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夜裡,隋文帝楊堅做了一個噩夢。
他夢見,突如其來的滔滔洪水,將他居住的整個皇城無情淹沒。
這個夢給他心裡蒙上一層陰影。他早已受夠這座殘破的舊長安城,再住下去就要得抑鬱症了。
營建新都的計劃,於是被提上日程。
開皇三年(583年),僅僅用了9個月的時間,一座宏偉壯觀的新城,在舊城東南方向拔地而起。楊堅遷都於此,將其取名為“大興”。
唐朝建國,仍定都於大興城,並沿用漢長安的舊名。
這座興盛300餘年的隋唐長安城,是前工業時代,人類所建設的規模最大的都城之一。它最初的故事,堪稱傳奇。
1
楊堅不是一個任性的皇帝,會產生建新都的想法,當然不是簡簡單單因為一場噩夢,而是舊長安城實在讓他無法忍受。
舊長安城久經戰亂,破敗不堪,且城市狹小,佈局落後。正如楊堅在《營建新都詔》中所說,“此城從漢,凋殘日久,屢為戰場,舊經喪亂……不足建皇王之邑,合大眾所聚”。
自漢代始建到隋朝初年,舊長安城已歷經800年滄桑,在歲月侵蝕的同時,又遭受多次戰亂動盪,早已不復當年氣象。
漢朝以後,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與北周都曾以長安為都,而在長達幾百年的亂世中,長安作為兵家必爭之地,屢屢捲入戰亂之中。
各方勢力你方唱罷我登場,動不動就把長安拆一遍。
楊堅不僅不滿舊城殘破,還“嫌長安城制度狹小”,也就是說,嫌棄舊長安城皇宮不夠大,城市規模太小,無法履行首都的政治職能。
隋唐時期,隨著中央官制不斷完善,掌握國家政治命脈的官員團隊發展壯大,三省六部、九寺五監,大小部門的辦公人員數量劇增。
漢長安城營建時並不存在這些問題,自然也沒有合理規劃,以至於到了隋朝,城中的皇宮、中央衙署和居民住宅區幾乎混雜在一起。
據北宋宋敏求的《長安志》記載,兩漢以後,一度有百姓住在皇宮旁邊,和皇帝做鄰居。隋文帝“以為不便於民”,更為自身安全,才把這些釘子戶遷走,規定“皇城之內,惟列府寺,不使雜居止”。
後來,唐高宗李治出巡,路過長安故城,進去溜達一圈後驚呆了,忍不住吐槽說:“我看這舊長安城的皇宮,和老百姓的居所似乎沒分開啊。”(朕觀故城舊址,宮城似與百姓雜居。)
2
楊堅成為舊長安城的主人時,這座舊城已經汙染嚴重,環境惡劣。
漢唐長安所在的關中平原被山帶河,土地肥沃,自然條件優越,被稱為“天府之國”。可到了隋朝初年,舊長安城的自然環境實在有些對不起觀眾。
開皇元年(581年),擅長夜觀天象的庾季才上奏為遷都宣傳造勢。出於環保主義者的角度,他還跟楊堅彙報說:“漢營此城,經今八百歲,水皆鹹鹵,不甚宜人。”
這意思是說,舊長安城水汙染嚴重,地下水出現鹼滷現象,已經無法飲用。
史學家認為,由於長安人口密度大,垃圾、糞便等汙穢之物在城中長期堆積。當時沒有先進的地下排水系統,這些汙染物經過幾百年的積累、滲透,使當時長安官民的主要水源漸漸汙濁。
另一個環境問題,也與水有關。
楊堅夢到洪水淹沒都城,並非杞人憂天。其實,舊長安城北臨渭水,夾在龍首原和渭水河道之間,一直有水患存在。後世將其解釋為隋朝將為李淵所滅的預兆,不過是迷信的說法。
西漢成帝年間,一個大水漫城的謠言,就曾引發“奔走相蹂躪,老弱號呼,長安中大亂”的大規模騷亂。
從地理的角度看,北半球地轉偏向力向右,河流右岸沖刷嚴重。經過800年的侵蝕,渭水水患對長安的威脅日益嚴重,不由得引發城中居民恐慌,指不定哪天洪水就真把舊城淹沒了。
楊堅本人對長安有心理陰影,還懷疑“宮內多妖異”。
他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但在爭奪帝位的修羅戰場,不得不狠心將對手斬盡殺絕。
北周末年,楊堅專政,為鞏固勢力,用暴力手段翦除北周宗室,先後誅殺陳王宇文純、代王宇文達等皇室宗親,受牽連者不計其數。
在奪得帝位後,他又派人暗中殺害年僅9歲、被迫禪位的北周靜帝宇文闡。
北周宗室幾乎被楊堅屠殺殆盡,舊長安城中盡是宇文皇族的血淚。虔信佛教的楊堅深信因果報應的說法,自然為自己曾經犯下的惡行惴惴不安。
3
遷都,勢在必行。
楊堅是關隴貴族出身,取得政權得力於其父的軍功以及自己與北周皇室的聯姻,自然不可能離開關中而遷徙他處。
最好的方法,就是在舊長安城附近營建新都。
楊堅親自挑選負責這一重大工程的大臣,由左僕射高熲領銜,命將作大匠劉龍、太子左庶子宇文愷等人負責具體規劃。
劉龍是北齊舊臣,曾為北齊後主高緯修建銅爵三臺,此次主要執掌遷都制度。
而都城建設規劃,幾乎由宇文愷全權負責。
那一年,宇文愷只有28歲。他絕對想不到,自己會以如此年輕的年紀,為歷史留下一個空前傑作。
新都的選址就讓隋朝君臣煞費苦心。中國建築一向講究堪輿學,遷都是事關國家興亡的大事,更要選在風水最佳之地。
楊堅與眾臣對關中的地形大勢進行勘察,最終將地點定在舊長安城東南方向的龍首原南麓。他們認為龍首原南麓“卉物滋阜,卜食相土,宜建都邑”,是傳說中真龍天子的定鼎之基,可成就無窮之業。
事實證明,不要輕易立flag,隋朝後來也是二世而亡。
龍首原南麓的另一大優勢在於水資源豐富,且水質要優於水汙染嚴重的舊長安城。
漢唐時,長安周圍分佈有渭、涇、灃、澇、潏、滈、滻、灞八條河流,有所謂“八水繞長安”一說。
考古調查表明,隋唐長安城內分佈有大量水井,井深較淺,說明當時地下水位較高,此地有十分豐沛的水源。
4
在確定選址後,精通周易之說的宇文愷驚喜地發現,新都所在的地勢從北到南有六道橫貫城際、有序排列的高坡,從高處俯視,如卦象中乾卦的“六爻”一般排列。
“爻”是卦象中的一種抽象元素,陽爻以一條連續的橫線表示。
六個陽爻組成乾卦,象徵崇高的天。這是《易經》中的第一卦,卦辭特別有名,叫“元亨利貞”,如今在很多建築上還可以發現這四個字。
在古人的觀念中,乾卦是大吉大利、太平盛世之象。
簡單理解,就是龍首原南麓這六道東西橫亙、南北並列的高坡正好組成一個乾卦,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也給人一種天人合一的心理暗示。
建築大師宇文愷便根據卦辭的含義來進行城市佈局,佈置各類建築。
《易經》中有所謂“以陽爻為九”,因此,這六道高坡自北往南分別命名為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
比如位於最北面的“初九”,爻辭是“潛龍勿用”,寓意不好,新都得避開這第一道高坡。宇文愷將這一地區建成皇家禁苑,新都的北城牆就從初九高坡的南部邊緣透過。
“初九”往南的高坡是“九二”, 爻辭叫做“見龍在田”,好兆頭啊,皇帝不就是真龍天子嗎?
所以,宇文愷就把皇宮建在這道高坡所在的位置,隋代的皇宮叫大興宮,唐代改名為太極宮,這裡是隋唐長安城的至尊之位。
不過,比較棘手的是,第五爻叫做“九五”,爻辭叫“飛龍在天”,位置也很尊貴,在古代也指皇帝之位,九五之尊一詞就是這麼來的。
九五高地,南有詩人登高遊樂的樂遊原,北有歌妓舞女集中的胭脂翡翠坡,是長安城內的一大景點,也是最高的原頭,登上此處可俯瞰全城風光。
總不能在一個都城建兩個皇宮吧,宇文愷靈機一動,就在這一條線修建玄都觀和大興善寺,作為供奉神聖的場所來鎮壓此處的所謂“王氣”。
隋唐時,“六爻”之說深入人心,就連大字不識幾個的老百姓也知道宇文愷是按照乾卦進行佈局。(“都城東西岡六,民間以為乾數。”)
唐代的永樂坊正好位於九五高坡的位置上。後來,唐朝宰相裴度不解其中玄機,從地方來到京城上任後,竟然花錢在該地購置宅第。
他的政敵們一聽說此事,紛紛用“六爻”之說來陷害他,造謠說他圖謀不軌,意欲篡奪九五之位,給裴度造成不小的麻煩。
直到近年,陝西師範大學研究員李令福在考察古長安城地形時,還發現連線著的樂遊原高地和大興善寺舊址,與兩地一脈相承的,還有現在的陝西省委大院。
除此之外,宇文愷為了厭勝(一種避邪祈吉習俗),還在地勢高峻、崎嶇不平的長安東南隅大興土木,將這片區域鑿成深池,建成皇家園林,取名曲江池,以改善新都的風水。
楊堅搬到新都後,認為曲江池的“曲”字不吉利,就把名字改成大名鼎鼎的芙蓉園。
宇文愷依據這六條高坡設計的城市佈局,至今還能發現不少痕跡。
5
宇文愷的另一個偉大構思,是為長安設計井然有序的規劃佈局。
隋唐長安以宮城、皇城和長達5020米的朱雀大街為中軸線,萬年、長安兩縣治所、寺觀、邸第、編戶錯居其間,坊、市如棋盤式分佈。
白居易有詩曰:“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
坊為官民生活區,南北十四街和東西十一街之間,共108坊,各坊呈封閉式結構,四周有坊牆阻隔,各坊有嚴格的管理,每天晚上關閉坊門,凌晨再度開啟。
宇文愷通曉周禮,熟讀易經,特意在南北安排13排坊,象徵一年有12個月再加上閏月。
在皇城南按東西方向安排4坊,象徵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
在皇城以南以南北方向排列9坊,效法《周禮》中王城九逵之制,其中,皇城以南各坊不開南北門,宇文愷認為開門會走漏“王氣”。
長安城中的兩個商業區叫做市,分為東、西二市,隋代分別叫做都會市和利人市。
我們現在常說的一句俗語“買東西”,最早出自元雜劇。為什麼是買“東西”,而不是買“南北”呢?有一種說法,就是源於隋唐長安城的東市和西市。
長安的東、西二市,不僅是當時帝都的CBD,也是絲綢之路的起點,是當時世界最具國際化的區域之一,也是各國商人云集的貿易中心。
走入隋唐長安城的東、西二市,波斯的良馬、高昌的葡萄酒、大林國的寶劍、倭國的松木、新羅的人參等異域商品應接不暇,奇珍異寶琳琅滿目。
當時的長安,彷彿藏著無窮的財富,吸引著天下人的目光。據說,唐玄宗每月在西市為楊貴妃的三個姐姐花費的西域脂粉錢,就高達數十萬。
詩人王維曾在詩中自豪地說:“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萬國來朝的盛景,不止在朝堂之上,行走於隋唐的長安城中便隨處可見。
6
如此壯美的一座古都,從開皇二年(582年)正式下詔營建,到次年三月隋文帝率百官遷入,只用了9個月時間,比“深圳速度”還牛。
楊堅終於搬進了新家,不用再為噩夢所困擾,也不用忍受汙濁的地下水,也將由此開始統一天下的步伐。
他對宇文愷等功臣的工作讚不絕口,取自己當年在北周的爵位大興公為名,將新都命名為“大興城”。
城中還有大興宮、大興殿、大興寺、大興縣,足見楊堅為這個名字沾沾自喜。他絕對想不到隋朝滅亡後,唐朝立馬就把都城之名改回長安。
有學者認為,從隋朝新建大興城的速度來看,當時所徵調的民夫總數應該有上百萬人。
新都城所用的大批建造木材,除採伐於關中外,還要拆毀舊城中的宮殿、住宅就地取材,或快馬加鞭從其他州縣運送建材。幾乎是舉全國之力,才能萬丈高樓平地起。
宇文愷與消逝在歷史中的千千萬萬無名之輩,將中國人的勤奮和智慧鐫刻在歲月中,凝聚成此後三百年的輝煌,完成了一個不可能的任務。
唐高宗年間,高宗的掌上明珠太平公主和薛紹結婚,在長安城宣陽坊東南隅的萬年縣廨設婚席,賓客如雲,座無虛席,夜間照明的火把甚至燒焦了沿途的樹木。
負責主持婚宴的官員覺得縣門隘窄,婚車無法透過,正打算將其拆毀。縣門為宇文愷當年親自建造,可此時距離長安城建成已過百年,恐怕沒人會關心一座縣門是否安好。
沒想到,唐高宗得知此事後,當即特敕制止,說縣門是宇文愷所造,製作多奇,不宜拆毀。
這樣一座傳奇都城,一代之精製,世人皆敬之愛之。
往事越千年,古都埋藏在黃土之下,長安不再。但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永恆的長安。
參考文獻:
[唐]魏徵:《隋書》,中華書局,1997年版
[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版
[宋]宋敏求、[元]李好文:《長安志·長安志圖》,三秦出版社,2013年版
霍斌:《史說長安(隋唐卷)》,西安出版社,2018年版
史念海、史先智:《長安和洛陽》,《唐史論叢》,第七輯
李令福:《隋唐長安城六爻地形及其對城市建設的影響》,《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