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時期,人們的思維並不像現在這般縝密和先進,怪力亂神之說對人們的束縛時常存在,尤其是對於一些自然界中無法解釋的現象,總是歸結於鬼神作祟,因為這種現象在當時太過普遍,所以鬼神之說在相當一段時間中是被認為真實存在的。
人們將自然界之中的這些不可見之物描述地頭頭是道,道士,半仙等一些號稱能與神靈溝通的職業,這就讓這種未知的鬼神在人們心中的比重更大,甚至從最初的好奇變為後來的恐懼,後來也出現了相關描寫的小說——《山海經》。
這本創作於戰國時期的書籍,涵蓋了先秦之前廣泛的社會知識,包括但不限於當時的歷史,天文,神話,動物,植物,醫學等等,在一些傳說方面,也曾有顛覆人們認知的記錄,比如其中有關“地獄”的說法。
根據山海經之中的記錄和分析,地獄並不在人們所理解的地下,乃是在渤海之中,甚至連清朝的紀曉嵐也曾發現了蛛絲馬跡,並極力想刪除。
“地獄”觀念的產生與發展
即使是現代的很多人,在內心深處依然存在關於地獄的簡單世界觀,在老一輩人的心目中,人在去世之後,會踏上黃泉路,走到奈何橋邊,看著岸邊盛開的彼岸花,以及下方洶湧奔騰的忘川河,或從奈何橋上走過,或乘擺渡人之船度過。
總之在此之前的那一碗孟婆湯是必由之路,所以我們常說,它無奈今生的重逢,奈何來世的相遇,孟婆湯下肚,從此各走各的路,這樣的場景或許無比恢弘,但它就是多數人眼中的地獄,一個人死後一定會去的地方,“地獄”的概念,在很早就出現了。
地獄這幾個概念在人們的印象之中是非常深刻的,並且它和死亡是分不開的,在上古時期,人們生存都是問題,尚且沒有祖先和祭祀的概念,對於那些部落中意外或因為年邁死亡的人,基本都會直接將屍體拋棄,沒有任何的葬禮和儀式。
一直到商朝的時候,人們開始普遍相信靈魂的存在,甚至對其表此表現出十分的畏懼和崇敬,因此人死後的祭祀活動,在當時也是十分重要的頭等大事,其主要目的是為統治者和貴族服務,在他們的認知之中,陰間是陽間的映象,陽間是陰間的真實反映。
這裡所說的陰間,在他們的理解中其實就是“抵禦”在陽間,殷商貴族處於統治地位,壓迫人民和奴隸不斷促進生產,此外在地獄之中,依然是類似的情況,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都依然存在,只不過為統治階級服務的,從人類變成了鬼神,地點從人間轉變為地獄。
所以從商朝統治開始,就已經出現了模糊的地獄概念,法律和制度是讓陽間之人形成等級,祭祀和祈禱就是為了讓地獄之人形成等級,只不過,在當時只是明確了地獄的存在,並沒有明確說明地獄究竟存在於什麼地方。
通過當時的文獻記錄來看,地獄乃是人間生活的繼續,依然等級森嚴,人間所需要的一切,到了皆為鬼的世界依然需要,無非就是本身性質的不同,叢人變成了鬼,其餘方面變化並不是很大,但在後續的發展之中,人們對鬼神和地獄的觀念,開始有了社會的屬性。
這一點和統治者的禁錮和思想宣傳是有分不開的關係的,統治者往往是作為一種上位者在發號施令,他們將自己比作是神靈,正所謂商人郊冥,表示了他們對冥界的認可,並且認為君王的權力是承受天神之命令來行使,總的來看,這種神明的觀念也是由鬼演變而來。
人的靈魂稱之為鬼,所以靈魂聚集的場所,也就引出了地獄的觀念,也就是靈魂的最終歸宿,在楚辭之中,強調靈魂居住在黃泉,被稱之為幽都,這也是關於地獄最早的稱呼,甚至在後來出土的一些文物壁畫之中,還有關於“幽都”的描述。
從壁畫的具體內容來看,上面的動物並不是自然界中真實存在的東西,出現最多的就是虎首牛身,還曾出現了手持戈戟的神獸,頭上還有角,後來經過研究發現,這些東西並不是憑空出現在古人所說的地獄之中,每一種奇形怪狀的動物,都有自己獨特的功能。
比如那個手持長戟的存在,主要任務就是勾魂,多數詩人還據此寫詩,讓地獄這個形象在人們的印象之中不斷豐富。
地獄觀念的泛化
秦始皇在對六國進行統一之後為了加強對思想的專制,曾進行了焚書坑儒的做法,幾乎所有的典籍都被焚燒殆盡,但地獄和冥界這種思想卻一直存在,有些東西雖然喪失了書籍記錄,但卻以傳說的形式繼續保留了下來。
到了漢朝的時候,社會上出現了關於“泰山治鬼”的說法,主要是講述泰山天帝關於招魂的一些行為,被稱之為“孫”。
“孫”乃是鬼世界的掌權者,也就是地獄的最高領導人,通曉人的旦夕禍福,掌管人的生死存亡。
這種觀念一直延續到了後來魏晉南北朝的大混亂,在這個時候泰山府君統治下的冥界也被叫做地府,在這個地府中同樣有官吏的設定,並且人選都是陽間的人亡故之後,因為這時的人認為,陽間和陰間沒有絕對的界限。
人世和地府之間的轉換總是在不經意間就可以完成的,只要是在人世間死亡就可以實現並不需要什麼特殊的途徑或方法,人一旦因為死亡為進入地府,泰山府君會根據生前職位的不同而任命這些鬼魂來擔任不同的職位。
有些人在進入地府之後,甚至會發現自己曾經的故交和好友都在這裡佔有一席之地,冥界地府之中,也有和陽間世界一樣的人情世故和貪汙賄賂,比如在小說西遊記之中就曾有這樣的記載。
因為李世民答應拯救的涇河龍王被魏徵在夢中所殺,所以當夜曾提著自己的頭顱前來索命,此後李世民便生了一場大病,彌留之際一位僧人曾將一封書信放在李世民手中,囑咐他於地府交給某位鬼差,因此才有了後來的三方對峙和唐王遊地府。
也正是因為在關係上的疏通,李世民才有了重新回到陽間的機會,從“泰山治鬼”的傳說到小說之中的講述,我們可以肯定的是,地獄和地府在當時人們的觀念之中是的確存在的,並且在不斷的發展之中還佔據了一定的地位。
從具體的位置來看,傳說中的地府是在泰山之下,小說之中的地府則直接在地下,但在《山海經》之中,地獄卻位於一個不同尋常的地方——“渤海”。
紀曉嵐和山海經
乾隆時期是封建社會的最鼎盛時刻,民眾生活安居樂業,四方發達歌舞昇平,乾隆皇帝有一日閒來無事,就任命手下的讀書人紀曉嵐去搜集一些書籍知識,將其整合在一起,編纂出一本《四庫全書》,這是一本具有總結性意義的書籍。
總共花費了紀曉嵐十年時間才創作完成,但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剛成書沒多久乾隆皇帝就下令將所有的書都燒掉,此時的紀曉嵐也並不懊惱,反而表現出一種十分願意的態度,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他想毀掉其中的山海經。
所謂山海經,其中主要記錄的都是一些山川海洋局勢以及民間的異聞和傳說,因為是蒐集的前人資料,所以對其中的說法是有真有假,其中有些神話和怪物的刻畫讓人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甚至有些太過真實貼切的描述讓人難免懷疑是否有人親眼見過。
在山海經之中的某一篇之中,有著關於地獄的描述,但在名字上並不是稱呼為幽冥界或地府,直接被叫做歸墟,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擁有夢幻般名字的地獄,並不在人們所理解的地下,是在渤海之中,因為歸墟在書中指的是日月降落的地方。
所謂“歸墟”,本身也大有迴歸的意味在其中,又是指太陽和月亮落下的地方,因為此地是茫茫海洋,深邃又一片荒蕪,所以便是陰間抵禦之所在。
根據山海經之中的描寫,在陰虛之中曾有一個深邃的海溝,海溝之中有許多死去之人的靈魂在漂泊,不僅如此,除了天上的旭日,海溝之中仍然有一個太陽在執行著,就像是地獄之中的掌控者一般,對這些靈魂起到了吸引的作用。
這便是山海經之中對地獄的重新定義,結構類似但打破了人們以往的認知,甚至有人在瞭解到渤海深處的神秘之後,親自前往去尋找“歸墟”之所在,但始終沒有什麼結果。
結語
不管是地獄,地府,還是山海經之中的歸墟,這些種種都是古代人民的情感寄託,也是當時思想對於過度落後社會現狀的一次挑戰,對於當時的人們來說,所謂的幽冥界,或許不是什麼可怕的地方,只是自己死後的一個靈魂歸宿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