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王艾冰)當地時間2025年2月4日,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釋出公告稱,該院研究人員正在招募攜帶遺傳性基因的人——這些人在未來11到25年內不會出現症狀,將使用藥物來確定阻止早期分子變化是否可以防止阿爾茨海默病進展。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西院為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開出首批Leqembi(侖卡奈單抗注射液)處方。尹薇攝
“關於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病機理有很多種說法,現在普遍認可的是大腦內澱粉樣蛋白沉積導致疾病發生。研究發現,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在發病前10-15年就已經出現澱粉樣蛋白的沉積,所以如果能在澱粉樣蛋白剛出現的時候馬上把它清除掉,就能夠阻止病程進展。此研究旨在選擇家族性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的患者中進行早期干預,儘管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比例很少,但是因為基因的關係,他們100%會有澱粉樣蛋白的過度沉積。華盛頓大學過去已經做了類似的研究,但所用的抗澱粉樣蛋白的抗體效果不好,這次用了更優抗體。”2月7日,神經病學專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安徽省立醫院)副院長施炯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如果這項研究取得預期療效,估計將會把研究擴充套件在更大的散發性阿爾茨海默病人群中,從原理上來看,這是一個值得期待的研究方向。
據生物醫藥行業媒體Endpoints News報道,主持這項研究的神經學教授埃裡克·麥克戴德(Eric McDade)表示:“澱粉樣蛋白病理學可以在症狀出現前一到二十年確定,我們試圖證明我們可以阻止澱粉樣蛋白病理的發展。”
“從臨床角度來看,透過血液檢測基本上可以實現阿爾茨海默病的早期診斷。然而,一旦診斷出來,預防藥物的高昂費用是一大關卡。若想真正做到預防,可用的藥物往往比較昂貴。”2月7日,國家神經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教授紀勇也告訴記者,根據2024年《柳葉刀》雜誌發表的研究,預防阿爾茨海默病,我們大多體長控制好以下14種可防可控的危險因素,可降低45%的痴呆患病風險,如生活方式干預:保持良好教育水平、保護聽力、控制體重、健康飲食、規律運動、保持社交活動;做好健康管理:控制血壓、控制血脂、戒菸限酒、保持積極心態、充足睡眠等。
施炯也介紹,“雖然透過此方法預防阿爾茨海默病是大家共同的期待,但是目前從臨床來看,篩選病人的成本是一大關鍵。首先,儘管有成熟的技術,但精準識別出需要進行預防的人群成本較高;另外,若要對這些人群提前數年進行干預,藥物價格偏高也會成為一定的阻礙。”
“在預防阿爾茨海默病方面,雖然目前面臨挑戰,但也許將來會有更便宜且更有效的藥物出現。而在治療方面,我們可以有更多期待。例如,改善神經細胞治療,如抑制神經細胞的壞死等,這些治療方面的新進展都值得關注。”紀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