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帝嬴政是完成古代中國多民族統一的封建統治者。
在統治期間,秦始皇在都城咸陽周邊營建了許多重要的建築工程,其中就包括始皇陵,這一重要工程是秦始皇統一全國後,為了彰顯皇帝的威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修建的。
自始皇陵的痕跡被初步發現後,人們便未停止過對其的研究發掘,其中深藏的奧秘讓無數人為之著迷。
1996年,中德兩國達成合作,開始對秦始皇陵進行一次全面的掃描,再次發現了一個深藏於地底的秘密……
千古一帝秦始皇
公元前259年正月,趙國邯鄲誕生了一位改變歷史的重要人物——秦始皇嬴政。
想必大家對飾演少年嬴政的演員翁斐然有一定印象,說他出場三集就奠定了江湖傳說,將嬴政的少年英雄氣揮灑得淋漓盡致。
“蜂準長目,摯鳥肩、豺狼聲、少恩而虎狼心,居約易出人下,得志亦輕食人。”
嬴政13歲時即位為秦王,22歲時在雍城舉行成人加冕儀式,嬴政隨即展開了其壯闊的政治藍圖。
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也就是在他39歲的時候,嬴政完成了統一中國的歷史大業,最終他在50歲巡遊途中病死於沙丘平臺,結束了其譭譽參半的一生。
他專制、殘暴,曾給百姓帶來無盡的苦難,但於此同時,秦始皇統一了中國,並且對文字、貨幣、度量衡進行了統一,使得全國的發展邁向了新的征程。
有人評價始皇帝“生前享盡尊榮,死後還要遺響。”眾所周知,秦始皇為了能做百年帝王,終其一生都在尋找長生之道,甚至在13歲繼位後不久,便開始了其規模宏大的建設。
從秦始皇繼承王位到秦二世三年冬,整個陵園工程歷時近38年。
秦始皇為什麼會讓自己的帝王陵墓修建如此之久,我們能夠理解,但是讓普通人難以想象的是,這時長38年的繁雜的工藝背後,究竟又藏著什麼樣的秘密?
1974年,秦始皇兵馬俑1號坑被發現,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2號坑、3號坑相繼出土。
人們驚歎於始皇陵的規模之宏大,急迫地想要知道始皇陵是真實面貌,揭開千古一帝皇陵的面紗,還原真實歷史的細節。
但是在1994年,我國考古學界的權威人士卻宣佈:我們這一代甚至下幾代人將不考慮挖開秦始皇陵地宮,這一言論的釋出,更讓其背後的真相撲朔迷離。
秦始皇陵位於驪山和渭水之間,相傳秦始皇之所以將陵墓建在此處,是因為他十分相信長生不老傳聞的真實性。
而驪山是上古神話中女媧補天之地,水山相接,福澤不斷,是典型的神仙寶地,最有助於秦始皇實現他的長生不老夢。人們依據史書,對秦始皇陵展開了不盡的研究和猜測。
神秘的始皇陵
始皇陵存在多種多樣的謎案,其中一是皇陵的封土來自何處。秦始皇陵封土堆高度55.5米,南北長達515米,東西寬485米。人們不禁疑惑,如此多的土究竟來自何方?
在民間傳說中,秦川在洪荒之初還是一片汪洋,西海龍王認為洪水過後秦川便是福澤之地,便讓其子到此庇護一方,蟄伏於秦川附近,化作了咸陽北的蟒山。
在秦始皇確定陵墓選址後,有人曾獻計說割下龍王之子的龍頭放到驪山,能夠保佑江山永固。
始皇大喜,下令斬下龍頭,但這龍頭根本就砍不完,砍掉一段長一段。
秦始皇由此大怒,下令讓幾十萬人不分晝夜地挖取,在即將告成之際,突然狂風大作,驟雨不歇,蟒山坍塌成為一片淤泥。始皇不達目的不罷休,下令將淤泥晾乾運往驪山。
據科學研究,考古學家認為皇陵的封土可能來自於不遠處的魚池村,但礙於種種原因,一直沒有得到確切的結論。
謎案之二便是秦陵地宮裡究竟埋著什麼。民間傳說認為,封土堆的下面並不是真正的皇陵入口,而是要經過一條“旁行三百丈”壯闊的地下河,才能達到真正的地宮。
而想要接觸到真正的秦始皇棺槨,還要進入地宮中央。人們會看見一座大殿,大殿中央懸掛著巨大的金鐘,金鐘敲擊聲永不停止。
而秦始皇之所以要開鑿這條地下河,正是為了防止自己的陵墓被人開採,或盜賊偷竊。
《史記》中這樣記載:“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也就是說地下河是水銀鋪就而成,存在文獻考據,這位大史學家用寥寥幾筆勾勒出了地宮的基本輪廓,留給了後人無盡猜想的可能。
因此在1981年至1982年,中國科學院曾利用探礦方法對秦陵封土進行了兩次測試,結果發現很強的貢異常,面積高達一萬兩千平方米。
謎案之三便是秦始皇的陪葬坑。關於陪葬坑大概有幾類,幾個大型坑主要包括馬具坑、珍禽異獸坑、陪葬坑、修陵人陪葬坑。在正史和民間傳說中,都有秦始皇用活人殉葬的方法。
在秦始皇駕崩後,新上位的帝王曾下令讓先帝后宮中大部分嬪妃殉葬。
除此之外,為了防止始皇陵的秘密洩露,修陵的工匠也被永久地關閉在了地宮中,再也無法重見天日。在傳說中,數以千計的人成了始皇帝的殉葬品。
儘管始皇陵的秘密如此之多,在1996年的一次中德聯合勘探中,卻又發現了未曾探詢過的秘密。始皇陵神秘的面紗一層覆蓋一層,始終將其真面目藏在厚厚的土地之下。
新的秘密
1996年中德合作對秦始皇陵進行全面核磁掃描,發現了一個令人驚訝的現象。
以往研究認為,秦始皇陵地宮在封土堆地下約30米左右,左右兩側包括兩層城牆,而此次掃描發現,兩層宮牆每層足足四米,毫無破損,說明歷史上從未有盜墓者破壞過秦始皇陵。
或者換一個說法,有盜墓者對秦始皇陵進行了偷盜,但沒有一個成功接觸到真正的皇陵地宮,全都死在了各種機關之下。
而在地宮周圍的發現,驗證了之前對地下河中都是水銀的推斷,使得盜墓的難度更上一層樓。
除此之外,人們還在秦始皇陵中發現了一個兵器數量龐大的陪葬坑,其規模巨大遠超人們的想象。
前甲、後甲、裙甲……嚴絲合縫的甲冑得以保證將士們安全,也為秦始皇的攻城略地打下了堅硬的基礎。
從中我們得以窺探,在千百年之前,浩蕩的秦國士兵丈量祖國土地,最終在千古一帝的帶領下統一了中國。
“掌上千秋史,胸中百萬兵。”這是熟讀歷史的毛澤東對秦始皇的評價,他同時也認同要將秦始皇“一分為二”看待的態度。
秦始皇有其獨裁的一面,也有著其高度集中統一領導的一面。他推行車同軌,書同文,變分封制為郡縣制,除此之外,嬴政下令開鑿水渠,修建土木……
其決心和氣魄,是中國過去的封建歷史中當之無愧的第一。
秦始皇作為千古一帝,其身後的秘密也許永遠無法全部探清。但歷史已經過去,重要的是在歷史長河中繼續向前的我們,無論過去的人物功績如何,敗績又如何,更重要的是從以往的歷史中汲取經驗,知進退、講榮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