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面對皇帝瞎指揮的情況,在外征戰的將軍怎麼選都是錯。
甚至哪怕僥倖打贏了戰爭,那也和將軍沒太大關係,都是皇帝指揮得當。
而歷史上臭名昭著的三次“瞎指揮”,每一次都讓國家遭受嚴重損失。這也告誡後來人,不懂軍事就不要利用特權插手,否則國之柱石,有多少便會損失多少。
明末孫傳庭
明末年間的情形有多危險,今人都有一定了解。
在北方外族虎視眈眈的情況下,李自成的叛亂聲勢也越來越大。以往負責鎮壓的官兵接二連三的戰敗後,崇禎皇帝越來越慌亂。
倘若不及時將叛軍鎮壓,真讓叛軍包圍了北京城,那大明王朝就真要敗亡在自己手中。
於是崇禎皇帝要求將軍孫傳庭,立即奔赴前線,將河南地區的叛軍全部鎮壓。可當時孫傳庭所面臨的究竟是什麼情況呢?
且不談士卒軍餉與糧草,都還沒有籌措齊全,就這群新兵蛋子,根本沒什麼戰鬥力。
兵部尚書勸告崇禎,這是咱們大明朝最後一點家底了。倘若連這支軍隊都打沒了,那大明朝就真沒人可以阻攔起義軍攻擊京城了。
崇禎皇帝卻與不管那麼多,都已經到了這種地步,哪裡還有時間讓起義軍繼續訓練。趕緊將叛軍消滅,隨後奔赴北方邊疆抵禦外敵,這才是孫傳庭應該做的事情。
收到命令的孫傳庭沒任何辦法,只能帶著一群新兵走上戰場。結果可想而知,面對聲勢浩大的叛軍,孫傳庭也沒逆天改命的能力。
倘若換一種思路,讓孫傳庭一邊訓練士兵,一邊做好防禦工作,李自成能不能攻到京城,還得另說。
只不過歷史哪來如果,崇禎皇帝的昏招,不僅讓國之柱石孫傳庭戰死,也將大明朝徹底葬送。
北宋种師道
倘若孫傳庭是因為皇命難違而戰死,那麼北宋种師道,就真的是被一群文官,活生生的逼死的。
自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後,為防止後來的武將們,效仿他黃袍加身的橋段,於是儘可能的削弱武將們的政治權力,實行文官壓武將的治國方針。
這樣的方法在和平年代,並不會暴露出任何弊端。可一旦出現戰爭,趙匡胤的後人,就必須要為趙匡胤做出的選擇付出代價。
宋太祖趙匡胤畫像
不懂打仗的文官們在後方指指點點,武將打也不是,不打也不是,只能由著文官的性子亂來。
北宋年間的种師道,和他身後的一群文官便是如此。倘若用一個誇張點的比喻,那就是殺神白起的身後,一群趙括在教他如何打仗,這怎麼可能打得贏。
果不其然,當金國對北宋發動猛烈進攻時,种師道在救援過程中,利用地形優勢打退金軍。可原本取巧的勝利,到了文官眼中,卻成了金軍不過爾爾。
在接二連三的壓力下,种師道只能硬著頭皮主動出擊。原本還為种師道戰略而讚歎的金國將領們,不禁錯愕,敢情北宋文官都是自家人。
就這樣,一代名將死於小人手中,文官們倒是及時抽身退出戰場,繼續躲到後方,尋找新一輪戰爭傀儡。
唐朝哥舒翰
第三位,也算是最憋屈的一位將領,唐朝名將哥舒翰。
安史之亂爆發後,老成持重的哥舒翰,一次又一次抵擋住叛軍的進攻。只要堅持抵擋下去,等到叛軍聲勢衰弱,安史之亂必然很快就能得到解決。
可躲在大後方的唐玄宗卻不這樣想,在他心裡,如何第一時間解決叛軍,這才是哥舒翰真正應該做的事情。
於是在不瞭解戰局的情況下,唐玄宗嚴令哥舒翰主動出擊。哥舒翰倒是好心好意的勸阻多次,可已經明顯上頭的唐玄宗,哪裡聽得進去那麼多。
無奈之下,哥舒翰率軍頂著敵軍強大的聲勢進攻,最終導致唐軍好不容易積蓄起來的力量,再一次全軍覆沒。而他本人也在被叛軍俘虜後,遭到殘忍殺害。
反觀唐玄宗,不僅沒有反思對戰場的干預,反而認為哥舒翰征戰不利,將所有過錯都拋在哥舒翰頭上。
天可憐見,哥舒翰的委屈,有誰能夠理解。古代戰爭講究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倘若唐玄宗沒有干預戰爭,哥舒翰能夠堅守一段時間後再發起反擊,後續的結果,也不至於如此荒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