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深圳市羅湖區在歷經多年推進課堂改革、為課堂插上數字化翅膀之後,再一次藉助人工智慧實現蝶變。
作者 | 本報記者 韓世文
深圳市螺嶺外國語實驗學校的一間教室裡,在思政課教師彭曼婷的引領下,學生透過大螢幕“跨時空連線採訪”塞罕壩建設者陳彥嫻,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主題有了更深刻的體認。與此同時,羅湖外語學校的英語課堂上,學生也正在與螢幕上另一位“智慧教師”進行英語對話……
這樣的課堂場景,讓看起來並不特別的教室有了“科幻感”。而在深圳市羅湖區更多學校的教室裡,學生或人手一臺平板,人機互動高效學習,或藉助智慧教育平臺精準評測學情,或“智慧教師”與人師直面學生,三者在學科賽道上彼此成就。
這是廣東省深圳市羅湖區在歷經多年推進課堂改革、為課堂插上數字化翅膀之後,再一次藉助人工智慧實現蝶變。
“羅湖正以系統思維貫通方式重構育人模式,以工具思維融合方式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升級,讓羅湖教育煥發新活力。”正如羅湖區委教育工委書記、區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高延勇所言,強國建設路上,羅湖教育要引領社會發展,必須持續進行改革,重塑區域新質教育生態,探索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羅湖樣本”。
深圳市翠北教育集團水田小學五年級一節《小社群大夢想》的英語課上,學生藉助人工智慧設計社群空間
一張藍圖開啟的生態重構
“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後破,全面推進羅湖教育高質量發展‘14104’戰略佈局。”2024年3月26日,深圳“羅湖釋出”教育專場活動中,轉崗履新不到一年的高延勇這樣回應“強國建設、羅湖教育何為”的時代之問。
羅湖是我國改革開放先行地、深圳現代教育的重要起源地。40多年以來,羅湖教育人敢為天下先,不僅率先成為廣東省首批“教育強區”,更敢於突破發展瓶頸,2016年就啟動了教育綜合改革,發展成效不可謂不顯著。但一項來自清華大學的測評資料顯示,學生的科學素養隨著年級提高而降低,特別是“基礎教育正在被升學、應試、功利化的訴求所裹挾,焦慮已成為社會性問題”。高延勇頓生緊迫感。
就像當年探路改革開放一樣,走向人工智慧時代的羅湖教育,謀劃的新藍圖便是“14104”發展戰略。“1”是指一個核心目標:以推進羅湖教育高質量發展為主線,以系統性改革重構羅湖面向未來的區域教育生態,提高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新質教育能力,加快探索、實踐、構建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羅湖樣本。“4”是加快四個重點領域的改革突破:一是橫向均衡,以教育集團化改革為抓手,推進羅湖教育橫向優質均衡發展;二是縱向貫通,以構建幼小初高貫通培養體系為引領,實現全量培養、揚長培養,並在此基礎上探索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三是內向智慧,以教育數字化轉型為契機,促進羅湖教育教學管理體系重構;四是外向融合,以開放辦學為動能,變社會資源為教育資源,加快推動深港教育深度融合發展。“10”是指小初高貫通培養、深港融合、集團化辦學等10條具體的實施路徑。最後的“4”是指實現孩子、家長、教師、黨委政府“四個滿意”。
高延勇表示,目前羅湖區有220多所學校、18萬師生、60多萬家長,這是一個家校社政息息相關的命運共同體。“我們希望透過改革系統性重塑面向未來的綠色、高效、創新、共同生長的羅湖區域教育生態體系,讓每個集團、每所學校、每位教師、每名學生各自成長、相互成就,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一份方案引發的成長變奏
從羅湖高階中學校長崗位調任羅湖區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的李春娥,一直保持著進課堂的習慣。2019年學校課改,就是她帶著教師下沉到課堂,一節節“聽”出來的成效。如今轉戰教科研崗位,她依然帶領團隊從課堂裡汲取改革的動力和智慧。
記者採訪時,李春娥就在學校裡聽課。與她一樣,羅湖區教科院副院長陳小波等人也和各學科教研員分五路同時深入到中小學開展教研活動。這是羅湖區從2023年9月開啟的“百人聽千課”新任教師指導行動。
“我們努力做到全部參與、全部覆蓋、全部記錄、全體點評,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專業支援。”李春娥告訴記者。
這正是《深圳市羅湖區教師隊伍“五環一體”高質量發展培養體系建設行動方案(2024—2026年)(試行)》的重要一環。根據這個行動方案,羅湖區構建了“永珍杯”教師綜合素養賽事體系,大賽分設學前教育、小學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班主任5個組別,涵蓋47個學科;成立了羅湖區“博士+”教育研究基地,32名青年博士聚焦教育熱點和難點進行深入探索,為教育研究基地注入了活力。
據羅湖區教科院資訊中心主任李陽介紹,羅湖區教科院搭建了教師發展數字化管理平臺,根據教師的晉級申報、課程學習與梯級發展進度,透過必達專案與自選專案的累計積分制,智慧生成教師發展數字畫像。同時,2023年6月羅湖智慧教育雲平臺上線生成式人工智慧大語言模型——“AI創作”應用後,至今已經為羅湖教師輸出531萬字,助力羅湖教師開展教育教學及辦公;近期上線“火花學院”應用,為羅湖區師生提供產業級全場景的高階教學模擬資源……
依託課堂,羅湖教師隊伍建設成效如何?一場課博會是最好的檢驗。今年9月28日,羅湖區舉辦首屆課程博覽會,372門精品課程、61個直播間、20個教育集團、800餘位教師集中亮相,羅湖區各學校的書記、校長、教師化身“主播”,將集團和學校最有特色、最精彩的課程透過網路直播生動地呈現出來。從科學課堂的“真聽真看真感受”到集團校的“圓桌論壇”,每一門課程都彰顯著羅湖教師發展的無限可能。羅湖區教科院地理教研員劉春明也在這次課博會上做了精彩展示。作為羅湖區數字化“思樂課堂”課題研究和課堂實踐的代表人物,他正致力於打造數字化“思樂課堂”的升級版。
這場課博會當天總播放量超過43萬人次。在李春娥看來,課博會是羅湖教師隊伍建設的重大舉措,激發了全區教師的潛力,讓廣大教師的職業榮譽感、歸屬感、獲得感逐漸增強。
一個集團生出的貫通模式
“羅湖區要以學生綜合素養的培育為根本,打通各學段阻隔,建立各學科聯絡,保持教育一致性與連續性,讓孩子既能享受優質均衡的教育,又能成為人生賽道上最好的自己。”高延勇帶領團隊在調研中發現,當前從幼兒園、小學到高中,許多學生存在不適應,甚至有明顯的落差感;部分教師只關注學科知識的灌輸,忽視了鮮活的個體,束縛了孩子的個性發展。
針對這樣的“割裂”教育,羅湖區制定了《羅湖區中小幼創新人才貫通培養三年行動方案(2024-2026年)(試行)》,以“面向人人、全量培養、揚長髮展”的思路,打破小初高的學段壁壘,創新連續貫通培養模式,以集團校學制改革為試點打造一批彰顯“一貫制”優勢的創新課程,暢通小初高不同學段間幹部、教師的流動,高中副校長到初中當校長,下得去;小初教師向初高中走,長起來,教研員也能到學校擔任分管校長,實現對學生、學校系統性、持續性的關注培養。
在這樣的背景下,螺嶺教育集團的螺嶺外國語實驗學校(小學)輸送了7位教師到集團的2所初中任教。剛剛調入螺嶺錦星學校擔任課程發展中心主任的蔣沅潤不僅參與小學學科教研,還會到高中聽課。突破了學段限制後,她發現自己看待和理解教材更全面更系統了,更關注學生髮展而不只是當下的學科知識。在教科研支撐下,這種“貫通”思維也逐漸在更多教師身上“蔓延”開來。
為了更好地促進教研、科研、培訓、教學的有機融合,羅湖區教科院系統構建了“一核兩驅五維六能”貫通教研與學科發展體系,開發縱向學段銜接、橫向跨學科融合課程。目前已開發5門學科精品課程、4門特色課程和4門特選課程。11所集團學校正在打造各自的集團貫通課程。
成立於2018年的翠園教育集團,是由翠園中學牽頭,包含小學、初中、高中的全學段教育集團,集團內成立了少年數學院、少年科學院,對各校有學科特長潛質的學生藉由集團優質資源進行統籌,開展聯合培養;同時打造“致遠”“強基”“創新”“博雅”四大學院,形成4大學院、7個系列和18個課程群的課程整體架構,建立了學生多樣性、自主性需求與教育供給平衡的貫通培養體系。
目前羅湖區已成立12個學科貫通教研工作室,立項25個貫通專項課題,開展了62次貫通教研,有序有效推進貫通培養工作。
一間教室發生的智慧革命
在深圳市螺嶺外國語實驗學校的一堂語文課上,教師胡啟文透過“1+1+N”教研模式,將生成式人工智慧與語文學科結合起來,帶領學生分組進行“探險故事創意寫作”,現場學生搶著與螢幕中的寫作高手“小夢”交流……
教師彭曼婷在執教一節思政課後反思道:“未來是智慧時代,我們需要進一步思考課堂互動的新形式和新模式。”螺嶺外國語實驗學校在黨委書記薛端斌帶領下,2021年開啟基於人工智慧的教研,構建了“1+N”學生核心素養特色課程總方案和圖譜。在最受學生歡迎的AI普及課上,學生每天都能創作出約500件程式設計作品。
學校課程發展中心主任譚芳認為,生成式人工智慧的出現,讓教師有了強有力的助教,同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此,該校成立了“1+1+N”數字化學習共同體,即一名學科技術骨幹和一名資訊科技教師,帶領多名學科教師,共同探索AI賦能教與學。
如何更好地應對未來?每一所學校都在直面挑戰。
深圳市羅湖區翠園實驗學校形成了“3S+AI”新型教與學模式。這是一種基於AI的系統化、結構化教學方式,強調在課前“引導診學”、課中“分層探學”、課後“個性拓學”,以實現精準教學和個性化學習。羅湖外語實驗學校校長李國文告訴記者,學校建設的“自互課堂”不僅是教學方式的改變,更是學生心態的轉變。該校教師王馨悅深刻體會到新模式對學生的積極影響:“課堂不是單向的知識傳輸,而是一個共同成長的空間。”
對於10年前就已經開始探路數字化教學的羅外教育集團總校長寧革來說,如今的羅湖外語學校學生人手一臺平板電腦,藉助E聽說、AI聽說課堂等平臺完成學習已是英語課堂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
翠北教育集團水田小學課程發展中心主任李豔芳告訴記者,課堂建模讓教學從藝術走向科學。水田小學從初級版“三階五環四評”教學法,兩次迭代升級為“D+33思樂課堂教學模式”。2022年10月,該校被教育部評為網路學習空間應用普及活動“優秀學校”。
學校的課堂升級,彰顯著羅湖區十多年課堂教學改革的迭代歷程。從2020年《數字化“思樂課堂”的構建與區域性推進研究》的課題有序推進,到現在14所實驗校探索數字化“思樂課堂”教學模式,羅湖區一直在探索構建智慧時代行之有效、可複製推廣的個性化新型教與學模式。
據不完全統計,14所實驗校在實驗期間共有77節資訊化教學課例在國家、省、市級展示活動中進行展示交流,羅湖區也被廣東省教育廳評為“2022年度廣東省網路學習空間應用普及活動優秀區域”。
“我們不能用人工智慧時代的工具回答粉筆黑板時代的問題,應該主動去擁抱、接納人工智慧。”寧革表示,教育者要考慮如何應用人工智慧,輔助教師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學習能力、批判性思維、創新能力等。
今年9月,一所代表羅湖區探索麵向未來教育和創新人才培養的新質學校——“梅園實驗學校”開辦,它以科創為主題,從課程設定、課堂教學、教學評價到校園治理,全面擁抱人工智慧。
這場從課堂出發、面向未來的革命,正在改變著羅湖區的教育生態。正如高延勇所言,羅湖區正充分利用人工智慧等數字技術,打造以數字化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新生態,不斷達成賦能行政管理、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的發展願景。
歡迎訂閱《中國教師報》,攜手成長!
來源 | 中國教師報
編輯 | 白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