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南京的朋友都知道,南京是一座擁有深厚科研、教育氛圍的城市,其城市元素中非常重要的一環便是大學城。大學城就是數座高等院校集中的區域,而這樣的大學城南京已經實際擁有6座,不過上大學城是後來的概念,如果再算上原主城的大學本部以及城東的部分,南京實際上已經擁有9座大學聚集區。
如此龐大的規模國內並不多見,但事情總是雙面性的,大學城遍地既是南京的優勢,其實在某些方面也是南京的一大困擾。
01 超大封閉地塊
不管是從經濟的角度還是文化的角度,大學的存在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但從城市商業人文的角度來說,個人認為,南京現有的大學建造模式卻存在很大弊端。
現有的大學校園看似環境怡人、設施優良、功能全面,但本質上還是一座封閉式的大院校園。一座大學的確帶來了很多學生和教師,卻也圈佔了非常巨大的一片土地,有些大學內部甚至連山頭湖泊都包進去了,很多時候一座大學的規模就是一座小鎮。
這就帶來了兩個問題,第一個是校園內部設施資源的獨佔性,校園建得再好,和周邊居民也沒有太大關係,即使設定了所謂的校園開放日,也無法消除這種人為的空間隔閡。一大片區域,全用圍牆圍起來,就開2個門,這樣的封閉式建築結構和我們不喜歡的大院模式實際上是一樣的。
關鍵高校一般面積很大,對於城市街區的影響也更大,這導致校園很難真正融入城市,在我看來現在的大部分院校都是巢狀在城市中的城中城,或者說一個個城邦。
第二個問題就是無法建立豐富熱鬧的街區文化,因為校園是超大的封閉結構,所以內部和外部路網並不互通,這就導致校園外部無法形成良好的街區氛圍。尤其是多所大學相互貼著的時候,超大封閉地塊的組合,更是摧毀了校園外部的步行體系。步行體系的消失註定周邊商業以及人文活動土壤的崩壞。在這種情況下指望大學或大學城對於當地商業產生較大積極的影響其實並不現實。
02 開放街區與封閉管理
當然這裡我們不是說大學不好,而是說現有的封閉式大學模式與城市的街區制是有些衝突的。後續南京再新建其他大學的時候,應該儘可能採取新的模式。
首先需要儘量減少單體地塊的大小,讓街區大小接近適合人的體感尺寸,用不了小地塊,至少也應該是中地塊。當然以國情來說封閉式校園肯定有他的優勢,畢竟其可以更方便管理和保證較高的安全性,所以將高校校園完全建設成開放式街區目前也不現實。那麼為了同時滿足中地塊與封閉式校園的要求。我覺得南京應該嘗試最佳化,或可以採用多地塊空中連廊貫通結構與複合地塊性質的形式。
既可滿足中地塊中路網的空間尺寸,又保證多院區整體感的實際要求。同時利用複合地塊形式,地塊邊緣適當的安排商業用途,以滿足街區多元化的需求,這樣一來大學城的街區也可以是熱鬧,有煙火氣的。城市空間的活力感就可以被激發出來了,這對於很多新城來說其實是很有幫助的。我覺得這種方案至少比如今超大校園與周邊冷清街道的組合要更加符合大家心目中的城市。下圖就是我們按照這個邏輯簡單做的一個簡圖,雖未必準確但大概是這個意思。
當然這就需要大學內部設施的規劃與城市規劃相配合,個人認為應該是以城市規劃為底層藍本,在城市規劃的地塊和路網的基礎上根據大學的需求,圈多少地塊給大學,然後大學根據地塊大小和特點安排自己的功能分割槽,多個地塊透過空中連廊或多層次結構保證連通與一體化,即大學規劃基於城市規劃。
而不是大學圈一大片地,裡面自己任意設計,內部封閉管理,然後城市規劃的路網再去配合大學,個人認為這是本末倒置。這樣造出來的大學城如同一座座封閉的城邦,看似青年眾多,但其實孤立而缺乏活力,更無生活的氣息,新城區尤其是遠郊新城依靠這樣的模式真能脫穎而出嗎?