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註文獻來源,請知悉。
前言
1969年,中國與蘇聯在珍寶島爆發了激烈的軍事衝突,作為世界霸主的蘇聯沒想到自己居然吃了虧,於是勃然大怒。
那段時間,在蘇聯高層中有一種觀點甚囂塵上,那就是對中國實施大規模核打擊,“一勞永逸”的解決問題。
不過最後,蘇聯放棄了瘋狂的想法,一場危機最終消弭。
只是當時,沒有人知道蘇聯為什麼放棄了對中國的核轟炸。
直到多年後,一位蘇聯高官叛逃,才說出了當年的秘密。
01 交惡
冷戰局勢之中,蘇聯為了爭霸世界的需要,逐漸走上了大國沙文主義的道路,提出了許多侵犯中國主權的無理要求。
這些要求自然是遭到了中國的拒絕,再加上兩國之間的理念出現了分歧,關係逐漸惡化。
為了讓自己的侵略行徑看上去“正義化”,蘇聯找了許多借口,在中國東北陳兵。
從16世紀開始,沙皇俄國便開始了對外擴張的侵略之路,透過強迫中國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的方式,蠶食了中國大片領土。
蘇聯成立之後,列寧對沙皇俄國的這種侵略行徑給予了譴責,並且全部放棄沙皇政府與中國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將強搶的領土歸還中國。
可惜的是,列寧不久之後就去世了,而當時的中國正處在戰火之中,根本無力與蘇聯交涉領土問題。
蘇聯的領導人也不承認曾經的承諾,於是中蘇邊境領土問題便擱置了。
新中國成立之後與蘇聯交好,雙方也沒有再談及這些領土問題,中蘇邊境就暫時保持了原狀。
但是沒想到的是,蘇聯居然倒打一耙。
在之前中俄簽訂的領土條約中,規定中俄邊境以黑龍江和烏蘇里江為界,但是對於河中的島嶼歸屬並沒有做明確的規定。
既然沒有明確規定,那麼就按照國際通行的準則,按照主航道中心線劃分。
但是蘇聯卻拿出了條約的一張附圖,這幅比例尺的地圖小於1:100萬,俄國人在這張圖上畫了一條紅線。
這條線畫得很粗糙,地圖上也沒有標明江心島的位置所在,照理說是不能成為領土劃分的依據的。
但是蘇聯人卻依據這張圖將原本屬於中國的600多個島嶼劃給了自己。
這種領土主張自然是遭到了中國的拒絕,遭到拒絕之後的蘇聯惱羞成怒,開始不斷在中國東北邊境挑釁。
另一方面他們又在輿論場上對中國大肆汙衊,說中國有搶佔蘇聯領土的“狼子野心”。
於是雙方爆發了衝突,在珍寶島發生了三次激戰。
珍寶島戰役開始的當天,蘇聯就開始了輿論上的汙衊,他們造謠說是中國軍隊越過了邊境線,挑起了這場戰爭。
在莫斯科甚至鼓動了10萬人的遊行隊伍去攻擊中國大使館,還發表了宣告,聲稱沙皇俄國的邊境線就是蘇聯的邊境線。
這完全就是缺乏歷史常識的無稽之談了,當然蘇聯也沒有打算講道理,他們發動珍寶島戰役憑藉的是強大的軍事實力。
在戰爭開始之前,蘇聯自恃國力強大,自認為是穩贏的,但沒想到他們卻在珍寶島吃了大虧。
戰敗的訊息傳回莫斯科,蘇聯高層拍了桌子。
02 核威脅
蘇聯原本的挑釁範圍還在烏蘇里江流域,珍寶島失利後,蘇聯的軍事挑釁擴大到了黑龍江流域,同時在新疆地區開始了動作。
1969年6月,蘇聯直接入侵了新疆,中國牧民的正常工作被嚴重干涉,還受到了生命的威脅。
雙方爆發了好幾次流血衝突。
在20世紀60到70年代,中國北部邊境始終面臨蘇聯百萬大軍的嚴重威脅。
甚至從1969年開始,西伯利亞鐵路已經停止了客運,專門用來進行軍事運輸。
蘇聯以為能夠壓迫中國政府低頭,但是沒想到中國人民始終在反抗,這讓蘇聯高層的腦海中開始醞釀瘋狂的想法。
蘇聯高層開始出現一種聲音,以蘇聯國防部長格列奇科為首,他們認為應當放開對中國使用核武器的限制,大規模的使用這種毀滅性武器直接摧毀中國。
他們揚言,要用幾百萬噸當量的核武器直接進攻中國的重要城市和軍事基地,摧毀中國的反抗能力。
一時間戰爭的陰雲籠罩在全體國人身上。
在毛主席的領導下,全國各大企業開始向軍工企業進行轉變,同時向西南等偏遠地方轉移。
位於主要城市的高等院校也開始向四周進行遷移,國家重要檔案往西南轉移。
而北京等重要城市,開始了地下防禦工事的建設。
9月30日,國慶節的前一天,北京進入了戰備狀態。
附近幾個機場都被疏散,跑道上放置了障礙物,機場的值班人員都配備了武器,防止意外事件發生。
周總理在中南海的辦公室裡,有他的工作臺歷,總理每天都在臺歷上記錄自己的工作內容,從沒有疏漏。
但是在核危機籠罩的整整四個月的時間裡,檯曆上卻空無一物,因為這段時間的周總理不在中南海。
可見當時形勢之嚴峻。
直到1970年2月,蘇聯突擊的可能性才漸漸減少,毛主席卻依舊對蘇聯保持著高度的警惕。
毛主席號召全國人民,隨時準備進行大戰,而且要做好打核大戰的準備。
不過最終,蘇聯還是放棄了那些瘋狂的想法,中國與蘇聯也重新回到了談判桌上,透過談判來解決領土爭端。
當時不少人認為蘇聯之所以放棄,是因為美國插手,但是實際上蘇聯所考慮的遠不只是美國。
1978年,蘇聯的高階官員舍甫琴科叛逃到了美國,終於將當年的隱秘揭露了出來。
03 原因
1930年,舍甫琴科出生於烏克蘭的一個醫生家庭,後來從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畢業,進入了蘇聯政壇從事外交工作。
他是一個很有才幹的人,因此在職場上一路青雲直上,1973年成為了聯合國的副秘書長。
也就是在擔任聯合國副秘書長的期間,他背叛了蘇聯,投靠了美國,將大量的蘇聯情報出賣給了美國。
1978年在美國人的幫助下,他成功叛逃來到了美國,還出版了回憶錄,揭秘了不少蘇聯高層的內幕。
其中就提及了珍寶島事件之後,中蘇之間的核對峙。
透過舍甫琴科的描述,外界終於知道蘇聯當初為什麼會放棄這一方案了。
首先最主要的原因是,這個方案實在是太瘋狂了,最終只能是兩敗俱傷的結局。
雖然蘇聯高層有這種聲音,但是其實大多數人原本就是反對的。
當時蘇聯的強硬派也分為兩派,其中有一部分主張徹底解決中國問題,為此不惜動用不限數量的武器,實際就是想要透過核武器來毀滅中國。
還有一派認為徹底毀滅中國對蘇聯沒有好處,他們認為應當透過有限的核武器精準的攻擊中國的主要設施,例如核實驗基地、主要城市等重要場所。
他們將其稱之為“外科手術式的核攻擊”。
當然這兩派本質上是沒有區別的,都是寄希望透過核武器來打擊中國。
這兩派在蘇聯高層中其實佔比並不大,大部分蘇聯官員都認為對中國使用核武器實在是太過冒險了。
尼古拉•奧加爾科夫,是第一副總參謀長,他就是這種離譜想法的反對派。
他認為,中國地域龐大,人口眾多,而且很擅長游擊戰爭。
由於中國龐大的國土面積,蘇聯很難透過一兩顆原子彈直接摧毀中國。
一旦被拉入游擊戰,那麼蘇聯可能會陷入到戰爭的泥沼中,一如美國在越南那樣。
蘇聯接受不了這樣的後果,所以大部分的蘇聯官員為了保險起見,是反對對中國進行核轟炸的。
兩派各執一詞,互不相讓,為此爭吵了幾個月時間。
因為以格列奇科為首的強硬派主張轟炸中國的前提是,美國不會干涉蘇聯的行動。
但是這個前提只是格列奇科的假設,所以最終他們一致決定去探探美國的口風。
其實在戰爭爆發之前,尼克松更傾向的是聯合蘇聯去遏制中國,因為美國也不希望第三個超級大國的出現,這是美國與蘇聯的共同利益所在。
美國人也不是沒想過用核武器來遏制中國。
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
1966年10月,中國成功用中程彈道導彈攜帶原子彈爆炸成功,這意味著中國的原子彈是具有實戰能力的。
之後中國還進行了地下原子彈裂變爆炸的試驗,以及轟炸機空投300萬噸當量的氫彈也獲得了成功。
這引發了美國人的擔憂,美國人認為中國是一個具有核威脅的國家。
為了消滅這種危險,尼克松考慮過默許蘇聯對中國進行核攻擊。
但是直到珍寶島戰役爆發,尼克松的想法發生了變化。
他們意識到蘇聯才是挑起戰爭的那一方,這讓尼克松心中的天平發生了變化。
雖然尼克松並不希望看到一個強大的中國崛起,但是他們也不希望蘇聯在中國身上獲得太多利益。
因此尼克松作出決定,阻止蘇聯對中國進行毀滅性打擊,當然為了美國的利益,也要保證中蘇之間不會走到一起。
所以尼克松做出了幾點建議:首先向蘇聯和中國傳達了美國不希望發生核戰爭的意見,同時停止在華的間諜活動,並且解除了對中國的貿易封鎖。
最終由於中國、蘇聯和美國三方的微妙平衡,這一場核危機就此消弭。
當然對於舍甫琴科的回憶錄中所載,如今很多俄羅斯專家是表示懷疑的。
他們認為當初蘇聯並沒有想對中國實施核打擊,只是透過放狠話,希望將中國逼回談判桌而已。
甚至有一些俄羅斯專家認為這是舍甫琴科為了迎合美國、向美國遞交投名狀編纂出來的。
雖然如今並沒有蘇聯的官方檔案證明當初他們的核打擊計劃,但是那段時間的緊張氛圍卻是事實。
最終中國能從那場危機中走出來,最根本的原因還是我們本身具有反抗的實力,有反侵略的底氣。
參考資料
劉志青:珍寶島背後,一場被化解的“中蘇大戰”
詹欣:美國對華核戰略與一九六九年中蘇邊界衝突
王松瑜、徐煙:中國曾遭受五次核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