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邯鄲市春節遊中,最熱的3個點,都是主打古城遊,分別是永年區的廣府古城、大名古城以及市區的串城街,讓沒有以古城為旅遊業支撐的其他地方羨慕不已。但是這些地方在歷史上並非沒有古城,不過縣城或者進行過搬遷,或者古城被拆除破壞,只留下古城的一些附屬建築,比如鐘樓、文廟等,只在現代城市犄角旮旯留下了古城牆的一些殘垣斷壁或者夯土。
邯鄲串城街春節期間的遊客(圖片來自網路影片截圖)
那麼在歷史上,我們身邊的古城都是什麼樣的呢?且聽一一道來:
涉縣城池
最初城為土築,明嘉靖年間包磚石,周圍長三里零九十五步,高三丈五尺,廣二丈五尺,有南北二門,敵樓二,護城河深一丈五尺,寬三丈。萬曆五年於北門內創立重門,上建城樓。清康熙五十年,重建城樓三座,北門承恩,南門廣潤。
清朝嘉慶《涉縣誌》中的涉縣城圖
臨漳縣城池
於明朝洪武二十七年由舊縣村移縣治於理王村,創築土城,周圍四里。清順治五年重修,周圍長六里,高三丈五尺,上寬七尺,上有六百五十七個垛口,四門有磚樓四座,每座三間,門用鐵裹,城角磚樓四座,每座周圍十丈四尺,城濠深八尺不等,口闊三丈不等。同治六年在城牆上添築砲樓二十座,城門兩旁造護門砲樓八座。
光緒《臨漳縣誌》中的臨漳城圖
民國時期的臨漳縣城圖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左右衛星圖上的臨漳縣城
武安縣城池
相傳為白起所築,周圍三里二百七十步,高一丈八尺,有西、北二門,南、西、北三關,東、北二面水溝為隍。明嘉靖二十三年城牆外砌磚,城高三丈,廣二丈五尺,築磚城門二座,四圍浚以深濠。崇禎七年建外城,周圍十三里,築墩臺四十餘座。
民國《武安縣誌》中的武安城圖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衛星圖上的武安城
磁州城池
據傳,其城始築於趙簡子,於隋開皇十年改築,宋宗澤重修。舊城為土築成,明萬曆二十四年外壁改為磚,周圍八里二十六步,高二丈五尺,廣一丈,有東南西北四門,門有月城,城門有門樓。護城濠深廣二丈,康熙二十四年導滏水入濠。
清朝康熙《磁州志》中磁州城圖
民國時期的磁縣城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衛星圖上的磁縣城
曲周縣城池
曲周最初無城郭,明初始築土城,周圍五里十三步,高三丈四尺,闊九尺。有四門:東門為崇化、西門為永安、南門為景盛、北門為拱辰。嘉靖年間,建為磚城。城周有濠,闊四丈五尺,深一丈五尺。
清同治《曲周縣志》中的曲周城圖
民國時期曲周城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衛星圖中的曲周城
肥鄉縣城池
宋熙寧間興築,明重修,土城,週五裡一百十八步。明嘉靖十二年,砌磚垛。有四門:東門稱玉川、南門稱陽和、西門稱長樂、北門稱永安,外有護城河,闊二丈、深一丈。乾隆三十二年,城牆外覆城磚,並建城樓四座。
民國《肥鄉縣誌》中的肥鄉城圖
民國時期的肥鄉城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左右時衛星圖中的肥鄉城
雞澤縣城池
金泰定元年始築,週五裡,高一丈八尺,厚一丈三尺,池深一丈,廣二丈。有四門:南門為迎薰、北門為拱極、東門為望魯、西門為通晉。明成化十八年,被水淹沒,成化二十年,重修並增甕城四座,城樓四座。崇禎十三年,建為磚城。護城河深一丈五尺。
清朝《雞澤縣誌》中的城圖
民國時期雞澤縣城地圖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左右衛星圖上的雞澤縣城
廣平縣城池
始建於明朝天順年間,成化年間東開門稱長春、西開門稱美利、南開門稱時薰,並外甃以磚石,城垣有女城,外面有深溝。土城,高二丈,周圍三里一百六十八步,南北徑二百九十一步,東西橫三百七十五步,護城河深一丈五尺,廣二丈。崇禎十二年,修為磚城,增高一丈八尺,有城樓八。
清朝康熙《廣平縣誌》中的廣平城圖
民國時期的廣平縣城地圖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左右衛星圖上的廣平城
成安縣城池
元以前不可考,於明正統中重築,周圍三里有奇。東西南三門:東門稱善政、西門稱輔政、南門稱迎薰。成化四年在東門之左開小東門,稱廣居,門上各有城樓,明嘉靖年間重修後,城高二丈三尺,根闊一丈八尺,寬八尺。崇禎十二年建為磚城,高三丈九尺,垛厚一尺五寸,有敵樓四座。
清朝康熙《成安縣誌》中的成安城圖
民國時期的成安縣城地圖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左右衛星圖上的成安城
魏縣城池
明正統年間始築城,週五裡有奇,高二丈一尺,護城河深一丈五尺,廣二丈四尺。有四門:東門稱迎恩、西門稱來賓、南門稱望遠、北門稱拱辰,此外有兩個小門,在東北的稱為東作、在西北的稱西成。明弘治年間,外築護城堤八里,正德二年將護城堤築為外郭,高二丈,根闊二丈五尺,頂闊一丈,外亦為壕,深一丈匝,上有四門,東為通和、西為達遠、東為文明、北為懷忠,在外郭的東北、西北又另闢二小門。
民國時期魏縣城地圖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左右衛星圖上的魏縣城
邱縣城(今為邱縣邱城鎮)
土城,始創於元至元二十七年,周長八里,高一丈六尺,闊八尺,護城河深八尺,闊一丈六尺。
民國《邱縣誌》中的邱縣城圖
民國時期邱縣城地圖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左右衛星圖上的邱城鎮
您瞭解的情況是這樣嗎?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