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上火車了沒?” “剛上呢,媽。” “到了那邊,記得和爸媽報聲平安。” “好的,媽。”
這是前兩天坐火車時,我身旁的一位中年男人,和家人打電話的內容。
放下手機後,男人把頭轉向窗外,偷偷抹了一把淚。
春節小長假結束了,很多人都踏上了返程的路。
幾天前的歡聲笑語猶在耳畔,現在卻要和親人揮手再見,誰不會鼻尖泛酸,悵然若失?
想起這幾天看到的一些影片片段。
遠嫁的女兒節後返程,父親顫巍巍地在車後跟著跑。
一開始,父親還強顏歡笑,和女兒揮手告別,跑著跑著,父親臉上的皺紋擰成一團。
他的腳步逐漸跟不上女兒,他哭了。
父母送女兒返程,送別時,一家人還有說有笑。
車子開遠後,母親的眼淚再也掩飾不住。
而父親則像尊雕塑,一動不動站在岔路口,遙望車子消失在路的盡頭。
紀錄片《春節》裡,有句讓人破防的話:
“過年就像坐過山車,起初笑得歡顏,最後哭得心傷。”
中年以後,最怕短暫相聚過後,漫長的分別。
熱鬧落幕後,一家人再次相隔千山萬水,只能數著日子,盼著下一次團圓。
相聚終有時,遙思無絕期。
每一場分別的背後,都是親人魂牽夢縈的不捨,和延綿不絕的想念。
還記得前幾天回家,家裡熱鬧的景象嗎?
或許,一家人忙裡忙外,做了大桌豐盛的年夜飯; 或許,大家一邊吃零食嗑瓜子,一邊看春晚; 或許,你和爸媽團團圍坐,在暖爐邊閒聊嘮嗑……
但當你離開後呢?
偌大的客廳,又回到一張桌,兩個人。
沒有兒女陪伴的長輩們,再次進入了守候的輪迴。
看過這樣一組對比照。
過年時,一家幾口人擠在院內,熱火朝天地聊天、放炮、吃團圓飯;
過年後,空曠的院子只有白髮蒼蒼的老人,孤零零地曬太陽。
從熱鬧歡喜到冷冷清清,只隔了幾天的時間。
被留在原地的老人,孤獨得如此具象。
有條熱評這樣寫道:
“短暫的重逢,究竟是獎勵還是懲罰。”
當忙碌的遊子踏上返程的路,鋪天蓋地的孤獨,便席捲了留下來的人。
相信這些場景,你我都似曾相識:
節後離家返工時,母親點燃鞭炮,為你送行。
我們大多記得“噼裡啪啦”的鞭炮聲,驅散了寒夜的清冷,卻不知道鞭炮熄滅過後,家裡靜得讓人心酸。
準備開車返程時,爸爸突然塞給你兩包,你最愛吃的豆皮。
他笑眯眯地讓你“好好吃飯、別太惦記家裡”,可分別的時候,你分明看見爸爸眼裡,有亮晶晶的東西在閃爍。
假期結束後,你給長輩一個大大的擁抱,然後轉身離開。
下樓走了好遠,你回過頭,發現老人一直守在窗邊,拍著玻璃,和你搖手告別。
年紀越大,越容易在分別時心酸感懷。
每一次的目送背後,都是家人不捨的眼光,和殷殷的遙望。
小時候總以為,和親人在一起的時間很長,長大後才驚覺,別後山迢路遠,不知何處是歸期。
我們終究從襁褓裡的嬰兒,活成了家人遙不可及的遠方。
儘管相見很難,但父母的愛,從來沒有因為距離而沖淡。
網上有個熱搜詞條#有種愛叫爸媽覺得後備箱還能裝#,很多人曬出返程時,後備箱被爸媽塞滿的情景。
有父母在後備箱裝了五六十斤的土特產,恨不得兒女把家都搬走;
有父母天還沒亮,就給孩子裝箱,細心到每一顆雞蛋,都用紙巾包好;
還有母親知道女兒愛吃石榴,便連續5年,手剝10斤石榴籽寄給她……
無論多少歲,我們在父母眼裡,都是未長大的孩子。
他們永遠恨不得把最好的捧到你面前,讓在外漂泊的你,免於飢,免於寒,免於流離之苦。
而當兒女重返故鄉,父母的愛意,便再也掩飾不住。
想起前兩天看到的一條熱搜。
遠嫁的女兒回孃家過年,提前和爸媽打過招呼,要凌晨1點多才到家。
女兒本以為,爸媽會早早睡下,實際上,老兩口從中午到深夜,一直在廚房忙活,只為女兒回來時,能吃上熱騰騰的飯菜。
隨著女兒回來的時間越來越近,爸爸開始坐立不安。
他無數次跑到窗邊,透過濃濃的夜色,張望女兒回來的方向。
而媽媽守在鍋旁,計算著女兒回來時,飯菜溫度是否剛好。
當女兒歸來的車燈照破濃黑的夜色,全家人都跑到門口迎接。
爸媽又是幫拿行李,又是噓寒問暖,眼角眉梢都是藏不住的喜悅。
情感作家劉娜曾說:
一回故鄉,我就從孩子的媽媽,變成了媽媽的孩子。 晨起喝著媽媽煮的紅棗粥,日落吃著媽媽擀的細麵條,天晴時跟媽媽去菜園摘紅綠,下雨時陪媽媽在屋簷下話家常。 嫁人和生娃,猶如昨夜的夢一場。
這世間,沒有什麼地方,比家更能包容所有;也沒有什麼感情,能比親情更溫暖熨帖。
每當我們被生活捶打得面目全非,被人情折騰得心煩疲累,想想遠方的親人,內心就有了託底。
不管離開多久,有家的地方,就是心安的歸宿。
看過一則熱門影片。
男孩工作後,一年多沒見媽媽,趁著假期,偷偷驅車2000公里,回媽媽開的麵館來看她。
進店時,男孩點了一份炒麵。
他故意沒告訴媽媽自己是誰,看看媽媽能不能認出自己。
出乎意料的是,媽媽在廚房內外,進進出出了好幾次,頂多瞟了男孩一眼,就給其他顧客送菜了。
為了讓媽媽儘快“認出”自己,男孩忍不住催她給自己上菜。
看著媽媽端著熱乎乎的炒麵上桌,男孩心想:這回媽媽總能認出我了吧?
沒想到,媽媽放下菜,頭也不回地走了。
看著媽媽的背影,男孩終於忍不住來了句:
“幫我加個荷包蛋,媽媽。”
聽到男孩叫媽媽,媽媽終於訝異地回了頭。
她沒有立刻和兒子相認,而是將信將疑地覷了男孩幾眼,在煎蛋時,試探性地叫了兒子的名字。
兒子答應後,媽媽欣喜若狂地廚房跑出來,用家鄉話“責怪”兒子:
“你這人傻的咧?我邦邦給你兩拳吃!”
其實,媽媽不是沒認出兒子。
第一眼看到男孩時,她就覺得這個顧客很像兒子了。
只是,遇到過很多和兒子長相相似的顧客,她以為,自己又像往常一樣認錯了。
故作冷漠的背後,是媽媽害怕夢碎的不安,和小心翼翼的觀察與試探。
為人父母,有誰會不記得自己的孩子?
又有哪個父母,沒有過“瞎操心”的瞬間,即使在兒女看來,他們的擔心完全沒必要?
前央視主持人樊登,曾在朋友圈談及自己的爸爸。
爸爸這一生都不願給人添麻煩,樊登想接他去北京一起住,他都要等全家人答應,才放心。
在北京,爸爸每隔一段時間,都會給樊登塞5000塊錢。
樊登說不需要,畢竟這年頭很少有人用現金,但爸爸總是擺擺手,說這也是錢,讓樊登一定收下。
和老一輩一樣,爸爸也有攢錢的習慣。
等錢攢到了一定數額後,他會讓樊登陪自己去銀行,把錢存成定期。
有人和他開玩笑:
“你兒子一小時值多少錢你知道不?你就為了那點利息,讓他陪你去銀行?”
但爸爸不這麼想,每到存錢這天,他都會穿戴整齊,拿著包等著樊登。
而樊登也會高高興興地,陪爸爸去銀行,從未有一絲抱怨。
樊登說,很慶幸在爸爸生前,陪他去過很多次銀行,至少自己不會在爸爸過世後,因為拒絕他而感到內疚。
兒女縱然有自己的事業、家庭和人生,不能與父母朝夕相伴。
但依然要在父母健在時,盡力去愛,不留遺憾。
他鄉縱有當頭月,不及家中一盞燈。
把愛落實到每一次相聚裡、行動中,就是對親人最好的報答。
作家王朔說過一句戳心的話:
小時候是怕父母,大一點開始煩他們,再後來是瞧不上他們,躲著他們。 再後來,一想起他們就心裡難過。
從疏遠到理解,我們對父母態度的轉變,隔的是長長的時間。
可沒有人會一直在原地守著你,即使是最親的人,也會老,會生病,甚至,會在衰老的過程中,日漸忘記你的存在。
與其在無可挽回時,悔不當初,不如珍惜當下,讓他們感受到你的關心和在意。
多打打電話,和家人分享近況;
給他們寄些好吃的、好玩的,讓他們知道你的惦記;
如果可以,多回家陪陪父母,哪怕僅僅是和他們吃頓飯、拍張照、逛逛公園。
世間每個全心全意愛著子女的父母,都不應該被辜負。
趁家人康健在旁,對他們多些心思,少些敷衍;多些耐心,少些責備。
遊子遠赴春勤早,勿忘父母盼春歸。
點亮“在看”,願我們和我們所愛的人,平安多喜樂,歲歲長安康。
作者:竹西,愛讀書,愛生活。
來源:十點讀書(id:duhaoshu)
圖片:網路
文章來源十點讀書(ID:duhaoshu),超3000萬人訂閱的國民讀書大號。轉載請聯絡十點讀書。
趁現在,多點關心在乎的人吧!
如果你希望與家人相處得更和諧,享受彼此相伴的溫暖,不妨學點心理學。你不僅能掌握更精湛的表達能力,還能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家人,增進彼此的情感連線!
當然,學習心理學的價值還遠不止這些,甚至可以為我們開闢一條可靠且富有意義的副業道路,成為一名專業的心理諮詢師!
如果你對心理學感興趣
想要學習心理學,助人渡己
想要成為心理諮詢師,探索第二職業
點選新增壹心理·規劃師
↓ 即可免費領取「1V1職業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