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李女士在今年的除夕夜,滿懷深情地將自己省吃儉用許久才買下的金手鐲贈予母親,只願母親能喜歡並常戴。然而,翌日她驚見那金鐲子已戴在了弟媳的手腕上。
面對李女士的疑惑,母親輕描淡寫地解釋:“這金鐲子太貴重,我就給了你弟弟。他做生意,弟媳穿金戴銀才能撐起場面。”這一幕讓李女士回想起童年時母親偏袒弟弟的種種言語,心中湧起無盡的痛苦。
“父母偏心”這一現象,如同隱形的炸藥包,深藏於多子女家庭孩子的心中,帶來難以言說的痛苦。為了逃避這種痛苦,有人選擇不回家過年,而有人即便回家,也難以抑制內心的情緒,在團聚的日子裡爆發。
對此,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省腦科醫院)臨床心理科主任程明醫生提醒我們,當我們意識到“父母偏心”帶來的痛苦時,便是拆解這個炸藥包的契機。
首先,我們要辨別偏心是真實存在還是認知偏差。有時,父母確實存在偏心,如重男輕女、補償心理等;而有時,可能是我們的主觀認知偏差,如與兄弟姐妹過度比較、密集的家庭互動放大差異感知等。
在這些情境中,我們可以運用“STOP技術”來建立情緒隔離帶,避免不良後果的發生。同時,啟動“家庭偵探”模式,製作《春節觀察日誌》,客觀記錄家庭互動,以便更理性地看待問題。
當“父母偏心”的行為發生時,我們可以採用“三維表達法”來有效表達自己的需求,而非使用指控式語言。此外,建立情感安全網也至關重要。我們可以提前聯絡可信賴的親友建立“情緒急救站”,準備“自我肯定清單”和“逃生計劃”,以應對情緒爆發的情況。
面對已成事實的偏心,我們可以透過接受父母的不完美、發展“心理代償”關係、寫情感宣洩信、提升自我能力等方法來療愈自己。同時,父母也可以透過設計專屬互動、量化關愛可見度、重置平等對待子女的印象等方法來減少“父母偏心”的發生。
程明主任強調,父母偏心是父母認知的侷限,並不代表我們沒有價值或不值得被愛。我們應該放下只有父母公平對待我們才值得被愛的執念,停止用兄弟姐妹作為人生座標系,建立自我價值的內生標準。這樣,我們才能真正解開“父母偏心”這個春節心結,享受親情的溫暖,並在親情關係中收穫成長。
湖南醫聊特約作者: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省腦科醫院)臨床心理科 王杜關注@湖南醫聊,獲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
(編輯Y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