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5月,朝鮮戰爭爆發。起初,朝鮮人民軍勢如破竹,一度將南朝鮮軍趕到了釜山。中共中央時刻關注著朝鮮局勢的發展,並預測戰爭不會如此輕鬆結束。
對此,中央軍委採取了一系列應變措施,其中一個最重要的舉動就是組織東北邊防軍,必要時支援朝鮮人民軍的作戰。任命粟裕擔任東北邊防軍的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然而,粟裕此時的身體飽受各種疾病折磨,已經難以承擔重任了。毛主席寫信給他,叮囑他安心休養。
9月,美軍在仁川登陸,朝鮮戰場的形勢急轉直下,僅僅十五天之後,南朝鮮軍和美軍便大搖大擺越過了“三八線”,麥克阿瑟甚至狂妄地要求朝鮮人民軍無條件投降。
早在美軍登陸前,一直關注著朝鮮戰場的彭德懷就已經開始隱隱擔心“朝鮮人民軍的後路可能會被敵人切斷”。事情的發展也正如他所預料的那樣。
在美軍大舉北進的形勢下,朝鮮陷入了極其危險的境地中,金日成只好向蘇聯和中國求助。
10月1日,毛主席在中南海收到了兩封電報,分別來自金日成和斯大林,雖然來信的人有所不同,但他們在電報所說的都是同一件事,即希望中國能夠出兵援助朝鮮。
毛主席立即召開了緊急會議,商討出兵問題。然而,參會人員在派兵與否的問題上產生了嚴重分歧。
跟美軍相比,解放軍在武器裝備和火力上差距懸殊。此外,中國人民在經過近百年的動盪後,終於迎來了和平,如今卻要抗美援朝,不得不擔心中美開戰的可能性。
由於與會人員各持己見,這次會議上並沒有在出兵問題上達成一致。至於其他具體的細節就更談論不到了。
第二天,會議繼續召開,同時,毛主席已經給東北邊防軍下達了隨時待命出動的指示。會議開始後,毛主席驚訝地發現了一個問題,幾乎參會的所有人都對出兵朝鮮保持懷疑。這是兵家大忌,毛主席對此高度重視。
10月4日,在外地的中央政治局委員先後抵達北京,參加會議。當天下午,彭德懷一下飛機便來到了中南海豐澤園,緊接著,周總理親自帶著他來到了頤年堂的會議廳。
毛主席見到彭老總後,直奔主題道:“老彭,我們正在討論是否出兵援助朝鮮。”
彭老總在這次會議上並沒有發表意見,但他聽得十分認真。散會後,毛主席特意留下彭老總,再次補充說明了當前朝鮮戰場的情況。並叮囑他“好好休息,明天上午詳細談一下。”
當天晚上,彭老總躺在床上,翻來覆去怎麼也睡不著。第二天剛剛吃過早飯,他便來到了毛主席的住處,開口第一句話便態度鮮明地表明瞭自己的態度:“堅決擁護抗美援朝”。
毛主席聽後,高興地點點頭,說道:“好,彭老總有遠見。”
由於粟裕身體狀況不好,毛主席在重新商定志願軍總司令人選時,便想到了彭老總。如今,彭老總又堅決支援出兵朝鮮,他無疑是最合適的人選。於是,毛主席便問他說:“出兵朝鮮的擔子,還是請你來挑,你有什麼困難沒有?”
彭老總沉思片刻後,堅定地回答道:“我服從中央的決定。”
在這天下午討論出兵朝鮮的會議上,仍然有不少同志持懷疑甚至是反對態度,但事實上,毛主席已經徹底下定了決心。這時,彭老總起身發言,主張“立刻出兵”。毛主席隨即將這一重任交給了彭老總。
10月8日,中央軍委釋出命令,任命彭德懷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毛主席將朝鮮戰場的軍政大權完全交到了彭老總的手中,足見毛主席對他的信任,同時也體現出了彭老總的軍政雙全。毛主席之所以沒有給彭老總安排政委配合工作,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個原因便是毛主席對彭老總的絕對信任。
從革命戰爭年代開始,無論是在我黨發展處於高潮還是低谷,彭德懷始終堅定地擁護黨的決定,擁護毛主席的英明決策。
這次出兵朝鮮,黨內很多軍政方面的領導人幾乎都持懷疑態度,不看好志願軍與美軍的交戰結果。從客觀事實出發,這些都是有道理依據的。
然而,除了武器裝備等現實方面的原因外,彭老總真正理解了毛主席的戰略遠見,一旦美軍控制了朝鮮地區,那與朝鮮只有一江之隔的中國將永無寧日。
彭老總的一句話更是直接擊中了毛主席心底最深的憂慮,他說:
“遲早都要打,重工業不好發展,三五年的時間我們的軍事化水平得不到很大提高,到時候戰爭還會把我們之前的建設打得稀爛。”
第二個原因則是當時沒有合適的政委人選。
彭老總在黨內資歷深厚,此前,搭檔工作的政委都是滕代遠、楊尚昆、李富春這樣的同志。如果要給彭老總配上一位政委,首先就要考慮跟他地位、能力相當的同志。符合條件的本來就少,就算有也大多忙於地方工作,難以抽身。
例如,羅榮桓和鄧小平。羅榮桓因為身體原因,根本無法在當時正處於嚴寒冬季的朝鮮戰場上出力。鄧小平當時主政西南,加之西南地區剛剛解放,形勢複雜,同樣離不開。
最後一個原因便是彭老總本身就是優秀的政工人才。
戰爭年代,彭老總指揮人民軍隊立下了赫赫戰功,展現出了優秀的軍事指揮才能和作戰能力,毛主席更是寫下了“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的詩句。然而,出色的指揮才能很容易讓人忽視彭老總在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
毛主席曾明確指出:
“強有力的革命的政治工作,這是我們戰勝敵人的重大因素。”
同樣,在抗美援朝的偉大勝利中,政治工作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在彭老總的親自領導下,志願軍的政治工作取得了明顯成就,使得我軍在極端惡劣的作戰環境中仍然能夠保持旺盛、強大的生命力和戰鬥意志。
1951年7月,彭老總在礦洞中為志願軍幹部上了一堂難忘的黨課。他透過講述自己的親身經歷,證明了沿著毛主席的道路前進的重要性。
而在講到抗美援朝時,他毫不掩飾地承認我們在武器裝備方面的極大劣勢,但同時,他又鏗鏘有力地指出:“我們有著比武器彈藥更有效的武器,那就是全體指戰員不怕艱苦、不怕犧牲的勇敢精神”。
這一堂生動的黨課,給所有參會的同志們留下了終生難忘的印象。他們第一次如此直白地見識到了在思想政治方面同樣深刻的彭老總。
參考資料: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紅巖春秋》2020年第8期、《百年潮》2020年第6期、百科知識2009年20期、大觀2017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