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戰爭中,日軍給人的印象是打死不投降,甚至寧願自殺也不投降,主要是因為日軍士兵都受了軍國主義教育,也就是他們所謂的武士精神。
因此在抗日各大戰場上,尤其是初期時,要想活捉日本士兵都是非常難的,因為日軍士兵會毫無底線的反抗,趁中國士兵不注意,可能就拉響了手雷。
有人可能會覺得,抓日本俘虜不值得,其實這裡有很多好處,中國軍隊可以從日軍俘虜身上獲得情報,比如日軍拼刺刀的技術水平,以及單兵作戰特點等等,都是十分有用的情報。
當然,最為有用的就是反戰宣傳,說白了就是策反日本士兵,讓他幫助中國去打日本人,最為有名的就是“日本八路”,就是由3個日本戰俘組建的在華日人反戰同盟”。
後來又有日本士兵覺醒聯盟,不過影響最大的,是一個叫伊田助男日本士兵,他是日本關東軍鱉剛村一旅團計程車兵,早在1933年時,他就認識到了日本侵略中國是錯誤的。
當時日本已經佔領東北,1933年3月30日,在吉林汪清縣大梨樹溝這一帶,周保中領導的抗日遊擊隊和日軍鱉剛村一旅團發生了激戰,在戰鬥間歇的時候。
中國士兵在蒐集彈藥時,在嘎呀河邊發現了一輛日本人的運輸汽車,汽車的發動機已經被破壞了,汽車不遠處還發現了一個日本士兵和一封信。
信是用日文寫的,其大致內容是,我看到了你們游擊隊散發的傳單,你們是愛國主義者,也是國際主義者,我很想和你們見面,可是我被法西斯野獸包圍了,我運來10萬發子彈給你們,請你們瞄準法西斯射擊。
後來人們才知道,這個士兵叫伊田助男,是日本的共產黨員,清明節時當地人把伊田助男和游擊隊犧牲的人埋在了一起,並把當地的小學改名為“伊田小學”,以紀念伊田助男。
伊田助男給中國士兵送彈藥事件影響非常巨大,日本關東軍總部把鱉剛村一少將撤職,其旅團也被撤銷編制。如今在汪清縣的烈士陵園中,可以看見為伊田助男立的紀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