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選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援!
前言
提到渤海,大家想到的往往都是“最北近海”“中國四大海之一”這樣的名頭,可很少有人知曉,它還是“中國內水”代表,它其實屬於內海。
而正是一座不起眼的小島,賦予了渤海這樣獨特的身份。
那到底是哪座小島呢?
一 、不許擅入的渤海
在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間,有一片近80000平方公里的海域,那就是渤海。
它的名字能追溯到蘇秦、田肯的時代,那時候人們說它在“齊國北邊”,也有人稱它為“少海”,所以才有了“齊景公遊於少海”的故事。
渤海的地位十分特殊,又或者說我國對渤海的管控比較完善,以至於人們都說,
“渤海是我國四大海中管控最嚴格的一個!”
那麼問題來了,我國為什麼要這麼嚴格地把它把控起來呢?
其實,這裡主要有三個原因,分別是環境、資源以及主權。
先說環境,渤海原本的環境十分優美,可是一些外國船隻擅自闖入渤海,對那邊海域進行了破壞性的捕撈,以至於當地生態環境迅速惡化。
與此同時,隨航船一同到來的外來物種,也嚴重破壞了當地海洋生物系統。
正因出現了這種情況,新中國才開始限制外國船隻進入渤海海域。
這樣一來,過度捕撈和傳播廢氣排放物的問題就能得到有效解決,有利於當地生態系統早日迴歸正常。
其次再說資源問題,渤海本有著豐富生物資源,甚至可以說是天然漁場。
不過再多魚蟹都有打撈完的那天,隨著海洋資源的過度開發,渤海甚至出現了生態退化狀況,這種情況下自然要嚴格防範,避免外國人非法打撈。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主權問題。
渤海作為內水、內海,完全被大陸和島嶼包圍,外國人想到這裡航行,必須得到我國的批准。
這就和“領海”做了較為明確區分,因為外國非軍用商船是可以在領海航行的。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我國的“12海里領海制度”了。
它是由毛主席親自提出的制度,和當時國際上的3海里領海制度存在著巨大差異。
那麼我國為何要用12海里領海制度呢?
二 、獨特的領海制度
關於領海的定義,1958年的海洋公約中就有籠統的描述,可是對於領海寬度的具體界定,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眾說紛紜,大家比較認可的是3海里。
因為那時候火炮不夠先進,射程也就三海里,這個範圍能保證國土安全。
然而,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火炮的射程也越來越遠,原本的3海里眼看著就不夠用了。
於是“12海里領海制”得到了極為廣泛的認可,後來各國在第三次海洋法會議上,更敲定了一個令人驚訝的結果,
“領海寬度由各國自己決定,只要不超過12海里就行。”
其實早在1958年9月,我國特意釋出了有關領海的宣告,明確規定領海寬度為12海里,而且這條規定適用於我國所有領土,包括一些沿海地區的島嶼。
這項宣告中,有兩點影響深遠。
第一就是領海的具體範圍,這是毛主席親自提出來的,為了保證它不“夭折”,周總理也為此貢獻出了不小力量。
故事還要從釋出那則宣告一個月前說起,當時剛剛開始炮擊金門,毛主席等中央領導人同國家海洋局成員溝通的過程中,談到了“國外軍艦來鬧事的事情”。
所以當時眾人才展開會晤,就是想探討下“領海主權”的問題。
討論開始沒多久,毛主席突然問道,“我們的岸炮最遠能夠打多遠?”
專家回答了一句,“12海里”,可沒想到毛主席緊接著又說道,
“好,那我們的領海寬度就定在12海里,敵人越線我們就打!”
聽起來有些突兀,可實際上這是毛主席比對多方資料,同大家商量後得出來的最佳結論。
而且12海里的寬度並非我國獨創,當時的蘇聯、印度、印度尼西亞等國家都宣佈的領海寬度就是12海里。
於是1958年9月4日清晨,我國向世界釋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關於領海的宣告》,宣佈我國的領海寬度為12海里。
“一切外國飛機和軍用船舶,未經中國政府許可,不得進入中國領海及其上空。”
畢竟領海寬一些總是沒有壞處的,不會影響商船通行,還有利於開展海上貿易,唯一的問題或許就是容易引起國際上的非議。
不過,為了更好地保護我國近海資源,也為了彰顯我國的國家主權與尊嚴,“12海里領海制度”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可。
只是誰也沒想到,在後來的國際會議上竟然橫生波折,那是1973年的故事,當時拉丁美洲正在進行反霸鬥爭。
由於拉丁美洲的有些國家都在海邊,它們有著極其遼闊的海岸線,所以有些國家提出,可以把領海寬度從12海里調整到“200海里”。
乍一看,這件事對我國來說不是壞事,也有不少人有同意的傾向,然而周總理卻在同喬冠華交談的時候,讓他慎重發言,因為200海里聽起來太荒謬了。
實際上,後來人們才知道“鬧了烏龍”,原來拉美國家提出的200海里並不是指臨海寬度,而是指“專屬經濟區”。
除了領海的具體範圍之外,那項宣告還有另一點影響深遠,那就是特意交代“沿海地區的島嶼也符合這類條件。”
就憑藉這麼寥寥幾個字,廟島群島最北邊的北隍城島則幫助渤海成為了我國的“內海”,也讓它成了外國船隻不能輕易涉足的“禁區”。
這是怎麼回事?
三 、廟島群島和北隍島
廟島群島又叫做“長山列島”,它一共囊括了32個島嶼。
雖然面積不大,可是重要性卻毋庸置疑,當年人民解放軍首次渡海作戰,就是以它作為目標的。
彼時,駐守在廟島群島上的國民黨將領,帶領士兵擷取我軍物資,封鎖海上運輸線,給民主愛國人士帶來了很大的麻煩。
為了解決這個隱患,中央軍委親自下達作戰命令,讓華東軍區的戰士們渡海作戰,一舉將其解放。
至於“北隍城島“,那就更關鍵了,如果沒有這座島,那麼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最近距離就是33海里,這也就意味著渤海這道關鍵門戶,向外面打開了“縫隙”。
有了北隍城島,情況就大不一樣了,運用我國的“直線基線法”,我們會發現它距離遼東半島以及山東半島都不及24海里。
也就是說縫隙被關閉了,渤海徹底成為我國的內海。
“內海”指的是陸地與陸地之間的狹窄海域,通常來說都擁有兩個以上的海峽同公海相接。
典型的例子有地中海、瀨戶內海,它是內水的組成部分,它具有和國家領土相同的地位,非經該國允許,他國船隻是不能隨意入內的。
當然,是否真的能成為“內海”,還是與國家實力掛鉤的。
就拿2022年下半年波蘭總統和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的“論辯”來看,就十分的生動形象。
當時,波蘭總統宣稱,隨著芬蘭和瑞典成為北約的一分子,波羅的海將會成為“北約的內海”,結果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回應道,
“與其浪費時間(幻想),不如將時間用來學習地理。”
且不說波羅的海旁邊還有俄羅斯這麼個國家,就算沒有,俄羅斯也不會坐視如此重要的一塊區域落到北約的手上。
這從被問及如何看待芬蘭和瑞典加入北約的時候,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的發言中看得出來,
“如果有必要,我們會在必要時採取補償性軍事技術措施,包括在所謂的內海海域……”
那麼我國當時是如何“說服”各國,讓各國同意渤海成為我國的內海的呢?
這還得從抗美援朝時期說起。
之前,美國會不定期在全球各種被宣佈為領海和內水的海域航行,以此來展示,它擁有在這些地方航行的權利。
可是渤海不同,自新中國成立之後美軍就沒來過,抗美援朝期間,為了避免衝突升級,美國更是在有意避讓這塊海域。
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軍隊展現出了足夠的實力,也獲得了相應的尊重,而毛主席等人的強硬態度,最終讓“渤海是中國內涵”這件事成為約定俗成的事實。
當然,從法理的角度看,渤海本就是我國內海,並不需要其他國家來承認,不過能夠用實力捍衛自己的“道理”,這未嘗不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
那從北隍島、廟島群島和渤海的故事中,我們能看到什麼呢?
四 、收穫與體會
首先,我們應該認識到自主發展的重要性,唯有“實力”才能為自己正名。
想必大家都聽過旅順港的故事,當年北洋海軍其實何等強盛,“旅順”二字更是有著旅途順遂等吉祥寓意,結果呢?
甲午戰敗之後,旅順港先是被日本強佔,緊接著又被沙俄強行租借了過去,直到1955年我們才把它要回來。
在中間隔了將近60年的屈辱歷史,也告誡我們培養海權意識的重要性。
只有真正培養起海權意識,有發展的自覺性,同時在裝備、理念方面常常革新,這才能幫助我們的國家掌握話語權。
《海權論》中有這樣一句話,
“誰控制住海洋,誰就統治了世界。”
這句話不一定對,但是卻值得我們思考,而且它也的確點出了晚清時期清政府被列強欺辱、蠶食的原因。
列強都在抓緊培養海權意識,培養強大海軍的時候,清政府對此不屑一顧,以為只要有了“鐵甲鉅艦”就萬事大吉,最終卻揭開了百年屈辱時的序幕。
過去的已然過去,當下的情況卻值得我們警惕。
有多少人知道領海和內海的區別,又有多少人知道大陸架、專屬經濟區,知道我國管轄300萬平方公里海洋麵積的呢?
由此可見,民眾的海權意識還有加強的餘地,我們不僅要知道渤海是我國內海,也應該知曉北隍島與廟島群島的存在與意義。
我們不僅要知道南海諸島是我國的領土,還應當知曉這背後有哪些文獻和考古發現作為證據支撐著。
與此同時,“海權”還和“外交”有著密切的聯絡,後者為前者鋪路,前者為後者護航。
12海里領海就像是一條紐帶,緊密地連線著陸地與海洋,更像是一條海上起跑線,我們從這裡出發,更好的邁向星辰大海。
由於平臺規則,只有當您跟我有更多互動的時候,才會被認定為鐵粉。您如果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個“關注”,成為鐵粉後能第一時間收到文章推送。
參考資料
《美國海權之路給中國的啟示》 觀察者網
《毛澤東心繫海軍建設》 人民網
《周恩來對中國海洋事業鮮為人知的貢獻》 周恩來紀念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