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一個響亮的名字。
提起這位首位皇帝,人們腦海裡先出現的便是他那張威嚴犀利的面孔——頭戴九斤重的玄武冠,身穿珠光寶氣的龍袍,腰懸九環大寶劍。那是一位霸主形象的化身,散發著雄偉與霸氣。
兩千多年前的秦朝末年,此人橫空出世,一身閃著寒光的鎧甲,揹負著統一舅疆的雄心壯志。自此,他帶領秦軍轟轟烈烈地打下中原諸國,最終完成六國的軍事征服。一個空前強大的帝國,在他手中締造成功。而這個帝國,更是在他手中獲得了一個霸氣的名字——“中華”。
當然,我們今天提起秦始皇,腦海中先現身的,也會是他那張殘暴與偏執並存的面孔:燒殺擄掠,酷刑百出,焚書坑儒......與其說他是“一代明主”,不如說他是一個“千古罪人”。然而,這真的公允嗎?
我們該如何理性審視這位開國皇帝?如何在他千古異樣的傳奇中抓住真實的歷史脈絡?這些問題的回答,或許隱藏在“中華”這個名字背後。
在秦始皇出生的那個年代,中國正處在分裂動盪之中。自周天子失德以來,諸侯紛起兼併,群雄割據,天下大亂。在這五百多年的戰國時期,中國分裂為多個互相攻伐的諸侯國。龍興之地不再有真龍天子,取而代之的是各路雄主並駕齊驅。
秦國原本不過是西戎一小國,在數百年戰亂中也屢遭蹂躪。秦始皇的祖父父秦孝公設法迎請商鞅變法強國,使秦國國力得以恢復。秦始皇的父親秦莊襄王利用新法再次變法圖強。在二位先王的儲累下,秦國終於崛起,與東方六國鼎足而立。
經過秦莊襄王在位50年的休養生息,秦國國力大增。前246年,秦始皇13歲時登基為王。他與母親趙姬、相國呂不韋共同執政,成為秦國實際最高統治者 。這一年,也成為他步步為營、統一六國的元年。
前230年,秦滅韓國;前228年,秦滅趙國;前225年,秦滅魏國。經過短短十幾年的連續大戰,秦終於打敗三家強敵。隨後楚國、燕國也相繼滅亡。到前221年,秦軍終於攻入齊國,山東六國全部滅亡。秦始皇憑藉堅實的國力和雄厚的武力,終於完成長達500多年的統一大業,建立了空前強大的中央集權帝國。
一個分裂2000年的東方文明古國,終於在他手中重鑄輝煌,擺脫分裂局面,獲得真正意義上的統一。面對這無與倫比的偉業,他也給自己的國家取了一個響亮的名字——“中華”。
“中華”這個名字,在古漢語中意為“中央之化”。它寓意這個國家處於世界文明的中心,其文化氣度將四方吐納。
這份氣勢與姿態,是秦始皇意欲彰顯的霸主風範。它標誌著一個嶄新的歷史時代,即這個國家從戰國混戰走向中央集權帝制,從區域性文明走向整體文明的轉型。
秦始皇確立“中華”這一國號,標誌著他徹底結束分裂局面而走向一統治的國策。這使一個原本偏安一隅的西部邦國,真正成為遼闊疆土、文化上下5000年的中央之國。“中華”兩字,正是這位首位皇帝對自己霸業的自命和千古定評。
而這,也奠定了後世的中國在自我認同上的一個基調,即“中體西用”,一以貫之地強調自身文明的主體性與整體性。在幾千年的文明程序中,中國人的認同始終是建立在“中華文化”的框架和脈絡之上的,這是中國文明得以在動盪變革中長期傳承的一個基因。
毋庸諱言,正是有了秦始皇的這次“中華”命名,中國從一個地域概念變成一個文明概念,從一個古老民族變成一個偉大文明體。五千年文明史的主線,由此奠定。
這正是“中華”這一國號的歷史意義所在。它使原本割據一隅的諸侯國變成了人類文明的中堅力量和中流砥柱。它體現的不僅是地緣形勢的變遷,更是文明形態的變革。這是一個具有開天闢地之勢的偉大創舉。
然而,也正是在“中華”國號確立之後,秦始皇本人卻日趨偏執,其統治也愈發殘暴。這最終導致他在位僅12年就駕崩,秦朝也隨之土崩瓦解。這無疑成為後世評價他的一個尷尬:功過參半、一人二面。
秦始皇在前期確立中華一統的功績難以磨滅。然而他本人統治的後期卻日益腐化,這是否意味著他功過自抵?如此說來,他的野心與貢獻又是否真的轉瞬即逝?
關於這些疑問,我們需要更加立體化地審視:
第一,秦始皇雖然在位時間短暫,但他奠定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基礎卻長期影響。秦朝雖然迅速覆滅,但其郡縣制、官僚體系、法制度卻成為兩千年封建王朝的共同模式。“中華”這一國號更是長盛不衰。這些都證明,秦始皇的功績獲得長遠傳承。
第二,秦始皇本人的種種弊端也正體現出那個時代的特點。他的殘暴與偏執,是那個動盪時期的必然反映。他對權力的極端渴求,是轉型時期政權的真實寫照。這些都不具代表性。
第三,一個歷史人物的意義不應以功過論英雄。秦始皇確立的“中華”一統,開啟的皇帝時代,以及他積累的文化財富,這些遠遠超越他個人的罪過。整體而言,秦始皇仍然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卓越的建構者。
所以,我們不應簡單以邪惡的標準去評判秦始皇。相反,我們更需要關注他開闢的新時代所具有的歷史意義。這才是理性看待歷史的基本態度。
李白曾感慨歷史演變的艱難:“經行復經行,道阻且長。載渴載飢載勞苦,終期者何時到達?”熱愛歷史的我們,也常在歷史圖景的起伏中尋找真理的方向。
秦始皇便是一個縮影。他那些非凡的功績,鑄就的“中華”輝煌;他那些出人意料的瘋狂,也成就他千古異人的地位。我們不應簡單批判,而要平和審視。因為這才是理性看待歷史、推動歷史的動力。
面對這位第一位皇帝,我們可以有太多疑問。他到底是一個罪人還是功臣?他留下的更多是災難還是榮光?但這些黑白分明的簡單判斷,也許正是我們認知歷史的偏見。
秦始皇之所以偉大,正在於他那張神秘而複雜的面孔。我們必須跳出二元對立的思維,洞察那個大一統時代的本真面目。唯其如此,我們才能不受侷限,審視歷史,理解人性。
這不僅是我們讀歷史的態度,也將決定我們認識世界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