。
同時指出了老年糖友(≥65週歲)的最新血糖控制目標,即健康狀態越好的老年人,血糖控制設定越嚴格。沒有使用低血糖風險藥物較高的患者,血糖控制會嚴格一些。
根據老年糖友的身體狀況,且均未在使用低血糖風險較高的降糖藥的前提下,我們來看看具體目標範圍:
• 健康狀態良好:空腹血糖控制在5.0~7.2mmol/L即可,睡前血糖控制在5.0~8.3mmol/L為宜。
• 健康狀態中等:空腹血糖控制在5.0~8.3mmol/L即可,睡前血糖控制在5.6~10mmol/L為宜。
• 健康狀態較差:空腹血糖控制在5.6~10.0mmol/L即可,睡前血糖控制在6.1~11.1mmol/L為宜。
二、米飯涼了再吃竟能降血糖?真的假的?
“飯要趁熱吃”是我們根深蒂固的想法,然而現在網路上卻風靡起了“飯要冷著吃”,稱是能降血糖保護腸胃,甚至脂肪肝都好了,這是真的嗎?
的確有一定的效果,正常大米內的澱粉結構為直鏈澱粉,烹飪過程中會吸水糊化變成快消化澱粉,人在食用後很容易消化吸收。但如果將米飯冷藏,則會讓內裡的抗性澱粉含量增加,由4%上升到14%。
抗性澱粉屬於不溶性膳食纖維,人體內沒有消化這種纖維的蛋白酶,其進入體內後難以分解成身體需要的葡萄糖,所以需要很長時間的消化,可延緩餐後血糖上升的速度。
《美國營養學雜誌》上發表過一篇研究,研究對比了吃冷飯和熱飯對血糖水平的影響,結果發現吃冷飯組的血糖水平更低。且抗性澱粉會被大腸內的益生菌發酵成短鏈脂肪酸,這些脂肪酸可降低腸道滲透性,減少有毒物質進入體內的機會,對腸道屏障防禦力可起到促進作用,可起到一定保護腸道的作用。
《中國學術之聲》上的一項研究稱,在飲食內補充抗性澱粉可調節腸道菌群以及代謝物降低肝內的脂肪沉積、減輕炎症,對脂肪肝或能起到改善作用。
那這是不是意味著大家以後都應該吃冷飯更好?
其實不然,米飯在放涼了之後會較難消化,對於本身消化功能弱的人來說會導致消化不良,且過量的膳食纖維攝入會導致胃腸道負擔加重,容易引起腹脹、消化不良等發生。且米飯儲存時間過長可能會導致細菌汙染,食用後可能會導致食物中毒。
三、老年人控糖,科學調整是關鍵!
上了年紀的糖友想要讓血糖控制穩定,要從細節上去“抓”起,這幾件事情很重要。
1、飲食合理搭配
飲食上要注意合理搭配,主食要保持粗細糧搭配,可適當選擇低糖、高纖維的粗糧食用;果蔬的攝入可適量增加,注意水果要儘量選擇低糖的;蛋白質的攝入也不必可少,可適當食用魚類、雞肉、豆類以及堅果等食物;攝入脂肪要優先選擇健康的,儘可能少吃白肉、動物內臟、豬油等飽和脂肪豐富的,可選擇橄欖油、魚油等相對健康的。
2、用藥謹遵醫囑
服藥一定要遵醫囑進行,日常要多關注自身的血糖變化,發現血糖波動大、過低等問題時,要及時去醫院諮詢醫生,是否需要調整用藥,切不可擅作主張。
3、少吃些保健品
保健品無法起到代替藥品的作用,一些宣稱可治癒糖尿病的保健品都是騙人的!即便是真要吃,也要諮詢醫生後再吃。
糖尿病是現在十分多見的慢性病,確診後患者需要長期服用藥物控制病情,同時需要配合生活調理。
參考資料:
[1] 《其實血糖不超這個數,根本無需吃藥!》. 糖尿病之友雜誌 .2024-10-18
[2] 《經常吃“冷米飯”,能降血脂、降血糖低,甚至脂肪肝也變好了?》. 科普中國 .2024-03-07
[3] 《上了年紀,控糖方法有所不同,注意掌握這12個“控糖技巧”》. 糖尿病之友雜誌 .2025-01-02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