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領導層方面,烏克蘭持續幾個月的“換帥風波”終於塵埃落定,擁有較高威望的扎盧日內總司令在烏克蘭統帥部的權力鬥爭中敗北。在北約的默許下,扎司令本人被澤連斯基轟出指揮中樞,其麾下將領大部分被解職。顯然,“戰時換帥”引發了烏國內和軍內的不滿,直接影響軍隊士氣。至於烏克蘭的盟友,北約方面的援助雷聲大雨點小,短期援助仍因各種原因而持續中斷。與之相對的,俄羅斯在繼續組建新的進攻叢集,誓言要戰鬥到2025年。
具體到戰場形勢上,自去年年末烏軍全面轉向防守以後,戰場主動權逐步落入俄軍手中。當下,從北部的庫皮揚斯克方向到西部赫爾松克林基地區,俄軍不斷在正面擴大新的控制區,整個接觸線都在開展進攻突擊行動。而在各條戰線的進展中,最大、最具備軍事意義的戰區,無疑是目前兩軍彙集重兵“會戰”的阿夫迪夫卡地區。俄羅斯武裝力量在經歷去年年末的慘重傷亡以後,從今年1月末起取得了較為直觀的進展。
和巴赫穆特、庫班兩座小城市一樣,烏軍在阿夫迪夫卡“重兵雲集”,企圖和俄軍打會戰。烏克蘭武裝力量原本部署城內和城外兩翼的旅級單位就有:第53機步旅、第110機步旅、第116領土防衛旅(不是第116機械化旅)、第59摩步旅、國民衛隊第2旅等部隊和若干獨立營。
在俄軍11月份發起阿夫迪夫卡戰役以後,烏克蘭統帥部決定全力防守阿夫迪夫卡。儘管扎盧日內總司令明確反對繼續固守阿城,但在澤連斯基和北約的壓力下,烏克蘭統帥部很有可能繞過扎盧日內,直接下令扎波羅熱叢集的機動兵力前往救援。
隨著統帥部下令,烏克蘭將手頭可用的機動兵力大量彙集於阿夫迪夫卡。截至筆者完稿時,阿夫迪夫卡地區彙集而來的兵力有:原庫班叢集的第31機步旅,第47機步旅、第116機步旅,臨時歸庫班叢集指揮的第1總統旅、第1坦克旅,第129領土防衛旅,此外還有新組建的105領土防衛旅。
除此以外,烏克蘭還將寶貴的民族主義分子營集中起來,投入到阿夫迪夫卡地區的作戰當中。在阿城城內,烏軍聚集起了45、62、63、425等6個獨立營和4個由警察組建而來的特警團,這些團營級部隊被整合進“塔夫里亞”戰略叢集部隊,由烏統帥部統一整合起來佈防。
隨著戰事愈發不利,烏克蘭統帥部最終不得不拆東牆補西牆,從恰索夫亞爾地區調動代表著烏克蘭右翼政府的“亞速系”第3突擊旅來阿夫迪夫卡地區增援。到2月中旬,烏軍已經集結起10個機械化旅,3個領土防衛旅,4個警衛團,6個獨立營的龐大兵力。考慮到去年年中烏克蘭進攻叢集的機械化旅普遍被打殘沒有整補,可以估算整個塔夫利亞戰略叢集集結了烏軍60%以上的機動兵力。
這種“大量番號彙集一城”的盛況,讓人想起了巴赫穆特戰役。但和巴赫穆特不一樣的是,烏克蘭在戰役一開始就投入了裝備人力較為整齊的“生力軍”。
其中,47機械化旅在扎波羅熱損失大約兩個營的美製機械化裝備以後,得到了來自美軍在歐洲預置裝備的補充。116機械化旅僅僅在8月份短暫投入到羅伯濟涅村的攻勢中,損失不大;31機械化旅在7月損失慘重以後就撤出大諾沃希爾卡方向,進行休整和人力補充,距今已達半年。而民族主義營則較為優先地得到了兵員補充,士氣旺盛。與之相對的,原來留守在城內的110旅,53旅,116領土防衛旅等部隊儘管長期駐守此地作戰,但人力和裝備持續得到補充,可以優先獲得穿越機巡飛彈(FPV)和“標槍”反坦克導彈的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