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對是諸葛亮為劉備量身制定的戰略規劃,劉備蹉跎半生,仍然沒有立足之地。三顧茅廬,諸葛亮的隆中對讓劉備找到了人生的方向。但是有人提出一個問題,諸葛亮隆中對中沒有提到取漢中、聯馬超,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諸葛亮出山是在公元207年,當時天下形勢日趨明朗。曹操北征烏桓之後,徹底掃平了袁紹勢力,基本統一中原地區;關西有馬騰、韓遂割據;漢中張魯,為益州劉璋的北部屏障;劉表統治荊州已經近20年;孫權據有江東。這是六大主要勢力,遼東公孫度和交州士燮遠離中原。
結合這種天下大勢,諸葛亮為劉備制定了佔有荊州、益州以為根本,對外結好孫權,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內脩政理。待天下有變,分兩路北伐,一路以上將將荊州之軍進攻宛、洛;一路從出秦川,直抵關中。如此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諸葛亮作為一個初出茅廬的27歲年輕人,能夠有這樣的眼光已經足以讓人驚歎,但是有人提出諸葛亮忽略了漢中和關西的馬、韓。
因為赤壁之戰後(208年),周瑜為孫權制定的規劃充分考慮了漢中和關西馬、韓的問題。《三國志·周瑜傳》記載周瑜對孫權說,現在曹操新遭大敗,內部不穩,無力再次發動戰爭。我們應該襲取蜀地,然後兼併張魯,由孫瑜堅守漢中,與馬超結好。然後,由周瑜和孫權“據襄陽以蹙曹”,這樣則“北方可圖”。
其實我們分析周瑜這個規劃,和諸葛亮的差不多,周瑜這個規劃選擇性地把劉備集團給忽略了。首先攻取益州,然後兼併張魯,佔據漢中,然後由一員大將經略漢中,結好馬超;周瑜則率兵從襄陽北伐,三路共進這樣就能讓曹操應對不暇,進而“北方可圖”。因此有人認為,從戰略層面來講,周瑜考慮得更全面,畢竟周瑜是帶兵打仗的,而諸葛亮當時只是初出茅廬的書生。
那麼事實真的如此嗎?首先來看漢中,諸葛亮隆中對中其實提到了漢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但是這裡並沒有明確如何對待張魯和漢中,事後的發展也證實了這一點。劉備取漢中之時已經是公元217年,直到公元219年才完全佔據漢中,而且攻取漢中是法正提出來的。
至於結好馬超,劉備集團也確實無所作為。馬騰在赤壁之戰前已經入洛陽為官,所以實際掌權的是馬超和韓遂。周瑜提出結好馬超的意義在於,當時馬超、韓遂割據關西,和曹操面和心不合。此時如果能夠聯絡馬超,共同進攻曹操,那樣才能取得最大效果。馬超進攻關中,孫瑜出秦川,周瑜出襄陽,這才是周瑜的完整作戰規劃,果真能實現,夠曹操頭疼的。
而劉備在公元214年入川時,才派李恢結好馬超,馬超知道張魯不是幹大事業的人,於是寫信給劉備,請求歸附。這時的馬超早已被曹操擊敗,關西之地也徹底落入曹操掌控,不過馬超也發揮了最後的餘熱,嚇得劉璋直接投降了。
如此看來,或許諸葛亮的隆中對確實沒有考慮的取漢中、結好馬超共同進攻曹操。這就是所謂的“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了,畢竟諸葛亮當時初出茅廬,不能求全責備。還有一種可能,諸葛亮想到了,但是當時劉備連荊州、益州都沒有佔據,漢中、馬超是太遙遠的事情。對此,你怎麼看呢?
參考:《三國志》、張大可《三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