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題為《她為什麼換了導師——一項導生關係的案例研究》的碩士論文,再度引發網路熱議。這篇“傳說級”論文早在去年就“火出圈”,目前在知網的下載量已超20萬次。論文幾度“翻紅”,時隔七年還能在網上引起共鳴和討論,說明這背後隱藏著學生們的普遍訴求。
截圖自:微博官方網站
近年來,導生關係衝突時有發生。部分學生與導師苦於關係“不和”卻不能輕易更換。2020年,教育部發文明確指出:對於師生出現矛盾或其他不利於保持良好導學關係的情況,培養單位應本著保護師生雙方權益的原則,及時給予調解,必要時可解除指導關係,重新確定導師。
研究生們,可以和導師“鬆綁”了。
為什麼換導師?
現行的導師制,一定程度上,將學生與導師的關係“捆綁”在一起。對於學生來說,導師是科研之路的“舉燈人”,點亮學術志趣,探索學術奧秘。但這樣理想的導生關係,似乎並不普遍。
近日,來自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及布朗大學的4位青年研究人員在Nature Biotechnology上發表文章,指出學術研究與教學造成研究生心理健康危機。研究的受訪者超過2000人,其中78%的人認為,同時處於焦慮和抑鬱狀態。文章作者認為,導師對學生進行過度批評和嘲諷,以及對學生寄予不合理的期望,這兩類過度嚴厲的行為,對研究生的心理健康傷害最大。
截圖自:Nature Biotechnology官網
關係在互動中建立。導生關係的另一端——導師,在面對學生時,同樣感到棘手。隨著招生規模的擴大,導師的帶教學生數增多,學生的年齡、背景、基礎知識各有不同,學生們的多樣性常常對導師提出挑戰。比如曾經有導師因不滿學生的某些行為,在社交平臺宣佈與學生解除師生關係。此外,帶教模式、溝通方式、如何鼓勵和批評等,也在困擾著各位導師。
由此可見,如何處理研究生與導師的關係,已經成為無法迴避的問題。
解決該問題的有力舉措是,給研究生和導師的關係——鬆綁。
研究生和導師,“鬆綁”
今年5月,中國科學院大學通過了新的研究生指導教師管理辦法。該檔案明確:出現嚴重師生矛盾,或其他不利於保持良好導學關係的情況,培養單位應及時給予調解,必要時可解除指導關係,在滿足學籍管理規定的情況下,為研究生重新確定導師。
無獨有偶,國內多所高校早已實行類似的管理辦法,明確“研究生可以換導師”。
高校間對於學生申請換導師的流程或有不同,但要求大致包括獲得原導師、意向導師及學院的同意。當學生與導師產生矛盾時,學校的處理方法,更多是先“疏解”調和。如果“師生間矛盾難以調和”,可申請變更導師。對於更換導師的問題,高校基本持“原則上不受理更換導師申請”的態度。但還是可以看出,學校為想要換導師的同學留了“退路”。
除了“換導師”,改善解決導生關係,還有什麼辦法?
導師制,正不斷完善
當前,我國研究生教育邁入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加快建設高水平研究生導師隊伍,正是時代之需。為此,教育部出臺相關政策檔案,規範導師指導行為,全面落實研究生導師立德樹人職責。高校則更多是結合自身實際情況,採取“師生雙選”和“導師組”的制度,減少師生不匹配的情況。
導師退出:“一票否決”,取消資格
2018年11月8日,教育部發布《關於高校教師師德失範行為處理的指導意見》。對高校教師師德失範行為實行“一票否決”。高校教師出現違反師德行為的,根據情節輕重,給予相應處理或處分。情節較輕的,給予批評教育、通報批評,以及取消其在評獎評優、職務晉升、職稱評定等方面的資格。擔任研究生導師的,還應限制招生名額、停止招生資格直至取消導師資格。
導師“十不得”:劃定指導行為基本底線
2020年9月25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發布《關於進一步嚴格規範學位與研究生教育質量管理的若干意見》。要求導師不安排研究生從事與學業、科研、社會服務無關的事務。關注研究生個體成長和思想狀況,與研究生思政工作和管理人員密切協作,共同促進研究生身心健康。
2022年10月30日,教育部印發《研究生導師指導行為準則》,明確研究生導師指導行為“十不得”,劃定基本底線,進一步完善導師崗位管理制度,明確導師崗位職責。
截圖自:人民網《教育部明確研究生導師指導行為“十不得”》
師生雙選:打破單一導生匹配製
目前很多高校在導生匹配上,已經採取了“師生雙選”的制度。例如華北水利水電大學,2024年師生雙選共有3輪。第1輪師生雙選,學生透過“招生系統”首次選報意向導師,導師經系統確認指導關係;第1輪過後,未被導師選定的學生,以及未達到招生限額的導師進入第2輪雙選,雙選方法同前;同理,兩輪過後進行第3輪雙選。三輪過後,仍未確定導生關係的學生和導師,則由學院調配。
“師生雙選”制度下,學生可以提前瞭解導師的研究方向、性格脾性等,導師也可以根據學生的個人情況和過往經歷,選擇自己青睞的學生。於是,導師和學生在一開始,就在學業規劃、職業發展等方面達成了一致,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後續矛盾。
事實上,導生關係一旦確立,雙方就成為了休慼與共的“命運共同體”,一方的損失不會帶來另一方的增益。作為學生,自己的學術愛好如果能與導師的研究領域契合,自然更好,如果不能,也希望更多是透過“溝通”解決。另外,作為導師,希望能換位思考、加強溝通,改善師生關係。人與人的互動、相處,不可避免會有摩擦。當學生與導師出現分歧,溝通交流,各退一步,或許才能實現“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