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簡稱呼市,民國時期以及建國初時稱歸綏,為綏遠省省會,後綏遠省撤銷,併入內蒙古,此城市改名呼和浩特,蒙古語意為“青色的城” ,成為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先秦時期,趙武靈王在此設雲中郡,故址在今呼市西南托克托縣境。呼市中心城區本是由歸化城與綏遠城兩座城市在清末民國合併而成,故名歸綏。今天小編就帶大家看看呼和浩特歷史上有哪些名人吧,歡迎各位朋友補充,讓我們銘記那些在歷史上作出貢獻的人。
宇文泰(507年—556年),字黑獺,代郡武川縣(今內蒙古自治區武川縣)人,鮮卑族。南北朝時期傑出的軍事家、改革家、政治家,西魏的實際掌權者,北周政權的奠基者。
北魏末年,宇文泰的父兄皆死於戰亂。經過多方輾轉,成為賀拔嶽的麾下,隨賀拔嶽迎魏孝莊帝回洛陽。又入關中,從破万俟醜奴,定隴右,行原州事。太昌元年(532年)賀拔嶽任命他為左丞,領檯府司馬,事無鉅細,皆參預議決,後出任夏州刺史。永熙三年(534年)賀拔嶽被侯莫陳悅所害,宇文泰遂被眾人所推,率軍攻殺侯莫陳悅,威震秦隴。拜關西大行臺,傳檄方鎮,誓除丞相高歡。八月,迎魏孝武帝入關,不久將其弒殺,立元寶炬為帝,專軍國大政,授大將軍,進位丞相。西魏大統元年(535年),都督中外諸軍事、大行臺,改封安定公。後為太師、大冢宰。在此期間,立足關隴,爭戰東魏,蠶食南梁,先後奪取了東魏的河東等地和南梁的巴蜀等地。其親自指揮的小關之戰、沙苑之戰,皆是以寡勝眾的軍史典範。
宇文泰軍紀嚴明,知人善任,提拔李弼、獨孤信等於戎伍之中,又擢用蘇綽、盧辯於儒士之間。他銳意改革,上三十六條新制,禁貪汙、裁減官員、實行屯田等,以為“中興永式”。頒行均田制,又廣募關隴豪右,以增軍旅,編為十二軍,由八柱國統率,創立府兵制度。他執政二十餘年,奠定了北周的基礎。 大定二年(556年),宇文泰去世,諡號為文公。周孝閔帝受禪後,追尊為文王,廟號太祖,武成元年(559年)追尊為文皇帝,號其墓為成陵。
周武帝宇文邕(543年—578年6月21日),小字禰羅突,鮮卑族,祖籍代郡武川,生於同州武鄉。周文帝宇文泰第四子,周孝閔帝宇文覺和周明帝宇文毓異母弟,母文宣皇后叱奴氏(叱奴太后),南北朝時期北周第三位皇帝,武成二年(560年)至宣政元年(578年)在位。
宇文邕十二歲時被封為西魏輔城郡公。周孝閔帝宇文覺繼位時拜大將軍,出鎮同州(今陝西省大荔縣)。北周武成元年(559年)官任大司空,封魯國公。宇文邕聰明有遠識,性果決,有智謀,能斷大事。武成二年(560年)四月,在宇文護的擁立下,即帝位。建德元年(572年)終於誅殺權相宇文護,獨掌朝政。後繼續推行均田制,改進和發展府兵制度,將府兵指揮權從中外都督諸軍事府收回由皇帝掌握,並開始招募均田戶農民充當府兵,擴大兵源,充實軍事力量,準備兼併北齊。建德五年(576年)十月,復領兵七路攻齊。建德六年(577年)正月,率軍乘勝圍鄴,一舉攻陷,俘北齊後主父子,滅亡北齊,宇文邕在位期間,擺脫鮮卑舊俗。整頓吏治,使北周政治清明,百姓生活安定,國勢強盛。宇文邕生活儉樸,能夠及時關心民間疾苦。
宣政元年(578年)五月,周武帝率諸軍伐突厥,五道俱進,因病詔停進軍。六月,疾甚,還軍長安,當月病逝,年僅三十六歲。諡號武帝,廟號高祖,葬於孝陵,傳位宇文贇。
宇文述(546年—616年),本姓破野頭,字伯通,代郡武川(今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武川縣)人,隋朝名將。
宇文述驍銳善騎射,初仕北周,起家開府,累遷英果中大夫,從韋孝寬平尉遲迥,擢上柱國。入隋,為右衛大將軍。及攻陳,為行軍總管,率軍三萬自六合出兵,又平復東吳之地,以功拜安州總管。後與楊素等合謀助晉王楊廣奪太子位。楊廣繼位,是為煬帝,拜宇文述為左衛大將軍,改封許國公。宇文述扈從煬帝北巡榆林,西巡張掖,多次擊敗吐谷渾軍,並與蘇威等典選舉。大業八年(612年),煬帝攻高句麗,宇文述為扶余道軍將,戰敗,除名為民。次年,復官爵,再攻高句麗,旋以楊玄感起兵攻東都,奉召還師討之,斬楊玄感。後宇文述隨煬帝南下江都,病卒。他廣收賄賂,金寶盈積,有家僮千餘人,因善奉迎聚斂,得煬帝信任,貴寵一時莫比。
宇文化及(?—619年), 本姓破野頭,代郡武川(今內蒙古武川縣)人,鮮卑人。隋朝末年群雄之一。
宇文化及出身京兆宇文氏,貪婪驕橫,不循法度,舉動輕薄。門蔭入仕,起家千牛備身。保護晉王楊廣,遷太子僕,深得寵信。隋煬帝即位後,授太僕少卿,貪婪妄為,橫行不法。違背禁令,互市突厥,下獄論死。得到南陽公主出面求情,免罪為奴,起任右屯衛將軍,掌管禁衛軍。
大業十四年(公元618年),發動江都政變,弒殺隋煬帝,擁立秦王楊俊之子楊浩為傀儡皇帝,自稱大丞相,率軍北歸,被魏國公李密擊敗,隨後自立為帝,國號為許,年號“天壽”。武德二年(公元619年),與其二子被夏王竇建德擒殺。
完顏陳和尚(1192年—1232年),本名彝,字良佐,金末名將。
貞祐初,為蒙古軍所俘,年餘後逃歸金朝,任宣差提控。1225年(正大二年),隨軍屯駐方城,因處理軍中相毆事被控入獄,後獲釋,任忠孝軍提控,忠孝軍勇悍善戰,但難控制,他嚴於治軍,信賞明罰,使令行禁止。後來,蒙古攻金,他自請為前鋒,率400騎於大昌原破蒙古軍8000之眾,名震天下,以功授定遠大將軍、平涼府判官、世襲謀克。後相繼在衛州(今河南衛輝)、倒回谷(今陝西藍田東南)等地擊敗蒙古軍,以功遷禦侮中郎將。
1232年(開興元年)正月,與蒙古軍戰於三峰山(今河南禹州西南),兵敗,退守鈞州(今禹州),縱兵巷戰,戰敗後,赴蒙古大營當眾求死,同年六月贈鎮南軍節度使。
烏蘭夫(1906年12月23日—1988年12月8日),曾用名雲澤、雲時雨,化名陳雲章,內蒙古土默特左旗塔布村人,蒙古族,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上將。
1923年12月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5年9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同年10月被選派到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27年畢業後留校做翻譯工作。1929年回國任中共西蒙工作委員會組織委員、書記,從事秘密革命工作,1931年起兼做兵運工作,1936年2月策動在百靈廟的“蒙古地方自治政務委員會”保安隊,舉行抗日武裝暴動,打擊日軍利用蒙奸西進的部署。1937年春為建立和發展蒙古族抗日武裝力量,決定利用國民黨軍番號,組建蒙旗保安總隊(後改編為蒙旗獨立旅、新編第三師),他任政治部代主任,並在該部隊任中共黨委書記。同年9月帶領所部在歸綏(今呼和浩特)黑河一帶阻擊日軍進犯,後率部轉移到陝北神(木)府(谷),透過八路軍第一二O師與中共中央取得聯絡,奉命進駐伊克昭盟。
1941年任陝甘寧邊區政府民族事務委員會主任委員、延安民族學院教育長,1943年起負責中共西北中央局統戰部的蒙古族工作。抗日戰爭勝利後,回內蒙古地區從事革命工作,解散以蒙奸博英達賚為首的“內蒙古共和國臨時政府”,並組成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1948年1月,所部改稱內蒙古人民解放軍,任內蒙古軍區司令員兼政委,指揮部隊反擊國民黨軍進攻,殲滅封建王公貴族的武裝,解放整個內蒙古地區,同時派部隊參加遼瀋、平津戰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將軍銜和一級解放勳章。歷任中共中央華北局副書記、第二書記,中共內蒙古自治區委員會第一書記、內蒙古自治區政協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共中央統戰部部長等職。1988年12月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82歲。
旭日干(1940年8月24日—2015年12月24日),出生於內蒙古自治區科右前旗,家畜繁殖生物學與生物技術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內蒙古大學原校長。
1965年旭日干從內蒙古大學生物系畢業後到內蒙古農牧科學院工作;1968年至1970年擔任內蒙古生產建設委員會科技組工作組長;1970年至1971年擔任伊克昭盟準格爾旗沙圪堵公社科技幹事;1972年至1993年在內蒙古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工作,先後擔任講師、副教授、教授、研究中心主任、院長;198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2年至1984年公派赴日本獸醫畜產大學留學,並獲得獸醫學博士學位;1985年回國後主持建立內蒙古大學實驗動物研究中心;1990年至1996年兼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1993年至2006年擔任內蒙古大學校長;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06年至2014年擔任中國工程院副院長、黨組成員;2015年12月2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5歲。
旭日干長期從事以家畜的生殖生物學為中心的現代畜牧業高技術的研究,首次探索出山羊、綿羊和牛精子體外誘導獲能的途徑,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試管內雜交育種技術,為家畜改良和育種開創了新的技術途徑。1982年至1984年,旭日干公派赴日本留學期間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地進行了山羊、綿羊的體外受精研究,培育出世界第一胎“試管山羊”,被譽為“試管山羊之父”。1989年成功地培育出我國首批“試管綿羊”和“試管牛”,創造性地提出牛、羊“試管胚”工廠化生產和規模化移植的一整套技術路線,其卵母細胞的體外成熟率、受精率、發育率、冷凍儲存存活率和胚胎移植成功率等各項技術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孛兒只斤·俺答(1508年—1582年),又譯阿勒坦、安灘、阿爾灘、俺探等,16世紀蒙古族政治家、軍事家,土默特萬戶領主。因其擁有汗號,故通稱“俺答汗”、“阿勒坦汗”。
俺答是達延汗之孫、巴爾斯博羅特之子,他早年受封土默特萬戶,駐牧豐州灘(今內蒙古呼和浩特),與其兄濟農袞必裡克(吉囊)南征北戰,積累了雄厚的軍事實力。在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袞必裡剋死後,他成為右翼三萬戶實際上的領袖,他向南屢屢入塞犯明,並於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包圍北京,製造庚戌之變,向北、向西擊敗敵對的兀良哈萬戶及瓦剌等部,並佔領青海,向東迫使蒙古宗主大汗打來孫(達賚遜)東遷遼河套,在此過程中取得索多汗、司徒汗、土謝圖徹辰汗、格根汗等汗號。俺答一直謀求與明朝“通貢”與互市,但在嘉靖年間未獲准許。
隆慶年間,以其孫把漢那吉投明事件為契機,與明朝達成隆慶和議,並在隆慶五年(1571年)受封“順義王”,開創了明蒙友好往來的新局面。萬曆三年(1575年)建成漠南第一座城市庫庫河屯(呼和浩特),明廷賜名歸化城。萬曆六年(1578年)赴青海仰華寺會晤藏傳佛教格魯派領袖索南嘉措,皈依藏傳佛教,並贈予索南嘉措“聖識一切瓦齊爾達喇達賴喇嘛”的稱號,使藏傳佛教開始在蒙古廣為傳播。萬曆九年十二月(1582年1月),俺答去世,明廷賜祭七罈,萬曆十四年(1586年)按藏傳佛教儀式舉行火葬。
高鳳英(1909年—1941年),蒙古名德勒登·道爾吉,漢名雲吉祥,小名板小,蒙古族,土默特旗保爾合少村人(今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新城區保合少鎮保合少村),抗日英烈。
1929年參加革命,成為中共地下黨的交通員,不久,由堂姐夫佛鼎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30年4月,在佛鼎的帶領下,高鳳英和幾個蒙古族青年一起來到烏蘭巴托,進入黨務學校學習。1935年春天,黨組織派遣高鳳英回到家鄉,從事黨的地下工作,他和中共地下黨員吉雅泰密切配合,蒐集了不少日偽軍的情報。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高鳳英與楊植霖、劉洪雄等人積極籌備抗日武裝,開展武裝鬥爭,在後來的游擊戰爭中,高鳳英身先士卒,機智果敢,成長為一名精於騎射、善於謀略的軍事指揮員,1941年10月與日偽作戰中犧牲。2015年8月24日,被列入民政部公佈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呼和浩特市人文地圖
⭐️歷史名人錄整理標準,以本篇為例,本地籍貫古今歷史人物,在本地或在外地做出了突出貢獻,在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程序中有積極重大的影響,在全國有較高的知名度,其事蹟在民間中廣為流傳等。
⭐️排名不分先後,資料僅供參考,歡迎網友們補充、建言獻策~
丨宣告:除原創內容及特別說明外,稿件文字及圖片均來自網路及各大主流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認為內容侵權,請聯絡刪除。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