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8月,伊拉克總統薩達姆·侯賽因突然入侵了鄰國科威特,意圖吞併這一富饒的石油產地,順便免了140億美元的外債,此舉威脅到了海灣地區的安全與穩定。最重要的是影響到了美西方在中東的石油利益,威脅其美元霸權的地位。而國際社會對伊拉克的侵略行為,也表示嚴厲的譴責並予以制裁。
這也讓美國終於找到了攻打伊拉克的理由,於是聯合英國、法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家,組成多國聯軍,展開軍事行動解救被佔領的科威特。海灣戰爭中,伊拉克大軍共出動了約86萬人,包括裝備先進的裝甲部隊和精銳的特種部隊。而聯軍則由三十多國組成,主要核心力量來自美國和英國,總兵力超過66萬人,其中美國約有40萬人參戰,以及包括法國、沙特等國在內的多國聯軍提供了支援。
海灣戰爭只進行了42天,就決定了勝負,伊拉克方面的傷亡和損失比較慘重。據統計,伊拉克軍方在這場戰役中傷亡了約10萬人,其中包括2.5萬人陣亡。而聯軍方面,陣亡人數約為223人,受傷人數為697人。雙方一對比,差距極大。眾所周知,拋開核武器不算的話,單純的常規兵力,以當時的實力,薩達姆號稱世界第四。為何才打了42天,薩達姆大軍就潰敗了呢?
首先,美國出動了航母艦隊,採用了先進的軍事技術,如精確制導武器、制電磁干擾技術,空中打擊等,使得伊拉克方面在戰爭初期即失去了空中優勢。大量的坦克裝甲,軍事據地,指揮所等等,被美聯軍炸得毫無還手之力。此外,在電磁干擾、GPS被卡脖子之下,薩達姆軍隊通訊系統癱瘓,上下無法正常溝通,且制導系統變成了廢鐵,導彈猶如失去了眼睛,只能被動挨打。
還有,多國聯軍積極實施經濟封鎖和外交斡旋,削弱了伊拉克的實力和國際支援。而海灣戰爭中,美聯軍創造性地採用了許多新的戰術,以提高作戰效能。其中包括:超前部署:美國先期派遣一支由海軍陸戰隊組成的遠征部隊,以佔領塞班島等前沿陣地,為主力部隊的進攻提供支援和運輸。
接著以空中戰爭為主:聯軍利用先進的空中打擊手段,出動了大量的戰機、轟炸機,透過精確制導武器摧毀敵方防空系統、軍事基礎設施和通訊網路,削弱了伊拉克大軍的作戰能力。一下子,伊拉克3847輛坦克、1450輛裝甲被擊毀,傷亡10多萬人,損失戰機324架,軍艦143艘,直接損失2萬億美元,軍隊被打得亂成一鍋粥。聯軍以極少代價,就重創了薩達姆軍隊。1991年2月完成作戰任務,科威特得以解放。
這場戰爭改變了傳統以陸地為主的作戰模式,展現了美軍現代高科技資訊電子戰,它以新的作戰戰略、戰役戰術,打醒了世界各國,讓各國開始意識到資訊電子戰的優勢,並開始重視海軍、空軍的發展,同時開始現代化的軍事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